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被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气象卫星协调机构(CGMS)正式认定为其全球培训合作组织VLab卓越中心。该卓越中心正式认定函件由WMO副秘书长Ms. Ko Barrett代表WMO秘书长致信我校陈海山校长。Ms. Ko Barrett在信中指出,鉴于我校长期以来积极参与VLab 框架下的气象卫星培训工作和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特正式认定我校为WMO-CGMS VLab卓越中心。Ms. Ko Barrett高度认可我校在开发和提供中英双语卫星培训资源方面的杰出表现,特别是在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EW4ALL)倡议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对我校为提升区域卫星用户能力建设所作的贡献表达了由衷感谢。WMO认为我校在气象卫星国际培训领域的工作紧密契合《2024-2027年VLab战略》中提出的目标,为全球卫星气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期待与我校有更加紧密的合作。这一认定不仅是对我校在气象卫星国际培训领域卓越贡献的充分肯定,也彰显了我校在WMO框架下推动全球气象观测、基础设施发展和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重要贡献。自1994年起,WMO南京区域培训中心依托学校大气科学一流学科师资队伍和先进
1月22日,中国气象谷科技创新平台发布活动在气象谷6号楼报告厅举行。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陆卫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山出席活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叶荣生,团市委书记荣飞,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陶磊,南京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陆璐等参加活动。 中国气象谷科技创新平台位于中国气象谷2号楼、3号楼部分区域,总面积约9200平方米,平台以“环南信大成果转化创新示范基地”“中国气象谷BEEPLUS青创湾”为支撑,发挥南信大校友经济牵引作用,围绕新区相关产业方向加强项目招引,协力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省市人才企业项目落地新区。 陆卫东表示,南信大是我国气象人才的摇篮。新区与南信大共建中国气象谷以来,各项工作全面提速、迅速起势,现代化气象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此次创新平台的建设既是集聚青年人才、服务创新创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快成果转化、深化产业集聚的重要举措,将成为校地高质量融合的又一生动实践。希望双方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深化校地合作,着力打造更具示范性和引领性的创新街区;坚持研产贯通,全力招引更多带动性项目、突破性项目落地;聚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回首2024年南信大人敢于担当、勇于拼搏、屡创佳绩这一年令你印象深刻的南信大新闻有哪些?我们梳理推荐了30条候选新闻于2025年1月7日—10日面向广大师生、校友开展网上投票活动最终将综合网上投票结果和专家评议结果评选出“2024年度南信大十大新闻”敬请投下宝贵一票共同见证南信大2024年的精彩!01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24年,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融合互促,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同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完成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紧密结合,为加快推进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坚强保障。02 接受省委第五巡视组巡视根据省委统一部署,2024年10月12日—12月12日,省委第五巡视组对南信大党委进行了政治巡视。学校党委坚决拥护省委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密切配合,牢牢扛起主体责任,确保真改实改改到位,切实把巡视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的推进剂,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03 入选全国党建
1月16日,我校举行2025年校级老领导新年团拜会。校党委书记尚洪波、校长陈海山与老领导齐聚一堂,回顾过去一年的奋斗历程,展望新一年的发展蓝图,共话信大美好未来。陈海山向老领导们介绍了学校2024年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他表示,过去一年,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突破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实验室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大气科学学科领先地位持续巩固。新增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本科生源质量和研究生规模不断提升,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此外,学校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与江北新区等联合共建,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陈海山表示,学校未来将继续优化学科布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大力量。老领导们对学校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表示高度赞扬,并对新一年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学校在过去一年里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令人倍感振奋,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大家表示,将继续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期待学校在“双一流”建设的新征程中取得更大成绩。尚洪波代表学校向老领导们致以诚挚感谢和新年的祝福。
步履所往景无限气象日新启征程全体南信大人以凝心聚力之精神砥砺奋进之姿态共同度过了硕果累累的2024年经广泛征集意见、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南信大2024年“十大新闻”在此正式揭晓!0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同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完成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紧密结合,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多个基层党组织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和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创建名单。2024年10月12日—12月12日,学校党委接受省委第五巡视组政治巡视,坚决拥护省委决策部署,切实把巡视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的推进剂,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02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完成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10月14—31日,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2021—2025年)专家评审。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学校今后总体办学及人才培养提出建议。专家组一致
