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1日,2024暴雨东湖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论坛发布了2020-2024年暴雨科技重大进展,我国首颗降水测量卫星投入业务运行等九项进展入选。我校陈耀登教授领衔的“云雨区微物理及热动力协调的资料同化关键技术”成功入选。该进展提出并建立了云雨区多变量相关的同化算法,创建了云雨区水凝物控制变量同化技术,发展了云微物理新参数化方案,克服了云雨区多尺度、多变量协调分析难题,实现了卫星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在云雨区微物理和热动力的更合理同化分析,提高了暴雨天气的同化和预报效果。据悉,本次近五年暴雨科技重大进展由全国暴雨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气象学会共同开展,面向气象部门、行业高校和科技院所对近五年暴雨科技重大进展进行评价,旨在反映我国暴雨学科领域研究前沿,展示暴雨监测预报预警关键核心技术进展,引领和鼓励暴雨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性成果,支撑暴雨预报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本次全国共有九项成果入选(见下图)。2020-2024年暴雨科技重大进展
近日,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下发《关于对长春大学等26所高校面向港澳台地区招生予以备案的函》(教港澳台办〔2024〕48号),我校成功获批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和澳门保送生的资格。自2025年起,学校可通过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和澳门保送生招生途径录取本科新生,招生指标不占国家下达的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招收和培养港澳台学生是加强学校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此前,我校通过普通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考试、依据台湾地区学测成绩的方式招收港澳台本科生。今年6月,我校启动港澳台学生招生备案工作,此次获批是教育部对我校港澳台学生培养质量的认可,对我校丰富招生途径、扩大生源范围、提升在港澳台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下一步,学校将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切实做好港澳台学生的招生、培养、管理和服务工作,保证招生和培养质量,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校港澳台工作开创新局面。
10月16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韦忠平深入文学院参加联系班级22级汉语言1班主题班会。班会在文德楼N402会议室召开,文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郭雨、副班主任周小山、辅导员张潇潇及联系班级全体同学参加。班会由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高盛蔷主持。班会上,该班级副班长靳梦彬同学向老师同学们介绍了班级在专业课程学习、各类学科竞赛、获取相关证书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同学们结合自身学习、职业规划的实际,与老师们积极开展讨论互动,现场气氛热烈,主题鲜明,既有老师传道授业、也有学生畅谈理想。韦忠平与同学们共探讨、共感悟,就校园发展建设、未来职业规划等与同学们进行亲切交流,他希望同学们深入思考“大与小”、“冷与热”、“取与舍”的关系,强调了“学习、思考、行动”三个关键词。结合自身经历,他向同学们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一是持续学习,寻找特长。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参加各类专业素质技能提升活动,挖掘擅长领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养成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并将所得用于实践。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了解自己、了解市场需求,并调整方向、完善计划、充分实践,以适应变化。三是脚踏实地、务实成长。保持积极向上的状
为展示我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优秀成果,表彰获奖项目,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走深走实,10月18日,我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沙龙。江苏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邓飞、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一级调研员齐仁林、南京江北新区宣传和统战部一级调研员、副部长方强,我校副校长朱大梅出席活动。学术沙龙由校党委常委、党委统战部部长陈涛主持。陈涛介绍了我校2023年统战研究课题基本情况。她说,根据省委关于高校统战工作决策部署和校党委中心任务,2023年我校经评审确定统战理论研究课题30项,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15项。从课题研究情况来看,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参与广泛,课题承担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二是选题聚焦,呼应新时代要求,贴合高校育人实际,站位高、选题好;三是成果突出,课题研究成效显著。我校基础教育集团总校校长、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张相学作了《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开题报告。他从课题立项的时代背景和政策依据、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研究的创新点、工作方法方案及进度计划等内容进行了介绍。该课题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为引领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助力新教师掌握教育教学技能,10月17日至1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举行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新教师主讲资格集中培训。校党委副书记闵锦忠、教务处处长刘佳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开班仪式由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主任王骥主持。闵锦忠在讲话中首先表达了对新进教师的热烈欢迎,他勉励每一位新进教师要及时做好身份转变,敬畏讲台,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早日成为有担当、有作为、讲师德、讲规范、讲师风的好教师,肩负起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他对新教师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新教师要有正确认真的工作态度,要平衡好教学和科研,要规划好工作和生活,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刘佳也对新教师的加入表示欢迎,她结合案例介绍了学校教学评教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她表示,通过培训,各位新教师要潜心教学,把新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到教学中去,夯实教学基本功,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成为会上课、深受学生认可的好老师。专家报告环节,计算机学院顾韵华教授从“好课程”的核心特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课程教学“五环节”、探索课程教学提升与创新四个角度,结合学校评教指标体系,讲述了如何组织实施与提升课程教学;
