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我校校友刘征宇教授在“针对冰期/间冰期气候演变的开创性瞬时模拟工作”、“对古气候变化关键指标/年代际变率海洋动力学/海气相互作用基础性理解的推动”及“将气候动力学与地球科学、生态学和计算科学的交叉融合”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欧洲地学联盟(EGU)授予其2025年度的米兰科维奇奖(Milutin MilankovićMedal),并特约于2025年4月27日-5月2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EGU论坛上作获奖演讲。为纪念著名古气候学家米兰科维奇的伟大科学成就,欧洲地学联盟在1993年设立了米兰科维奇奖,用于表彰在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和气候建模研究中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该奖是古气候和古海洋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刘征宇是第三位华人获得者。刘征宇1982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现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Max Thomas气候动力学冠名教授,主要从事海洋-陆地-大气相互作用及气候动力学、大洋环流动力学、古气候模拟及地球系统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其领衔的研究团队多次在Science、Nature、PNAS及子刊发表研究成果。刘征宇教授同时是全美地球物理协会(AGU)(2010年
11月16日,第十一届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京召开。会议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下,由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吸引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负责人、高校和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参会。我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10所高校获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组织高校”。本次大会的举办旨在解读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教育数字化战略等有关政策;交流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四新”建设进展;展示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建设成果;发布十周年系列典型案例;优秀项目成果展示交流等。至今,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已进入第10年,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并产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项目成果,有效服务国家需求和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了解产业、贴近产业、奉献产业的创新人才。我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积极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年以来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11项,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颁奖典礼现场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工作,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统筹谋划和全面部署,积极推进产学研深
近日,2024年“华为杯”第二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果揭晓,我校获国家一等奖3项(赛制规定每校限3项),全国仅24所(省内仅4所)获满额一等奖,这也是我校时隔6年再次斩获全国一等奖数大满贯。国家二等奖15项,国家三等奖18项,参赛团队获奖率为41.4%,获奖队数创历年最高。我校历来重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逐步建立起以“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为主体赛事、以“学校主导、数学与统计学院承办、各学院协同”为竞赛组织模式、以《研究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等为制度保障的竞赛体系,进一步完善我校研究生竞赛组织运行机制。自今年3月学校启动本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组织工作,邀请校内专家通过集中授课、答疑解惑、实战演练等方式,从软件操作、计算方法、统计模型,到数据分析方法、优化模型和论文写作等方面进行培训,为参赛队伍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推选87支队伍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竞赛,涉及全校14个培养单位261名研究生。第二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主办,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自9月21日-25日正式开赛,共有来自国
11月18日上午,我校在临江楼D区报告厅举行安全工作会议暨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校党委书记尚洪波,校长陈海山,副校长韦忠平、金自康、朱大梅、马嫣出席会议。会议由韦忠平主持。韦忠平首先传达了省委及教育厅相关会议精神,要求强化校园安全管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压实校园安全工作责任、落实校园安全管理的各项防控措施,全力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稳定。陈海山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了部署。他强调,要树牢底线思维,深刻汲取极端事件教训,全面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陈海山从强化隐患排查整治、强化门卫值守管理、强化安防基础建设、强化应急处置准备、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全工作机制六个方面进行了责任落实,并要求校园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全力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保障师生人身安全,坚决扛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大政治责任。尚洪波指出,要深刻认识校园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安全稳定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实抓细,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要全面研判校园安全工作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查找安全漏洞,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人员、重点环节的排查;要严格落实校园管理责任机制,各单位要强化
俄罗斯国立社会人文大学一行来校访问交流11月13日下午,俄罗斯国立社会人文大学校长Leonova Zhanna等一行三人来校访问,并进行座谈交流。我校校长陈海山、总会计师胡明保会见了来访嘉宾。陈海山校长对俄罗斯国立社会人文大学代表团的来访表示了热烈欢迎。他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新中国首所气象大学,在全球气象人才培养领域享有盛誉。自90年代初,我校便积极投身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目前已与全球150多个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并携手英国雷丁大学、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同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我校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建树,近年来在信息工程、人文社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鉴于我们两校在众多学科上存在共通之处,我们热切期盼未来能在2+2国际本科项目、留学生联合培养等领域深化合作,并探索双方在科学研究方面合作的可能性。俄罗斯国立社会人文大学Leonova Zhanna校长对我校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谢。她表示,俄罗斯国立社会人文大学与中国各大高校的合作历史已长达60年,合作伙伴覆盖苏州、北京、哈尔滨等多个城市,对于与我校的合作充满期待。该校提供从专科到博士的全过程高等教育,特别是
