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风云气象卫星(以下简称“风云卫星”)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副局长曹晓钟、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出席会议。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部门领导,北京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代表与会。我校校长陈海山受邀出席会议并作为高校代表发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风云卫星服务国际社会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航天强国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总结近年来风云卫星国际服务成果和经验,部署推进下一阶段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工作,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联合各方力量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落地。会议充分肯定风云卫星国际服务和气象早期预警国际合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并指出,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是风云卫星服务国际社会取得成就的根本前提,部门协同是推动风云卫星服务国际社会落地见效的正确路径,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是赋能风云卫星服务国际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合作共赢是共享风云卫星服务国际社会现代化能力的重要途径。会议还就着力将风云卫星打造成全球开放、合作、共赢平台,为服务国家总体外
11月21日,学校召开2024年度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分析研判当前工作成效及面临的形势挑战,系统谋划下阶段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凝聚共识,携手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校党委书记尚洪波主持会议。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山、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周乃贵、党委常委、副校长韦忠平、党委常委、副校长金自康、党委常委、副校长朱大梅、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嫣出席会议。会上,党委政策研究室立足形势分析,对2024年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作了深入解读。同时也对各项指标本年度的总体完成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相关牵头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对各项指标本年度的推进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题汇报。分管校领导逐一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要求。陈海山指出,学校要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各部门要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主动思考,深入谋划。聚焦“双一流”建设这个首要任务,坚持把发展的根本点放在高水平学科群建设上,不断优化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布局;坚持把发展的落脚点放在人才培养上,聚焦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把发展的支撑点放在高水平师资建设上,完善海外引才机制,加大青年人才的
纪念中国气象学会成立100周年暨气象科技现代化研讨会于11月23日在中国气象学会的诞生地山东青岛隆重举行。中国气象学会在本次会议上宣布了首批会士名单,30位两院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教授当选为首批中国气象学会会士。中国气象学会会士是本学会会员的最高等级,授予对学会发展有重要贡献或在行业内有重要影响的知名人士。此次认定的首批会士,均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在气象及相关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气象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王会军,中国科学院院士、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挪威卑尔根大学荣誉教授。现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委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以及“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迄今已在国内外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300余篇为SCI(E)收录论文。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
11月18日至19日,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再认证专家组到我校开展现场审查工作。专家组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跨境教育质量保障部副主任梁梓带队,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原院长顾建政任组长,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学院党总支书记曹华、长春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森华、沈阳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赵一凡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跨境教育质量保障部高级项目主管卢春玲为成员。我校党委书记尚洪波,校长陈海山,纪委书记周乃贵,总会计师胡明保,副校长韦忠平、金自康、马嫣出席会议。再认证现场审查说明会和反馈会由马嫣主持。11月18日上午,认证专家组举行了现场审查进校说明会。尚洪波致欢迎词。他向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对认证专家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开放办学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情况。他指出,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学校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工作,从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开拓,坚持统筹规划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趋同管理
11月13日至19日,由江苏省教育厅和省内11所高等院校代表组成的江苏教育代表团访问埃塞俄比亚、南非两国。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派员随团访问。当地时间11月14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埃塞俄比亚劳工与技能部、南非高等教育与培训部共同主办,江苏省教育厅承办的“江苏—非洲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迪斯亚贝巴举行。我校代表与埃塞俄比亚迪拉大学校长Elias Alemu和哈瓦萨大学校长Chirotaw Ayele签署合作共建气候学院协议,并挂牌成立2所气候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许昆林、埃塞俄比亚劳工与技能部国务部长特沙莱·亚德萨、南非高等教育与培训部副总司长萨贝洛·布特莱兹、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申钦民、江苏省政府秘书长吕德明、江苏省国资委主任谢正义见证签约仪式。此次与两所埃塞俄比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我校在“一带一路”气候学院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截至目前,南信大已在加纳、乌干达和埃塞俄比亚共建立了4所气候学院,致力于以创新模式培养大气科学、信息工程等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针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热点问题在当地开展相关研究,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