1月17日上午,校党委全体(扩大)会议暨中层干部大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楼剧场召开,总结全年工作,擘画发展蓝图。全体校领导、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全体中层干部出席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闵锦忠主持。 校长陈海山作报告,全面总结学校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对未来一年工作进行了部署。 回首2024,全校师生踔厉奋发,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取得喜人成绩。陈海山说,我们坚持特色引领、持续内涵提升,聚焦“六高一化”推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大气科学蝉联全国第一,ESI世界排名快速攀升,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一体两翼”高峰引领的高水平学科布局基本形成。 聚焦学科专业,我们新增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持续优化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建成江苏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优化教师队伍,我们积极构建海内外引才格局,高端人才持续增长。聚力人才培养,我们顺利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学生竞赛取得新突破,生源质量持续提升,高质量就业成效彰显,多位校友荣获国际大奖。砥砺科学研究,我们加强有组织科研创新,高水平科研成果创佳绩,高层次科研平台实现历史
为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1月15日,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王会军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院士,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副主席廖宏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翟盘茂研究员主持。据悉,此次发布会聚焦于2024年我国科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旨在集中展示我国在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前沿进展,进一步推动我国气候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王会军院士在致辞中说,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是人类不容忽视的主题,在全球变暖加速的背景下,开展气候系统的科学研究至关重要。他表示,本次发布会的举行,对促进技术领域学术交流研讨、推动相
1月14日上午,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方伟一行来我校调研指导工作。省政府副秘书长徐华勤参加调研,我校党委书记尚洪波、校长陈海山陪同调研。 方伟一行实地考察了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气候系统预测基础科学中心、光电实验室、大气探测基地、中国气象谷等地,详细了解了学校在气候系统预测研究、智能光通信、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成果,以及在气象观测实习实训、中国气象谷产业规划布局等方面的工作。 在气候系统预测基础科学中心,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会军介绍,学校在大气科学领域不断取得突出成绩,科研实力持续提升,特别是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三大学科均已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目前,学校围绕防灾减灾的战略需求,聚焦科技前沿,瞄准若干重大挑战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将努力打造气候系统预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科技主力军。 陈海山汇报了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学校以大气科学一流学科为引领,打造“气象+”和“+信息”学科品牌,2024年新增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科研平台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同时,积极
聚合校友,聚力发展。1月11日,我校第二届校友经济发展论坛在临江楼报告厅圆满举办。南京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王磊、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二处处长孙龙、南京市投资促进局综合处处长陈军,浦口区政府副区长方正、浦口区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徐道俊,江北新区盘城街道党工委书记乐素林、江北新区盘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徐从根,我校校长陈海山,副校长金自康出席活动。来自海内外的校友代表、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科创团队代表160余人参加论坛活动。本次活动由我校与江苏省科技镇长团南京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团主办,南京江北新区盘城街道办事处共同主办。开幕式环节。校长陈海山在致辞中向所有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嘉宾和重回母校的校友代表表示欢迎,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和校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学校扎根龙王山畔,砥砺奋进六十余载。目前已成长为一所以大气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学校学科生态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成果亮眼丰硕、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更加多元。他指出,校友是母校最靓的名片,是学校声誉最生动的传播者,更是学校前行路上最强大的力量源,希望校
1月10日下午,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以下简称人影中心)主任李集明一行来我校调研交流。人影中心主副主任周述学,我校校长陈海山、总会计师胡明保出席会议。会议由总会计师胡明保主持。陈海山对人影中心一行来校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对人影中心长期以来给予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说,学校坚持服务中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在学科发展、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步。下一步,希望双方结合各自优势,以人工影响天气创新研究院建设为重点,建立深度合作交流机制;以人才联合培养为中心,推进高水平人影专家团队建设;以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加快形成气象新质生产力。李集明对母校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表示自豪。他从主要职责、发展目标等方面介绍了人影中心的基本情况。他说,人工影响天气具有链条长、综合效益高等特点,需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希望充分借助南信大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做实人工影响天气创新研究院,协同开展科技创新,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共同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会上,我校大气物理学院、人工影响天气创新研究院负责人作工作汇报。会前,李集明赴大气物理学院作《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