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三教授在ACP等大气环境权威期刊发表燃烧源颗粒物系列论文近日,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罗小三教授课题组在大气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及环境领域《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Fuel》、《Particuology》等高质量期刊发表有关燃烧源排放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特征和人体健康风险的系列论文成果。近年来,团队围绕大气颗粒物来源复杂、成分多样、确切致毒组分不明、排放源危害权重不清,阻碍了对其高风险污染排放源进行针对性优先控制等问题,重点研究了可入肺颗粒物PM2.5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健康效应,特别是汽车尾气、煤等化石燃料燃烧和秸秆、薪柴等生物质燃烧排放的PM2.5对人肺细胞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以及这些典型人为来源、重点有害成分对实际空气PM2.5污染风险的贡献识别和定量评价,从而指导经济、精准的PM2.5燃烧源控制以保障健康效益。以区域大气污染背景下的代表性城市南京为例,广泛采集了各种典型源排放PMs样品(机动车尾气、燃煤、生物质燃烧、开放源扬尘等具体类型共40种)和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环境P
近日,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公布了高校虚拟仿真创新实验室项目学校及案例团队名单,我校申请的《海洋观测虚拟仿真实验室》、《未来网络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数字经济虚拟仿真实验室》3个实验室项目全部获批。本次申报高校近400余家,共173所高校获批。该项目旨在推进数字技术与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虚拟仿真教学环境建设和创新应用水平。我校所获批的3个实验室项目涵盖海洋、信息、经济管理三类学科,建成后可为学校各学科提供可借鉴的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这是继2023年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考核优秀后,在实验教学方面的又一次新的进步。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将积极统筹资源,合理谋划,做好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工作,推动我校虚拟仿真教学环境建设和应用模式创新,提升教师的虚拟仿真教学和研发能力,以高质量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促进学校数字化转型和育人水平提升。
4月9日,南京市“同心协力·侨兴金陵”高校侨企座谈交流活动在我校举办。南京市政府侨务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洪国华,我校副校长朱大梅出席交流座谈会。我校党委常委、党委统战部部长陈涛作学校侨务工作主题交流。座谈会由南京市委统战部侨务文教事务处处长罗大骥主持。朱大梅在致辞中感谢南京市委统战部、南京市侨办、江北新区宣传和统战部、浦口区委统战部及驻区兄弟高校及侨企对我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她简要介绍了学校在一流学科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校地校企合作、侨联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她说,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统战工作,校侨联会自成立以来在服务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同心协力·侨兴金陵”高校侨企座谈交流活动,为江北新区、浦口区及驻区高校、侨企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她希望与会各方能够以“侨”为桥,融合发展。洪国华代表市侨办对与会高校及侨企代表关心侨务工作、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集智献力表示感谢。他说,涉侨企业在推动管理方式创新、生产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高校是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之地,也是留学人员成长成才、施展抱负的热土。他指出,“同心协力·侨兴金陵”高校侨企座谈
4月3日上午,我校在图书馆724报告厅召开4月本科教学工作例会,校党委副书记闵锦忠出席并主持会议。教务处、教发评中心、学工处、设备处、研究生院及各学院分管教学工作负责人参会。 会议伊始,教务处处长刘佳传达了全省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并就本月日常教学运行管理、教研教材工作、教学实践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教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等方面的工作作出安排,确保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随后,教发评中心主任王骥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包括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教师岗前培训与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教师教学竞赛与评优活动的推进、教学督导与评价,以及教学质量相关文件的修订工作。 学工处、设备处、长望学院、人艺中心以及金牛湖园区等部门也分别强调了本月的教学工作重点,并请各学院给予高度关注。 在听取了各部门的汇报后,闵锦忠副书记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强化工作执行力与信息传递。每一项教学任务和决策各学院都应迅速响应,并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达到每一位学院师生。二是以审核评估工作为核心。本学期工作重心要紧密围绕审核评估
4月8日,我校召开安全网格员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座谈会,韦忠平副校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学工处、内保专班、保卫处及安全网格员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安全网格员代表就如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各抒己见,介绍各自的工作方法,剖析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建言献策。韦校长就做好当前和今后防诈骗工作提出以下四点具体要求:一是各学院、各单位持续落实落细各项防诈措施,建设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最温暖的大学”。二是逐步巩固反诈成效,分阶段、有重点开展宣教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反诈预警“按钮”工作机制,解决反诈“最后一公里”问题,力争早发现被骗苗头性行为,竭尽全力帮助同学减少损失。四是鼓励各学院开展反诈预警“按钮”体制机制探索,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切实有效的预警劝阻机制,充分发挥学院主体作用、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人懂防诈,个个会反诈”的全员反电诈局面,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建设“无诈校园”。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赤道太平洋地区年际变率的主要模态,对全球范围内的天气和气候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两极地区。与ENSO相关的热带异常信号可以通过异常大气环流等其他途径向极地传播,使之成为北极地区海冰和气温等气象要素年际尺度变率的主要来源,从而构成了热带太平洋向北极地区的遥相关途径。与此同时,北极海冰的持续消融使得海洋向大气释放了大量热量,并引起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气候响应,形成了北极地区向热带太平洋的遥相关途径。那么,北极地区海冰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是否会对热带地区ENSO事件产生显著影响?与海冰相关的表面通量变化又是如何激发这种远程联系的?我校大气科学学院邓洁淳副教授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Aiguo Dai(戴爱国)教授合作,针对以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以“Arctic sea ice–air interactions weaken El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为题于3月29日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Advances》(2023年I
