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营造安全的科研学习氛围,10月20日,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研究生会在滨江楼BN204教室举办了“安全知识筑基石,实验室安全有保障”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比赛筹备阶段,学院高度重视、积极动员、广泛宣传,同学们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经过层层筛选,共有45名选手脱颖而出参加线下决赛。比赛当天,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选手们准备充分,蓄势待发。上午十点十分,伴随着比赛铃声响起,这场知识与安全的较量正式拉开序幕。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选手们全神贯注,他们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书写着对实验室安全的理解和承诺。整个比赛过程中,现场秩序井然,选手们严格遵守考试纪律,展现出了良好的竞赛风貌和对安全的尊重。比赛结束后,评委们仔细审阅每一份答卷,认真评判,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最终,徐东起荣获第一名,仓旋和李亚林并列第二,陈胜宇获得第四名,许世望获得第五名。此次比赛提升了同学们的安全责任意识、安全隐患辨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有利于维护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竞赛现场
为强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研究生新生更快融入新环境,明确学习目标,规划科研生活, 9月-10月,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开展了2024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系列教育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朱文镇,研究生辅导员和优秀学生干部主讲,360余位2024级硕博研究生参加培训。朱文镇着重强调塑造良好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性。他呼吁广大研究生秉持立德、立志、立行三大核心理念,勇于承担时代责任,努力成为胸怀全局、肩负使命的合格党员和社会栋梁。他的话振奋人心,洋溢着对同学们未来的信心与期许,在同学们心中播下奋斗与成长的种子,为他们的人生道路注入坚定的力量与信念。张娜从“国家安全、网络信息安全、身心健康安全”引入新生教育。她表示,同学们要树立国家安全观,遵守网络法规,保护信息安全,同时注重身心健康,特别提醒入住南苑校区的同学们在日常通勤中遵守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此外,张娜深入分析了研究生各个阶段的培养特点,就日常管理、学校和学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奖助学金的申请与评定进行详细介绍。最后,张娜针对研究生的学涯和就业规划给出了指导意见。她提醒同学们,在追求学术成就的同时也要关注
10月28日下午,海洋科学学院在气象楼一楼报告厅举办海洋科普讲座第一期。本次讲座邀国内著名海洋科普专家中科院南海所管玉平教授作题为“本科生可以做出世界一流成果——全球变暖改变四季长短”报告。院长董昌明、副院长董济海、学办主任曹芸以及全体2024级新生参加此次活动,活动由副书记水泱主持。董昌明首先致欢迎词。他表示海洋科学学院一直致力于海洋科普传播,申报的“信大海洋科普基地”项目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标志着海洋科学学院在科普教育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突破,展现了学院在科研和科普工作的卓越实力。今年6月学院成功举办江苏202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宣传活动,下半年将面向在校大学生重点打造海洋科普系列讲座,提升青年学生的科学素养。随后,董昌明为管玉平颁发“海洋科普讲座首席科普专家”聘书。管玉平从全球变暖这一话题切入,他指出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持续上升,导致全球气温不断升高。这种变化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也在悄然改变着四季的长短。管玉平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由浅入深地分析了全球变暖如何改变四季长短。他解释道,气温升高会影响地球的气候系统,导致季节
10月8日晚,自动化学院新生辩论赛初赛如期举行。这场辩论赛初赛不仅是智慧与口才的较量,更是新生们展示青春活力和思想深度的舞台。参赛选手们经过精心准备,渴望在辩论场上辩出风采,赢得喝彩。 每一轮辩论中,选手们都准备充分,紧扣辩题,慷慨激昂。他们在自由辩论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双方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场面热烈无比,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10月26日,辩论赛进入白热化阶段。经过三轮的层层选拔,电气2班和测控1班从众多班级中脱颖而出,进入最终决赛。随着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决赛的帷幕正式拉开。辩题是“在人际关系中,我更想做点赞他人的人/被他人点赞的人”。经过充分准备,双方迅速进入状态。无论是立论、驳论,还是对辩环节,他们都坚定地站在各自立场上,思维缜密,技巧娴熟,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在自由辩论环节,双方一辩火力全开,言辞犀利,围绕辩题详细论述自己的立场,比赛由此进入高潮。双方此消彼长,步步紧追,一轮又一轮掷地有声的发言牵动着在场每个人的心。各辩方的精彩发挥,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正方电气2班聚焦于“点赞”行为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与道德感;
为进一步将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并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10月26日,自动化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联合文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开展“寻访百强乡镇,构绘振兴蓝图”主题党日活动。 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是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的第一站,旧址内展陈了当年的战斗史料、武器和故事。在参观过程中,党员们深刻认识到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牺牲。陈毅司令员在高淳期间,积极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为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旧址的一草一木无不铭刻着那段枪林弹雨的历史,彰显着革命先辈的崇高信仰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接着,党员们来到固城湖螃蟹养殖基地,了解该基地坚持绿色、生态的理念,从水质监控到饲养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以确保螃蟹的高品质。这种严格的品质把控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固城湖螃蟹养殖基地的成功,不仅源于技术与管理的创新,更体现了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念。在高淳区政府的支持下,该基地实现了从养殖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整合,帮助周边村民通过螃蟹养殖脱贫致富,最终成为高淳的一张名片。 支部党员徐西洋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
