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由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我校共同主办的无锡引才联络站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这标志着我校成为无锡市引才联络站首批合作建设高校。无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林茂松,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余仁昌,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金自康出席本次活动。金自康在致辞中表示,我校与无锡市的合作源远流长、硕果累累。无锡将我校作为引才联络站首批设立单位,既是对我校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成效的高度认可,也是创新校地人才工作合作范式、打造校地共建共赢新生态的有力举措。学校将依托这一平台,积极推动人才对接从“点状活动”转向“常态机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无锡的产业发展、人才政策及人才需求,为无锡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助力。林茂松在讲话中表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与无锡的产业需求高度契合,近三年输送至无锡的毕业生人数位居省内高校来锡就业人数前列。无锡将以联络站为枢纽,搭建一座从校园课堂直通产业园区的桥梁,让人才服务扎根高校,资源对接深入基层,推动校地协同发展,促进育才引才并进。启动仪式上,林茂松、金自康共同为无锡引才联络站揭牌;我校学生工作处处长李健受聘为无锡引才联络站站长;我校无锡校友会会长、圆融(无锡
近日,应急管理学院通导遥一体化应急管理团队骨干成员邓进昌博士与团队负责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薛勇教授一起,联合中国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在环境科学领域TOP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JCR一区,IF=7.7)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取得了新疆煤火温室气体排放定量研究的重要进展。煤火不仅威胁资源安全,更是温室气体的重要非控制性排放源,但由于缺乏可靠的估算方法,全球碳排放清单中对此关注有限。该团队首次提出针对露天煤矿自燃逃逸碳排放的量化方法,结合实地测量、实验室分析和地质统计方法,成功量化了新疆三道坝煤田自燃煤火区的逃逸碳排放。团队通过布设监测网,分别对钻孔、裂隙及土壤扩散等不同排放途径进行了CO₂浓度、流速及有效排放面积的现场测定,并利用Kriging空间插值对区域内土壤排放进行估算,同时辅以实验室气体色谱分析及不确定性。研究显示,不同排放源的平均CO₂通量分别为:钻孔517 g/m²⋅s、裂隙61.5 g/m²⋅s、土壤扩散5.33 mg/m²⋅s。其中,裂隙排放的碳量最高,钻孔通量最强,而土壤扩散排放量最低。综合多源
2月27日下午,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在金牛湖园区与2+2国际本科生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旨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涯规划、专业学习、出国申请等方面的情况,为推动国际本科教学改革和管理机制优化提供依据。继续教育学院全体院领导、国际本科辅导员参加座谈。座谈会上,学生代表们紧密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实际,踊跃分享课程学习体验与个人成长收获。同时,围绕学业规划、分层教育、跨文化学习、留学申请衔接等关键议题,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期望。胡明保认真倾听学生代表的发言,对同学们取得的优异成绩和清晰的自我认知表示肯定。他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答。他强调,学校坚持“自主化办学”“同质化培养”“精细化管理”等办学理念,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国际教育平台、生态和机制。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精准制定解题对策,切实破除难点痛点。他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胸怀世界,经风雨、见世面,成为助力中国全球化事业的栋梁之材。副院长施威感谢同学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承诺将瞄准国内领先水平,持续优化办学模式和培养机制,为同学们提供更加优越的学习
近日,软件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魏顺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级会议CVPR(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上录用了题为“UniNet: A Contrastive Learning-guided Unified Framework with Feature Selection for Anomaly Dete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通用的统一异常检测框架(UniNet),并展示了其卓越的泛化能力,有效解决了现有方法在跨领域应用中的瓶颈问题。CVPR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A类会议,与ICCV和ECCV并称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三大顶会,涵盖了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目标检测、异常检测、三维视觉等多个重要领域。异常检测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关键任务,旨在识别样本中的异常模式。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异常检测方法都针对特定领域(如工业场景)开发,缺乏跨领域应用的能力,导致在医学图像、视频监控等其他领域中的性能较差。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同领域间特征存在内在差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对
2月 27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总工程师张俊一行到我校调研交流,我校党委副书记闵锦忠出席座谈会。闵锦忠首先对张俊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师资建设、科研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规划。随后,闵锦忠着重介绍了江苏省“资料同化与中尺度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在短临无缝隙区域天气模式关键技术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在气象监测领域,特别阐述了雷达探测系统的应用优势及其在数据处理和降水预报方面的成效及最新进展。他表示,希望双方能够在水文气象监测技术领域构建更为稳固、紧密的校企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层面展开深度且广泛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张俊介绍了预报中心的职责。他表示,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负责收集整个流域的水情雨情相关信息,并致力于相关系统的开发工作。其中,气象室承担着流域短、中、长期降水预报以及水资源预测的职责,但目前在短期预报和中长期预报方面仍面临着一些技术难点。他希望能够引进先进的新技术和专业人才,同时,也期望双方能够继续深化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推动相关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此外,与会人员就气象预报、数据处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讨论。我校大气物理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相关负责