11月21日下午,加纳苏尼亚尼理工大学校长Kwadwo Adinkrah-Appiah等一行三人来校访问,并进行座谈交流。我校校长陈海山、总会计师胡明保会见了来访嘉宾。陈海山校长对苏尼亚尼理工大学代表团的来访表示了热烈欢迎。他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始建于1960年,以气象学为鲜明特色,学校的大气科学专业作为国内排名第一、全球领先的学科,享有国际声誉。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展学科领域,环境科学、遥感技术、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学科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自90年代初以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全球14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雷丁大学、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同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并于1993年设立了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学校高度重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已经与加纳、乌干达部分高校签署了共建气候学院的协议。期待此次访问能推动两校在高水平科研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取得新进展,共谋气候学院建设,深化跨学科合作。胡明保总会计师表示,在夏季短暂访问苏尼亚尼理工大学期间,学校优越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校园文化以及开放的学术氛围给他留下了
初冬已至,创新正燃。为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活力,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创新能力,助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11月20日下午,我校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举行“青声朗朗·我与校长面对面”科技创新专场座谈会。校长陈海山出席活动,与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代表深入交流。“科研创新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真正的学习在于过程而非结果。”“成果转化并不完全等同于应用。”活动中,学生代表围绕科研项目、科创竞赛、学术创新等方面分享了在专业学习、方法探索及实践应用中的困惑挑战、心得感悟和目标愿景。“如何寻找更具前瞻性的idea或灵感?”“如何将专业学习和企业需求有效结合?”“如何平衡基础理论学习和科研成果产出之间的关系?”“在科研失败或迷茫时,应如何调整心态?”现场师生就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创新思维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展开热烈而充分的讨论,学生代表就实验室共享共建、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创业资讯平台建立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陈海山认真倾听学生代表发言,结合自身科研经历逐一回应同学们在专业学习与科研方面普遍关切的问题,对同学们求真务实、善言励学的精神表示
11月22日,省政协副主席周岚一行来我校毓园社区调研。校党委书记尚洪波、副校长韦忠平陪同调研。毓园社区是南信大与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盘城街道办事处共建的“国际人才双创社区”,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研发区。自今年秋季学期开学投入使用,包含公寓套数732套,建筑面积60988平方米,主要面向研究生、博士生、留学生、青年教师等。毓园社区12栋是是留学生公寓,目前共包含499个房间,共入住留学生565名。在留学生公寓,周岚详细了解了南苑社区公寓在配套设施、氛围营造、施工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并与留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其生在南苑学习生活的便利性。尚洪波介绍道,毓园社区在建造过程中,以科学统筹、精心组织为目标,高度重视施工质量及安全文明,实现了公寓各设施的合理化布局,为首批入住师生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周岚一行随后来到留学生一站式社区。毓园一站式社区包含国际人才交流室、党建活动室、辅导员办公室、心理咨询室等场所,为学生在生涯规划、团建团辅、活动学习等方面提供了便利。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一站式社区配备了2名常驻辅导员以及留学生志愿者,常态化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周岚对南苑一站式社
1月20下午,我校召开了“2025年社科项目申报工作启动会”。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山、副校长朱大梅出席会议,社会科学处处长尹才祥、各文科学院领导以及2025年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的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朱大梅主持。陈海山表示,学校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社科科研工作,近年来我校人文社科取得了快速发展,社科高水平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有力地支撑了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发展。他指出,社科项目申报引领学院发展,影响着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事关发展全局,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他对我校2025年社科项目申报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是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社科项目申报工作,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将科研项目申报作为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教师要将获取高水平科研项目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促进自身的发展成长;二是要提前谋划,科学组织,要加强对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动态的学习掌握,优化项目选题。三是要加强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和团队力量,积极研讨,集思广益,提高申报材料质量;四是要重视项目研究基础,鼓励教师提高学术产出,加
11月19日上午,中国电子科技委副主任、中电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简称中电互联)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立锋带队来校推进合作。中电互联副总经理张晗、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乔均,我校校长陈海山、副校长金自康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金自康主持。陈海山首先感谢中电互联对南信大的关心支持,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进展。他指出,南信大在大气科学、信息工程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中电互联是国内先进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制造系统建设企业,双方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前景。双方合作基础扎实,希望继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好“中电互联班”,在工业控制、工业互联网等方面加强联合人才培养,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方面持续深化务实合作,协力打造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新典范。朱立锋表示,作为全国工业互联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首届常务副理事长单位,近年来,中电互联与多家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着力推动资源共享,促进科研创新,形成了多赢的合作模式。南信大学术氛围浓郁,学科实力雄厚。双方前期已有良好合作基础,希望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搭建、行业赋能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