10月17日,由江北新区环境保护与水务局主办、我校承办的江北新区高校实验室环保管理工作培训会在长望楼报告厅举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闵锦忠,江北新区环境保护与水务局副局长张飞飞、江北新区环境保护与水务局污染防治办孙思翰、江北新区七所高校的实验室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本校师生共一百余人参加了培训,会议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吕红主持。培训会上,闵书记代表学校向与会的专家和领导表示欢迎和诚挚的问候,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建校历史和发展历程。同时介绍了我校在实验室环保管理工作上开展的相关工作与成效,体现了学校对于环保工作的重视。他认为,本次培训会的举行能够有效的加强政府与高校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对于高校实验室环保管理工作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希望各位师生以此为契机,结合本次安全文化月系列活动,让环保理念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在随后的专家讲座环节,来自江苏润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丁玉华工程师和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胡璐工程师分别开展了题为《实验室污染防治及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相关政策解读》和《江北新区“无废实验室”建设指标讲解》的专题讲座,针对高校的实验室环境管理的相关
10月16日下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林龙山一行来校交流合作,我校副校长马嫣出席会议。海洋科学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海科院党委书记陈相勤主持。马嫣副校长对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林龙山副所长一行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际合作等办学情况。她指出,近年来学校海洋科学学院取得快速发展,双方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拥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和共同的发展愿景,希望未来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能够继续走深走实,共同为海洋科学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林龙山副所长肯定了前期南信大与海洋三所的合作成果。他强调,当前海洋科学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海洋三所愿与南信大携手并进,创新合作机制,探索校所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双方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共同提升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培养更多海洋高层次创新人才。林龙山副所长还表示,希望通过双方合作,将来为国家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会上,海洋科学学院院长董昌明介绍了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
10月14日,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气象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气象专委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气象工程咨询学术交流会在京召开。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建军,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毕宝贵,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等60余名国内知名高校院所专家学者以及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直属单位相关负责人等出席。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金自康出席会议并致辞。金自康向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气象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近年来,南信大在加强气象人才培养、打造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与中国气象局深化合作,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未来,希望深化与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气象发展与规划院的合作,在气象专委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战略规划、决策服务、工程咨询等方向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气象工程青年人才,为气象工程咨询行业发展贡献力量。据悉,气象专委会是在中国气象局指导下,中国工程咨询协会领导下的气象行业专业性分支机构,由依托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高校以及与气象工程咨询有关的成员单位组成。我校为副主任委员单位,金自康为气象专委会副
近日,2024年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南京举行。我校校长陈海山,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会军院士,天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深空探测联合实验室副主任、空间天气研究所所长吕建永应邀作为嘉宾参加开幕式,我校空间天气研究所相关教师应邀参会并作口头报告,王明副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张佳琪同学获优秀学生论文奖。行星科学作为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主要涉及地球科学、天文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工程探测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与技术。我校作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成员,一直紧跟国家战略,积极组建和培育科研创新团队,与行业科研院所和兄弟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合作,持续积极推进天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深空探测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助力推进解决中国行星科学人才培养问题、科学前沿问题和发展战略问题。据悉,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承办。大会共设有39个分会场,国内相关专家学者、机构代表等1500余人参加。陈海山参会王明作报告获优秀学生论文奖
近日,自动化学院葛泉波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Gaussian-Cauchy Mixture Kernel Function Based Maximum Correntropy Criterion Kalman Filter for Linear Non-Gaussian Systems”被国际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正式录用。该论文由博士生白雪飞合作完成。《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是工程技术领域的国际顶尖期刊(影响因子为4.6),是JCR一区的权威Top期刊,在信号处理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一直以送审难、水平高和录用率低著称。本研究针对线性系统中由于重尾非高斯噪声污染导致估计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Gaussian与Cauchy核函数混合的最大相关熵准则(MCC)Kalman滤波算法(GCM_MCCKF)。该算法通过引入混合核函数,显著提高了在非高斯噪声条件下的估计性能和鲁棒性。相比传统方法,此算法有效结合了Gaussian核与Cauchy核的优点,提升了算法在复杂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