今天(5月10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中国气象谷产业发展推广大会。南信大将依托气象、信息等优势学科为企业提供高水平支撑,助力培育集教育培训、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为一体的气象行业全产业链。10多家企业入驻 打造气象行业全产业链即将投入使用的中国气象谷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而建,着力打造以智能气象装备为核心,专业气象服务、气象大数据、泛气象服务为特色的1+3产业体系,打造中国气象科技产业硅谷。目前已有从事卫星数据应用的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内领先相控阵天气雷达企业国瑞科技等10多家企业正式签约入驻,另有40多家企业意向入驻,校企双方将在气象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我们作为气象谷的首批签约入驻了气象谷,在气象行业,南信大有很大教学和产业互动的基础,这里不仅有更好的人才,还有利于企业关键技术的转化,为我们企业后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通逵说。会上举行南京江北新区环南信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等揭牌仪式,并发布中国气象谷招商政策,对顶尖人才(团队)综合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会在江北新区带领下和学校的支持下,把自主创新做得更好,为我们国家的
来源:我苏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3周年校庆日活动暨“中国气象谷”产业发展推广大会近日在南京江北新区举行。会上,南京江北新区发布了气象产业发展引导政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布了产业创新政策。据介绍,该校将着力构建人才共引、平台共用、数据共享、模式支撑、校园开放的支撑体系,积极构建“双创双聘”协同机制,与江北新区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新机制,鼓励和允许新型研发机构中的优秀科技型企业家分别与高校院所和新研企业签订聘用协议,以两个不同身份,分别在企业和高校院所同时从事科技创新实践和科研教学工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现场发布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两项科研成果。该校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教授发布“气候预测系统”,气象研究院发布“精细化航空气象系统”。据了解,“中国气象谷”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致力打造“气象大数据研发应用中心”、江北新区环南信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相融合的“一中心一基地”创新生态,建设全国气象产业的策源中心和集聚中心。目前,“中国气象谷”已完成主体建设,即将投入使用。http://js.news.cn/2023-05/12/c_1129608529.htm
来源:新华社
中国气象谷产业发展推广大会5月10日在南京召开,发布了南京江北新区气象产业发展引导政策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最新科研成果。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中国气象谷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而建,总投资18亿元,致力于建设全国气象产业的策源中心和集聚中心,目前已完成主体建设,即将投用。中国气象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图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被称为“气象人才的摇篮”,气象系统50%的省局局长、60%的首席预报员、70%的技术骨干毕业于该校,目前在读气象类博士生307人、硕士生1236人。为推进中国气象谷发展,南信大构建“双创双聘”协同机制,鼓励和允许新型研发机构中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家分别与高校院所和新研企业签订聘用协议,以两个不同身份分别在企业和高校院所同时从事科技创新实践和科研教学。本次大会还发布了南信大的科研成果。其中,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教授发布“气候预测系统”最新成果,这是目前唯一提供两年的实时气候预测产品系统,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研发出的AI模型显著改进了热带气候的预测技巧,延长了预测时效。https://m.t
来源:澎湃新闻
5月1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3周年校庆日活动暨中国气象谷产业发展推广大会在南信大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选址江北新区的中国气象谷依托南信大而建,即将投入使用,一项项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和一批批高端人才的鼎力配合,致力于将此打造成为中国气象科技产业“硅谷”。据悉,中国气象谷着力打造以智能气象装备为核心,专业气象服务、气象大数据、泛气象服务为特色的“1+3”产业体系。作为国内大气科学领域学科最全、科技研发能力最强的气象科技类综合高校之一,在中国气象谷,这支气象领域的最强战队将成为校企合作的“最强大脑”。南信大科技产业处副处长程勇介绍,学校将构建“双创双聘”协同机制,鼓励和允许中国气象谷中新型研发机构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家,分别与高校院所和新研企业签订聘用协议,以两个不同身份分别在企业和高校院所同时从事科技创新实践和科研教学工作。此外,南信大还将与中国气象谷内企业共享空天地一体化多源融合观测数据、30余个理工科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自主研发的南信大气候预测系统等。会上,《江北新区气象产业发展引导政策》正式发布,明确:对新获批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一次性奖励平台建设单位500万元;首次入选世界500强
来源:南京日报
http://m2.nbs.cn/video/624233.html?id=624233mid=4 20230511 南京新闻栏目
来源:南京新闻综合频道
5月1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3周年校庆日活动暨中国气象谷产业发展推广大会在南信大顺利举行。据了解,中国气象谷依托南信大而建,致力于打造中国气象科技产业“硅谷”。http://www.nbs.cn/tv/njjytt/2/202305/t20230511_670297.html
来源:南京电视台教科频道