2月26日下午,我校召开了文科科研工作暨项目申报推进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朱大梅出席会议,各文科学院院长、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社科处工作人员参会。会议由社科处处长尹才祥主持。尹才祥介绍了2024年文科科研工作情况以及2025年项目申报推进情况。他表示,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社科处有序组织,积极推动重大、重点项目申报工作和高质量成果产出,2024年我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年度项目及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省高校哲社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成绩,高质量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有力地支撑了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发展。他着重介绍了2025年重点推进的工作。 朱大梅对2024年我校文科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她指出,社科项目申报引领学院发展,影响着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事关发展全局,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推进。一是要坚定信心,认识再提高。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将科研项目申报作为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要把项目管理工作做精做细做实,制定好申报计划方案,明确时间节点,加强专家指导,做好管理考核,稳步推进申报工作取得实效;二是要瞄准目标,谋
2025年2月25日下午,我校在行政楼428会议室组织召开了2025年度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暨科研诚信政策宣讲会,各理工科学院(包括管工院、商学院)、科技处项目管理人员参会,副校长赵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科技处副处长李涛主持。 首先科技处副长王小曼针对江苏省科技厅下发2025年度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做解读,从两类计划项目的目标定位、申报要求、申报条件、经费政策、限项项目遴选、申报时间节点等方面作了详细解读。各学院对两类计划项目申报有关问题做了热烈交流讨论。 随后集中学习了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印发的《江苏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文件精神,并请各学院将办法及省内相关科研诚信的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传达给学院教师,做好诚信科研。最后,副校长赵强总结指出,学校2024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类项目取得不错成绩,其它类型计划项目有待加强。他强调,各学院开展有组织科研,要聚焦国家重点任务部署,瞄准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10+X”未来产业体系,强化有组织基础研究、培育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产出一批重大
近日,商学院科研成果在国际管理科学与运筹学顶级期刊INFORMS Journal on Computing(UTD-24)获得突破。我校商学院邱玉琢教授在智能调度中的工具切换问题与算法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论文“A Computational Study of the Tool ReplacementProblem”发表于《INFORMS Journal on Computing》(UTD24期刊之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INFORMS Journal on Computing》是由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INFORMS)出版的季刊,主要发表运筹学、统计学与计算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管理学界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智能制造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技术和主线,既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是智能制造的最高范式,本质上是“人工智能+互联网+数字化制造”,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是实现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技术路径,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调度是智能制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工具切换问题则
2月26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文公布“长三角教育现代化”100个典型案例,我校《创设中国气象谷,架起高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桥梁》案例成功入选。我校案例围绕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需求,全面总结了我校发挥大气科学一流学科优势,创设“中国气象谷”,在促进开放协同发展、集成创新要素资源、助推产业转化孵化、培养拔尖双创人才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显著成效和经验启示,为地方高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重要参考。
2月22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学院学科发展研讨会暨2025年JSCS和FCS走进南信大活动在临江楼D区报告厅顺利召开。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金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金自康,南京大学软件学院院长、FCS执行编委仲盛,FCS编辑部主任张德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鑫,阿里云技术有限公司经理吴杨受邀出席,香港理工大学教授肖斌,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安全官王滨以线上形式出席。会议开幕式由软件学院院长刘琦主持。金自康向莅临我校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学校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重视并坚持多学科协调发展,打造“气象+”“+信息”学科品牌,构建形成了气象与信息、软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互融、优势互补的“高峰”“高原”学科体系。软件学院的发展已成为学校高质量推进工科特区建设的典型代表和生动缩影,为助力实现“气象信息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说,围绕特色化示范性建设目标,软件学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希望与会领导、专家共同为软件学院学科的下一阶段发展把脉问诊、贡献智慧;同时希望软件学院能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依托学校气象学科背景优势,面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