为进一步加强党员对指挥控制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理解,并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技术应用,自动化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于2024年10月25日前往中国(南京)军事智能技术装备博览会,开展以“科技铸剑,强军有我”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支部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在“2024指挥控制学科发展论坛”中积极参与,深化了对科技创新与国防建设的理解。 该论坛由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主办,旨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指挥控制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促进指挥控制科学在各个领域持续推出创造性应用成果和创新型人才队伍提供重要支撑。 活动伊始,颁奖典礼隆重举行,沙教授等两位获奖人的事迹和爱国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与会者。许多同志在笔记中记录下了内心的震撼与报效祖国的坚定决心。随后,戴浩院士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C2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的主题报告,报告中涉及的军事学科知识令同学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接着,浙江工业大学的王万良教授作了题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他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总体发展、近期的热点新闻以及人工智能教育等内容进行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同学们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现今市场人才需求,10月11日下午,依托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北斗领航”辅导员工作室在学科楼4号楼S427-429开展了企业HR面对面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叶玉娣,团学工作负责人祁雪峰和130名学生代表们参加了此次活动,主讲老师为普源精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育计划经理江佳慧。活动伊始,江佳慧以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为引,向同学们介绍全球示波器的发展历史,电子测量仪器产业链和电子测量仪器全球及中国竞争格局。他总结说,国产替代绝非幻想而是大势所趋,也同时鼓励同学们要坚持自主创新。此外,江佳慧还基于就业观向同学们提出要求,指出同学们应该以提升自身素质为本来提升个人竞争力,要认清用人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适岗准备。活动尾声,祁雪峰鼓励同学们将此次报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科技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攻坚克难,将“三涯”规划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将职业理想与回报社会相辅相成,以担当和作为书写新工科学子的绚丽青春。电信院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学涯指导、生涯规划、职涯教育,推动就业工作前置。本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接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有助于学生
沟通交流,启迪新思;思维碰撞,力促转化。2024 年 10 月 9 日下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临江楼 A916-A917 成功举办以 “自然基金进展汇报” 为主题的会议,旨在进一步推动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发展并对其进度进行有效评估。首先,万发雨副院长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扼要介绍,随后10 位优秀青年教师依次就个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了专题汇报,分别对其研究进展、取得成果以及未来规划进行了详尽阐述。在汇报进程中,由黄啸谷、刘光杰和万发雨三位教授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对各项目汇报教师的研究进展给予了专业评价,并提出了专业意见与建议。经过评审专家的悉心指导,各汇报教师与评议专家就主要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以期更好地改进个人自然基金项目的研究方法、提升成果产出质量,进而提高项目的研究水平与影响力。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进展汇报会的成功举办,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科研工作者们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展示科研成果的优质平台,有力地加强了学院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为学院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各位青年教师的自然基金项目在不久
为扎实推进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切实提升项目申报质量与获批率,10月16日下午,电信院在临江楼A907成功举办“2025 年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启动会”。会议特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松灿教授作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经验分享与指导,会议由电信院副院长万发雨教授主持。会议伊始,万发雨副院长进行动员讲话。他全面总结了学院去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及资助状况,在肯定各位老师所获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相关问题,并着重强调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意义。结合去年申报情况,万院长提出要合理规划、强化自身论文支撑以及确保研究方向契合国家战略等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同。接着,陈松灿教授结合自己获批13项国家自科基金的经验,针对基金项目申报的各个环节展开了细致入微的经验分享。他站在评议人的视角,特别强调了题目和摘要的关键作用。陈教授还就项目研究方案、可行性、科学问题以及专家评议重点进行了详尽讲解。最后,陈教授耐心且详细地解答了各位青年教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令老师们收获颇丰。此次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启动会的圆满举办,为学院青年教师的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搭建了优质的
为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帮助研究生拓宽研究视野,10月22日上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微波楼二楼会议室举办了以“超材料传输线和非福斯特元件在先进微波器件设计中的应用”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本次报告会特邀圣彼得堡国立电子科技大学Dmitry Kholodnyak教授主讲,由万发雨教授主持,学院研究生参加。Kholodnyak教授首先介绍了圣彼得堡国立电子科技大学的发展历史,并提到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教授和赫兹,马可尼同时验证了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现代无线电通信的奠基人。接着,Kholodnyak教授介绍了超材料传输线属于一维超材料。因其具备特定的色散特性,在设计小型化、能显著延长工作带宽、可多波段运行的微波器件方面具有优势。教授通过举例,深入阐释了这种传输线的设计原理与方法。最后,Kholodnyak教授介绍了非福斯特元件。由于非福斯特元件能够补偿传统电抗的频散,所以可用于电小天线的宽带匹配,还能用于设计具有改进频率特性的微波器件,比如基于它们的阻抗逆变器和带通滤波器。Kholodnyak教授对超材料传输线和非福斯特元件的设计、实现以及应用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他还给出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