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苏布达教授率领团队于2021年3月16日在《Atmospheric Research》发表的论文“Insight from CMIP6 SSP-RCP scenarios for future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该文章于2024年8月被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列为地球科学领域全球前1%高被引文章 (ESI 1%),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图1)。研究团队采用1961-2020年2400余个气象台站的六类气象要素数据(降水量、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风速、短波辐射和相对湿度)、四个CMIP6模式(CanESM5、IPSLCM6A-LR、MIROC6和MRI-ESM2-0)和七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1. 9、SSP1-2. 6、SSP2-4. 5、SSP3-7. 0、SSP4-3. 4、SSP4-6. 0和SSP5-8. 5)的气象要素数据,对2021-2040年、2041-2060年和2081-2100年三个时期的中国未来干旱特征开展研究。2021-2040年,降水量的减少和潜在蒸散量的增加将导致长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12月18日下午,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以《感恩新时代 奋发有作为——用今天的努力照亮未来的道路》为题,在千秋会堂101报告厅为2024级2+2国际本科师生讲授思政课。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辅导员、学生等170余名师生参加。胡明保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围绕“何为新时代、如何认识当下的中国、青年学子如何奋发有为”三个方面,以中国迈进新时代的亲历者、参与者、受益者的视角,详实叙述了中国从落后到赶超部分发达国家的历程,用自身多年的亲身经历,从制造业规模、贸易总量、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展示了新时代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阐述了党领导全体人民奋斗是成功关键,诠释了“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的深刻内涵。胡明保对同学们提出三点。一是端正学习态度,明确“为谁而学”;二是合理规划时间,做好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时间管理;三是注重身心健康,锻炼强健体魄,保持阳光心态。他寄语同学们既要胸怀梦想、也要脚踏实地,通过不懈努力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回报国家。讲课结束后,在场
12月11日-13日,2024年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重庆大学举办。我校研究生团队斩获全国二等奖3项、全国三等奖1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首创主题赛事之一。大赛以“创意启迪智慧、创新驱动发展”为理念,围绕智慧城市主题,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本届大赛共吸引了全国274所高校(研究所)的3378支队伍、11275名研究生报名参赛,共提交有效作品3085件,参赛队伍数、人数及作品数增幅均创历史新高。经过专家组盲评初审,最终共有200支队伍、700余名研究生进入国家总决赛。作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企业真实需求,涉及智慧建造、智慧能源、绿色生态、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社区等多个领域。一直以来,学校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持续推进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学科竞赛获奖数量、质量同步提高。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在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第六届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征集工作中,我院两篇教学案例通过评审,被推荐至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入库。两篇教学案例分别是汲安庆教授的《指向审美创造的高中语文小说群文阅读教学探索——Z老师《复活》(节选)的教学进阶之旅》,付钰博士主笔的《从教学生“学变式”到让学生“会变式”——一位高中教师基于“利用函数性质解不等式”公开课的探索》。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指导,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牵头,各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建设的国家级案例中心,其案例库涵盖专业类别最全、案例数量最多、特色显著且广受认可,代表着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建设的最高水平,入选案例库数量更是国家专业学位授权审核与评估工作的关键考核指标。本届教学案例征集工作共收到全国123个单位提交的808篇教学案例,经专家初审、初评、复评、修改后再评审和终评,有229篇教学案例通过评审,并推荐至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申请入库,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有22篇案例入选,学科教学(数学)有24篇案例入选。本次两篇教学案例
12月16日,以“蓝色印度洋的未来——全球南方的发展实践”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经济发展合作论坛在昆明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勇发表主旨演讲,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巴巴多斯参议长法利、马尔代夫副总统拉提夫分别致辞。作为本届论坛的主要活动之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举办“推动海洋气变治理,助力落实《巴黎协定》”圆桌会。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胡张良出席圆桌会议并致辞。我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安涛、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刘勇,以及来自缅甸、阿富汗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的政府代表共9人作主旨发言。非洲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主席阿菲安、斯里兰卡水产资源研究开发署主席赫蒂亚拉奇等8位代表进行圆桌会对话。胡明保在主旨发言中提到,推动海洋气变治理,助力落实《巴黎协定》,不仅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更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愿意与各方一道,共享资源、共谋发展。他重点分享了学校对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服务设想:一是依托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围绕世界气象行业发展