11月10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代表与我校在图书馆724报告厅召开气象行业人才培养座谈会。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祖强,我校党委书记尚洪波、校长陈海山,各省(区、市)气象局负责人出席座谈。会议由尚洪波主持。陈海山首先感谢气象部门长期以来对学校的支持和关心,并向与会领导介绍了学校的相关情况。他表示,南信大作为中国气象人才培养的摇篮,始终致力于气象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学校坚持“气象+信息”的发展理念,以大气科学为高峰,信息、生态等相关学科为支撑,形成了一体两翼三维的学科布局,学科建设成效显著。陈海山还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果。他表示,学校将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坚定不移地将建设大气科学一流学科、培养大气科学高水平人才作为重要任务,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张祖强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南信大在气象领域取得的显著成绩表示充分的肯定,并代表中国气象局党组和全国气象部门对学校长期以来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他说,当前中国气象事业亟需交叉学科特别是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这体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希望南信大继
11月10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代表与我校在图书馆724报告厅召开气象行业人才培养座谈会。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祖强,我校党委书记尚洪波、校长陈海山,各省(区、市)气象局负责人出席座谈。会议由尚洪波主持。陈海山首先感谢气象部门长期以来对学校的支持和关心,并向与会领导介绍了学校的相关情况。他表示,南信大作为中国气象人才培养的摇篮,始终致力于气象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学校坚持“气象+信息”的发展理念,以大气科学为高峰,信息、生态等相关学科为支撑,形成了一体两翼三维的学科布局,学科建设成效显著。陈海山还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果。他表示,学校将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坚定不移地将建设大气科学一流学科、培养大气科学高水平人才作为重要任务,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张祖强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南信大在气象领域取得的显著成绩表示充分的肯定,并代表中国气象局党组和全国气象部门对学校长期以来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他说,当前中国气象事业亟需交叉学科特别是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这体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希望南信大继
11月11日上午,全国气象部门2025年度人才招聘会之际,我校与河北省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图书馆724报告厅举行。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祖强,人事司副司长石雪峰,河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薛春芳,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树军,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黎明,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春筱,河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鹏祥,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飞,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建军,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涛,校党委书记尚洪波、校长陈海山,校领导胡明保、韦忠平、金自康、朱大梅出席签约活动。签约仪式由尚洪波主持。陈海山对张祖强副局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感谢气象部门长期以来对南信大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他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和近期办学成效。他表示,学校一直以来以气象立校、兴校、强校,始终与中国气象事业同向同行、共同发展。他希望能够继续深化细化实化局校合作工作,畅通“一省一策”和校领导牵头联系省局的体制机制,与河北省气象局加强人工智能气象、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科技攻关;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加强草原生态气象、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合作;与河南
11月11日,全国气象部门2025年度人才招聘会在我校举办。气象局长组团来揽才,规模大、单位优、岗位精! 此次招聘会得到了中国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中国气象局在京单位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260家单位参与,提供超过2400个事业编制岗位,覆盖气象业务、科研、服务、管理等多个领域。众多局长到达南信大亲自选才,其中17个省份当天在校内举行笔试和面试。 当天,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祖强来到招聘会现场与用人单位交流并指导招聘工作。张祖强说,希望能够通过招聘会,让南信大的人才都能来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助力气象事业的发展。他介绍,南信大是我们大气科学人才培养的高地,人文底蕴深厚,学生的质量很高。 我校党委书记尚洪波、校长陈海山也来到招聘现场,检查指导相关工作。陈海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50%以上的全国各级气象局领导、70%以上的业务骨干都有南信大求学经历。近年来,气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学校气象及气象相关专业的各类毕业生人数每年近3000人,大部分学生是“未出校门,先定前程”。 招聘会规模大、单位优、岗位精,吸引了众多外校毕业生前来。都日斯木吉是一名外校应届毕业生,他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11月10日,全国气象部门2025年度人才招聘宣讲会暨“筑梦风云 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进校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场活动在我校举行。活动邀请“国家卓越工程师”、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张志清,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高级工程师、我校校友许映龙,“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工程技术团队成员、正高级工程师韩威开展宣讲。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祖强,人事司副司长石雪峰、人事司机构编制处处长余 淼、直属机关工会主席郭战峰、机关党委(巡视办)五级职员段晓慧、科技与气候变化司科技成果处副处长张洁、办公室秘书处四级调研员程路,北京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国良,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山,党委常委、副校长朱大梅,党委校长办公室、科学技术处、学生工作处、大气科学学院、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相关负责人及1100余名学生参加报告会,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