5月1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3周年校庆日活动暨中国气象谷产业发展推广大会在南信大顺利举行。记者了解到,中国气象谷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而建,位于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致力于建设“环高校创新圈”,打造“气象大数据研发应用中心”、江北新区环南信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相融合的“一中心一基地”的创新生态,建设全国气象产业的策源中心和集聚中心。中国气象谷启动区项目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57.3亩,着力打造以智能气象装备为核心,专业气象服务、气象大数据、泛气象服务为特色的“1+3”产业体系,目前,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即将投入使用。为进一步推动江北新区产业体系的完善,发挥新区科教优势、人才活力,促进江北新区气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江北新区根据省、市和新区“1+6”等系列政策文件,发布《江北新区气象产业发展引导政策》。对新引进的综合型总部,按实收资本的6%给予最高不超过1亿元奖励,区域型总部,按实收资本的4%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奖励;功能型总部,按实收资本的2%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奖励,研发类功能型总部,连续三年按其当年发展质效增量部分超过全市平均增幅部分的50%给予奖励,年度奖励资金最高不超
来源:南京晨报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从雪糕到丝巾,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让无数游客挑花了眼。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的许多高校也有自己的文创产品,从水杯到日历,从服饰到文具,每到招生季、毕业季,这些文创产品就成了校友和在校师生的独家记忆。……保暖套装!南信大文创氛围感拉满今年开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特别打造了专属台历和工作小秘书。台历功能不少,除了可以翻看日历外还有备忘区,可以用定制马克笔记录下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到了夜晚,它还是一个温馨的小夜灯。工作小秘书则简洁大方、纸张厚实,写字空间足够大,方便记录查阅。2022年冬至,南信大还“上新”了一波保暖装备,美观又实用。一款过膝的黑色连帽羽绒服,是永不过时的潮流单品,南信大将金色的刺绣校徽印在左胸的位置,再戴上印有南信大字母的渔夫帽,背上定制托特包,手拿印着东大门九龙柱的保温杯,一整个“温暖”住了。“好喜欢,好好看!”评论区都是对这一系列文创的赞叹,更有毕业生留言“已经毕业的学长想要一件羽绒服”。……http://dz.xdkb.net/html/2023-05/11/content_604909.htm20230511 A16
来源:现代快报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日前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技协同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成果融合共赢等方面开展多元化深度合作,共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江苏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大气复合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大气治污攻坚带来不小的挑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我国气象、环境领域的著名高校,在大气科学、大气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科学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与丰富的研究成果。根据协议,双方将聚焦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人才培养与教育协同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形成一批高端成果,通过高水平合作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助力江苏筑牢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根基,为江苏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和智力支持。据了解,双方以合作协议的签订为新起点,共同打造更高层级的科研创新平台,联合打造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试验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为更好地推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夯实基础;共同建立更加紧密的交流合作机制,围绕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科学等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主题教育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连日来,全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全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会议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凝聚起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的强大动力,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认真学思想,切实见行动 “这次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党同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所作的重大部署,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眭国荣教授表示,作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要按照“三带三入”要求,组织党员干部带着嘱托学、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脑、入心、入行;要按照“三进三解”要求,大力开展“进教室、进实验室、进宿舍食堂,解师生之盼、解改革之难、解发展之需”大调研,及时、充分掌握真实情况和民情民意,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定方案、促整改;要坚持“三围绕三提升”,围绕破解难题、办好实事、走在前列,不断提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