2024年江苏省大学生排球锦标赛于12月10日至12月12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火热展开。我校由潘莉老师带队女排以及杨绮老师带队男排,蔡沈杰、俞冰洁等23名运动员参赛,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我校运动队凭借着顽强拼搏的毅力、精湛卓越的技艺与团结协作的精神,一路过关斩将,喜获双季军。比赛日的赛场上,每一场对决都是意志与实力的巅峰较量。循环赛中的惊心动魄,我们的队员们如勇士般冲锋陷阵,强攻得分瞬间点燃全场激情,众志成城的团队配合则多次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以及一次次奋不顾身的鱼跃扑救为比分带来优势。在这场赛事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教练团队精心谋划每一个战术细节,根据对手的特点制定出一套套克敌良方。队员们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从体能训练的咬牙坚持到战术配合的反复磨合,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他们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团队的荣誉,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如今赛事虽已结束,但这绝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将带着这份荣耀与经验,在未来的训练中更加刻苦,在接下来的赛事中继续拼搏。我们会不断提升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迈进。
12月17日,省委驻淮安区乡村振兴工作队联合江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江苏省绿色食品协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同举办乡村振兴成果展暨绿色优质农产品集市活动。我校副校长朱大梅,淮安区委副书记、省委驻淮安区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余灏,党委组织部、工会负责人等参加现场活动。集市以“乡村振兴•绿色共享”为主题,通过产品自主推荐、现场品鉴体验、惊喜抽奖赠送等多样化形式,面对面地分享淮安特色农产品。在集市现场,淮安土特产让学校的师生们大开眼界:药膳同源的车桥芡实、香脆可口的岳家茶馓、Q弹嫩香的钦工肉圆、肉质鲜嫩的博里羊肉……还有古黄河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的秋月梨、碧根果也凭借其甘甜的滋味吸引了不少眼球。这趟载满“淮安”风味的便捷购物之旅,让前来参加活动的师生们满载而归。不少师生表示,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农产品便宜又好吃,为淮安土特产点赞,支持乡村振兴。朱大梅表示,感谢省委驻淮安区乡村振兴工作队为学校师生送来淮安区特色优质农产品。学校党委历来重视乡村振兴的工作,依托学校资源开展特色帮促,力求在强农兴农上贡献力量。此次活动既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捷的采购渠道,也为淮安区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圆满落幕,未来可期
近日,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的2024年中国研究生媒体联席会议在山东青岛召开。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磊、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浩、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出席开幕式。我校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及新媒体指导老师、校研会主席团成员参加本次会议。会议旨在集中交流研讨研究生媒体建设赋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经验与成果,助力高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王磊致辞。他分析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格局、研究生媒体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研究生媒体工作肩负着思想引导、文化传承、信息传播、综合服务等重要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网络育人、媒体宣传工作要守好阵地,把准铸魂育人方向;要融合发展,画好服务大局蓝图;要以“生”为本,筑牢凝心聚力根基;要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精品传播高地。希望中国研究生媒体联席会议平台能够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筑牢坚实根基,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力量,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拓展广阔空间。本次会议设有6个主旨报告,围绕教
12月17日,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六研究所(简称206所)来校推进合作。206所副所长马汉清、民品发展部副部长辛海涛、气象产品总设计师苏小敏、气象产品执行总师雷连发、民品发展部项目经理张宇萌,我校校长陈海山、副校长金自康出席会议。会议由金自康主持。陈海山对马汉清一行来访表示欢迎。他从办学历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外合作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及办学成效。他说,气象雷达发展是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和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在气象雷达方面合作基础深厚。他希望,一是加强双方精准化对接,共同培育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从单一合作向全方位常态化校所合作的转变。二是推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围绕气象雷达探测装备和人工影响天气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等问题,发挥双方优势特色,组强研究团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展技术攻关、联合申报重点项目任务,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马汉清对与南信大下一步开展合作充满期待,他简要介绍了206所的发展历程、业务板块及研究领域。他表示,206所主要从事气象领域雷达探测设备整机研发,希望依托南信大人才、科技资源优势,充分发挥206所在气象雷达硬件方面的技术
12月13日,甘肃省教育厅在河西学院召开全省高等学校对口支援工作会议,系统总结全省对口支援工作经验、深化支援受援高校合作关系,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推动甘肃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武世兴,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白江平出席会议并讲话。我校副校长朱大梅出席会议。武世兴在视频讲话中充分肯定甘肃高等教育取得的进步。他指出,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等34所部属和包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内的东部高水平大学对口支援甘肃19所高校,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实施树了典型,立了标杆。武世兴强调,要在国家战略和国家区域发展全局中高质量推进对口支援工作。要聚焦激发内生动力,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机制。要聚焦特色发展,塑造办学优势,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好服务区域和高质量战略举措,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 白江平系统总结了全省高等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他指出,支援受援高校累计联合开展各类学术活动700余次,共建各类高层级科研平台40个,互派教师交流3159人次,互派干部挂职329人次,626名教师通过对口支援定向培养方式攻读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本科生1014人,保送支援高校硕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