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23日,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2025年联合学术年会在我校举行。我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会军院士,我校校长、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海山教授出席会议。来自全国42所高校、科研院所和气象业务部门的260余名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会。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赵强主持。陈海山校长和王会军院士分别致辞。陈海山校长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强调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获批对学校和大气科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会军院士围绕气象灾害研究主题发言,指出当前破纪录的气象灾害频发,其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呈现新特征,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命题;同时呼吁加强气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以大协同理念推动大气象发展。他还特别鼓励青年学者要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投身新领域、新课题的研究探索,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进步。陈海山致辞王会军致辞赵强主持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日宇研究员、周天军研究员、郄秀书研究员、南京大学杨修群教授、兰州大学田文寿教授、国防科技大学费建芳教授、中国科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我校申报的“精算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虚拟现实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空间安全、医疗保险”等6个专业全部成功获批,新增专业今年开启招生。至此,学校现有本科专业总数为86个(不含专业方向),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交叉10个学科领域。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动态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的决策部署,学校聚焦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能源、绿色低碳、金融科技等关键领域布局相关专业,积极推动专业优化升级,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5年新增本科专业列表“精算学”专业“精算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数学、统计学为核心,结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聚焦风险评估与管理。精算学专业紧扣国家数字化战略方向,融合数学,经济学和气象学前沿理论,构建“风险识别-量化建模-决策优化”的全链式
4月27日上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一行来校调研指导工作。我校党委书记尚洪波、副校长马嫣陪同调研。尚洪波对刘利民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和办学成效,最后希望协会能够在常态化指导交流、雷丁学院中外合作办学认证和国教院来华留学试点以及拟于5月10日举办的智能时代中英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论坛提供支持。 马嫣对我校中外合作办学、WMO培训中心、来华留学、气候学院等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指出学校的国际化模式正逐步从引进为主向双向发力转变,同时学校也正从国际化特色向国际化底色的新阶段迈进。刘利民充分肯定了我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他指出,学校不仅保持了大气科学学科特色,还在国际化进程中不断地发扬学科优势,成为了中外合作办学领域的佼佼者。他强调,学校要推动国际化教育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积极发挥中外合作办学辐射外溢作用,构建联动教学、科研、后勤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大外事格局,以高水平国际合作助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同时,他也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的工作,并在元首项目、中外合作办
4月27日,我校召开年轻干部挂职交流座谈会,校党委书记尚洪波出席座谈,座谈会由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刘雨华主持。座谈会上,8位年轻挂职干部围绕挂职期间的工作成效、收获与体会深入交流,并就进一步完善学校年轻干部挂职培养机制积极建言献策。与会干部一致表示,通过挂职锻炼不仅深化了对学校整体工作与职能部门业务的理解,更提升了综合能力,今后将更好地继续为学院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尚洪波表示,年轻干部的培养关系到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后继有人、长远发展,学校党委一贯高度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在挂职期间,年轻干部们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在岗位上砥砺奋斗、冲锋在前、磨练成长,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对此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尚洪波对年轻挂职干部提出三点期望:一要当好机关与学院沟通的“连心桥”,既要深入调研、倾听师生心声,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又要做好政策宣传解读,促进上下联动,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二要全面提升综合素养,青年挂职干部既要深耕科研主业,又要增强服务意识,用心用情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提升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三要完善工作机制,相关部门要深入研究、吸收采纳座谈会建议意见,着力了解挂职干部实践需
4月27日上午,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人才中心主任潘聪明一行来校调研海外引才网络建设与人才工作情况。我校党委书记尚洪波出席座谈会。尚洪波就省委组织部人才处、省人才集团对我校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工作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他表示,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始终把人才制度的建设和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前进驱动力,通过实施人才科学评价,积极打造引培结合人才生态链。学校将坚定落实省委组织部人才处的相关工作意见,加强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储备,助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潘聪明对我校人才工作开展情况给予肯定,赞扬了我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和服务社会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他表示,学校的人才资源既是学校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力量之源。希望南信大充分发挥人才科研优势,拓展海外人才引进的渠道资源,不断深化海外引才网络建设。在海外引才过程中,要发挥学校在气象行业的优势及特色,持续性跟踪、落地人才引进相关政策,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会上,我校人事处从建设成效、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平台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工作上的发展情况。随后,