20世纪中叶以来,北极地区显著变暖,其增暖幅度为全球平均的2倍以上。在此背景下,北极海冰减少明显;尤其是21世纪以来,海冰减少呈加速态势。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极海冰的减少由人为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共同作用所致。近日,我校大气科学学院周波涛教授、博士生宋子袆、尹志聪教授、徐鑫萍博士、孙博教授、徐邦琪教授、陈海山教授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与物理诊断并结合大样本模拟分析,提出了影响北极秋季海冰变化的新物理因子—亚洲-太平洋涛动(APO),揭示近期夏季APO年代际增强加速了北极秋季海冰的融化。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作为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因子之一,APO反映的是亚洲区域对流层上层温度与北太平洋区域对流层上层温度的反位相变化现象。研究发现,当夏季APO位于正位相(增强)时,亦即亚洲上空对流层偏暖、北太平洋上空对流层偏冷时,利于东半球北极秋季海冰减少。北大西洋海温被认为是联系夏季APO与秋季海冰变化的重要“桥梁”。对应夏季APO增强,亚洲对流层高层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对流层低层为气旋性环流异常。该异常环流形势通过大气遥相关
春风拂面,花开满园。3月3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二届“百花·双创节”之“艺苑春色”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作品展在逸夫楼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展出了来自10位美术系教师创作的包括国画、油画、雕塑和书法在内的80余件作品。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云,我校副校长朱大梅,教务处、研究生工作部、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校团委负责人,艺术学院领导以及学院师生2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朱大梅讲话副校长朱大梅代表学校向展览的举办表示祝贺,向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她指出,展出的作品展现了南信大百家争鸣的艺术氛围,增强了校园的文化内涵。这不仅是打造公共审美文化空间的新举措,也展现出全院师生艺术精进的良好态势。希望学院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艺术学院院长张可明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向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她说,“艺苑春色”形容了春日美好的景象,激发了艺术创作的灵感,也寄托了思维绽放的祝愿。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次心灵的表达,一次对美的追求,也是对生活、社会、文化的思考与感悟。学院将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一流的团队建设一流的学科,在人才培养
4月1日,副校长金自康带队赴扬州经开区,就进一步推动校地全面深入合作进行交流洽谈。扬州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胡春风会出席座谈会。胡春风对金自康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近年来,经开区紧扣“创新活区”战略,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推进人才科技创新“五个一”工程,致力把经开区打造成为引领扬州科技创新的“高峰”、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高地。希望校地双方积极探索共建合作机制,合力搭建高效互动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示范引领作用和人才科研优势,服务经开区企业自主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核心技术攻关等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端创新要素向经开区集聚,持续增强园区创新动能,助推经开区产业孵化、产业升级。胡春风表示,扬州经开区将进一步加强人才科技政策、经费等要素保障,把合作项目跟踪对接好、服务落实好,推动学校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扬州经开区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实现校地企多方共赢。金自康对扬州经开区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说,近年来,学校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持续深化科产教融合,强化与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和地方政府合作,走出了一条创新、特色发展之路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公示了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我校共有18门课程入选,其中,线上课程2门,线下课程5门,混合式课程6门,社会实践课程3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2门。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体系化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程,不断增强对优质课程和教师的奖励力度,提升课程建设的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强挑战度。实施“信大优课计划”“三百工程”,创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纵深推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研究型拔尖课程建设”,助力学生高质量深造升学与就业;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打造“信大优学”六位一体平台,推动教育教学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截至目前,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9门,各类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数百门。 今后,学校将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秉承“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理念,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二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一览表序号课程类型课程名称负责人团队成员1线上课程管理信息系统于小兵屈绍建、杨怡、胡泽文、周飞雪2线上课程气象灾害学郭建茂胡正华、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