4月25日下午,佛山大学党委书记骆少明一行来我校调研交流。我校党委书记尚洪波出席座谈会。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闵锦忠主持。尚洪波对骆少明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校地融合等方面的成绩。尚洪波表示,佛山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其学术研究与佛山区域产业的深度融合方式以及前沿的管理经验值得南信大学习。希望双方通过本次交流加深了解,相互学习,期待在未来展开更深入的合作。骆少明对南信大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佛山大学历史沿革、人员结构、科研进展等方面的情况。他表示,佛山大学始终遵循“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的办学宗旨,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科研应用等方面,均与佛山产业紧密交融。南信大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给佛山大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案例,希望两校以此次交流为起点,未来进一步拓宽交流合作渠道,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在座谈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围绕人才培养、产业服务、人事人才工作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为未来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会前,骆少明一行参观了我校气象台、可视化教学中心、校数据中心机房、大气探测基地、见山园。佛山大学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
2024年4月17日,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会军率队赴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国网江苏电科院”)开展访问交流,双方围绕新能源技术发展、防灾减灾研究及产学研协同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深化合作奠定基础。当日上午,王会军院士一行在国网江苏电科院副院长李群等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江苏电网防灾减灾中心和海上风电实验室,详细了解了江苏电科院在极端气候预警、电网安全防控、新能源并网技术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听取了关于气象大数据深度赋能电网安全运行、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核心技术攻关的专题汇报。王院士对江苏电科院在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创新实践给予高度评价,并强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气候对未来的能源安全提出新挑战,亟需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双方紧密围绕科研协作与人才培养展开了深入交流。王会军院士指出,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气候风险应对、气候模式研发以及极端事件预警等领域积累深厚,与国网江苏电科院在电网防灾减灾、多时间尺度预报预测等方向的应用需求高度契合,可以通过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建实验平台、共享数据资源、
大会现场2025年4月19日至20日,应急管理本科专业高校联盟第五届年会暨第二届“赛孚杯”全国大学生青年应急使命模拟演练大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智慧应急·产教融合——AI赋能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新范式”为主题,共同探讨新时代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路径。来自全国48所高校400余名应急安全专业师生以及来自政府应急管理系统、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参加大会。本次大会由应急管理本科专业高校联盟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和咸亨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指导单位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国家减灾委员会原秘书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郑国光,原国务院参事、原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原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驎,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李增波,咸亨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来兴董事长和夏剑文总裁,应急管理本科专业高校联盟、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雷晓康等领导专家参会。
4月21日,张家港市委常委、副市长李炳龙一行来校调研深化校地合作。校长陈海山,副校长刘佳出席座谈会。陈海山致欢迎辞,并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校地融合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和办学成效。他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张家港市的合作由来已久,期待通过此次交流能进一步深化与张家港市的战略对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学校将充分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精准对接张家港产业需求,共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同时,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张家港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李炳龙从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张家港市的地区现状与发展前景。他表示,南信大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气象科学、环境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张家港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校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希望未来能在彼此的双向奔赴中,持续拓展合作广度与深度,一同实现共赢发展再提升。随后,我校发展规划处处长郭杨汇报了校地合作赋能人才招引十条举措成果;张家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庞涛推介了张家港市人才新政。会上还举行了张家港引才顾问聘任仪式、张家港校园使者聘任仪式和入职张家港
4月20日,2025年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此次论坛聚焦“应对气候变化、打造低碳经济”主题,汇聚了跨学科院士专家、行业领军人才及媒体代表,旨在搭建高端对话平台,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深入探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绿色低碳产业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及培育我国绿色低碳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有效路径。本次论坛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生产力学会、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绿色专委会主办,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生产力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提供学术支持,南京玄武·江苏GDC国际数碳谷、江北新区投资促进和商务局、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气候经济与低碳产业研究院、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协办。开幕式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为论坛致辞。他说,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明确提出“双碳”战略目标彰显了应对气候危机的决心与担当。本次论坛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陈海山表示,学校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已构建起“一体两翼三维”的特色学科体系,拥有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