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毛广雄一行来校调研交流。我校副书记闵锦忠出席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周宏仓主持。闵锦忠代表学校对毛广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和发展现状。他指出,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坚持“气象+”“+信息”学科群的特色发展路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他表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淮阴师范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各有特色,希望双方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毛广雄简要介绍了淮阴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和发展目标。他表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范生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期待两校在未来的合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化交流协作,共同为本科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会后,毛广雄一行参观了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和教师教育实训中心。我校教务处、工程训练中心和教师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参会。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素养,3月20日上午,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在临江楼D区报告厅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AI大模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探索”的知识盛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赵强,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付章杰等出席活动,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讲座由赵强主持。赵强首先对郑纬民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飞速发展,AI大模型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赵强还提到,计算机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希望学院以此次讲座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行业专家的合作交流,积极探索AI大模型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讲座中,郑纬民院士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迈入大模型时代这一前沿趋势,着重强调了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和高性能计算资源在现代AI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在探讨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环节时,郑院士细致讲解了算法选择、数据预处理、参数调整等关键步骤,并结合自
3月20日下午,我校第二届辅导员育人故事汇暨2024辅导员年度人物展评会在滨江楼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金自康,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波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出席,全体学工人员现场观摩,共同聆听13位辅导员扎根一线的育人故事,见证榜样力量与教育情怀的深度交融。深耕育人沃土:以温情守护青春成长辅导员们以“用心用情”为底色,织密学生成长守护网。郑晓坤老师以“光”为纽带,帮助休学复读生重拾信心;阿勒老师搭建“一社一室”双平台,滋养了近千颗从边疆飞来的“石榴籽”;张捷老师用气象学思维赋能思政教育,以科学洞察与温情守护预见学生成长;刘晓通老师为退役士兵量身定制“兵教兵”学习小组,助力全员通过高数难关;邵芳老师构建“预防-监测-支持”心理育人矩阵,为研究生心理健康精准护航;刘国东老师联动多方力量,帮助学困学生重燃军旅梦想;杜新宇老师在定期心理回访中及时干预,成功化解危机。一个个动人的育人故事印证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成长的托举与心灵的共鸣。创新引领发展:以突破赋能思政育人在专业赋能与人文关怀的交汇点上,辅导员们积极探索多元育人路径。朱亚钦老师以“高远、平远、深远”三维视角深化育人实践,用
3月18日下午14:00,由江苏省应急管理厅主办、我校承办的市县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处(科)长业务培训班在我校开班。江苏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华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出席开班仪式,仪式由江苏省应急管理厅综合监管处处长朱劼主持。胡明保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学校对来自江苏省各市县应急管理局的安全监管干部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江苏省应急管理厅给予学校的关心、指导和支持致以诚挚的感谢。他介绍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以气象学科为特色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并依托于气象优势,发展了具有理工管交叉融合等特点的学科群,信息技术学科也成为学校两大支柱学科之一。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科教资源丰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汇聚教学资源,坚持开放办学,办学成果得到广泛认可,学校声誉不断提升。南信大与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渊源深厚,我校的应急管理学院更是江苏省应急管理厅重点建设学院之一,与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校秉持着“以理论指导实践,用专业保障安全”的理念,联合当地应急管理局、气象局、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生态,我们也会积
3月19日上午,我校召开促进文科高质量成果产出研讨会,副校长朱大梅、各文科学院院长及科研副院长和直属科研机构负责人等参加会议。会议由社科处处长尹才祥主持。会上,尹才祥汇报了2025年人文社科工作要点和工作思路,明确下一阶段主要工作重点。社科处将围绕打造“入主流、创特色、重交叉、树精品”的精品文科发展目标,重点抓好重大项目、重大成果、重大平台、重大奖项(“四重建设”)工作,更好服务学科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近期,社科处将从创新团队、丛书编写、重要平台打造、文科国家奖培育申报等几个方面,一体化推进“四重建设”。在交流环节,各文科学院院长及科研副院长、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唯物史观与中华文明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就科研特色方向凝练、创新团队组建、重大成果谋划、重大项目申报及智库平台建设等交流了经验和体会,现场反响热烈。朱大梅听取发言后,对社科处和各文科学院前一阶段的工作予以肯定。她指出,我校文科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更加围绕主流学科建设。要系统谋划学科发展布局和科研工作布局,不断凝练方向,突出重点,做到科研方向有聚焦、研究领域有特色、科研成果有创新
3月19日上午,盘城街道党工委书记乐素林、四级调研员李振良、江北社区副书记彭荣伟等一行4人来我校交流座谈。校长陈海山、副校长刘佳出席座谈会。陈海山对乐素林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学校的发展进步与校地互动交流、相互促进息息相关,代表学校向盘城街道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关怀和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双方要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共进,在建设规划、资源共享共建等领域推动共同繁荣。他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并龙王山环线建设、创业基地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为学校和盘城街道的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乐素林介绍了盘城街道的系统规划以及共建项目的进展情况,阐述了“一山聚力、四区联动、多点支撑”的龙王山环线空间布局理念。他表示,近年来学校与盘城街道在共建共享方面展开了紧密合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提出,双方应进一步实现资源互补,建立长期的交流合作机制。盘城街道将继续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为学校提供支持。此外,他期望能够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推动盘城街道和谐社区的建设。座谈中,双方就学校周边土地开发、商业综合体建设等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双方一致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系,共同推进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党校办、大学科
3月19日,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日子里,我校成功举办主题为“感受美丽校园,品味精彩人生”教职工校园健身走活动。活动由校工会主席徐萍主持,校党委副书记闵锦忠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全校30个分工会1800余名教职工踊跃参加,用脚步丈量校园,感受春日之美。闵锦忠以其热情洋溢的话语拉开了活动序幕。他向参与活动的全体教职工表示热烈欢迎,对组织本次活动的各级工会干部表示衷心感谢。他说,运动是生命之源,健康是事业之基,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需要健康的体魄作支撑。健身走是一种简单却极富魅力的运动,只要迈开双脚,就能在一步一履间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生活的美好。此次校园健身走旨在让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走进校园、亲近自然,在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校园里来一场身体的旅行、心灵的洗礼。他表示,希望更多的老师参与活动,并按规定路线坚持走完全程,用脚步丈量校园的每一寸土地,看遍校园的每一处风景,充分展现我们教职工阳光健康、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并在未来的日子里,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健康的体魄、更加扎实的步伐去书写学校发展的壮丽篇章。随着活动正式开始,教职工们怀着满心的期待和高涨的热情,迈着矫健的步
3月18日上午,我校在行政楼527会议室组织召开大型仪器设备运行使用和开放共享工作调研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闵锦忠、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于江华及15个二级单位的大仪管理人员出席会议,研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创新与实践路径。 闵锦忠副书记谈到,本次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的部署要求,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设备使用效能,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大仪开放共享管理也是学校高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大型仪器设备是支撑高水平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但其购置成本高、专业性强,若使用效率低下或重复购置,将造成资源浪费。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号召,已初步构建校内外共享网络,但如何进一步打破壁垒、完善机制、激发活力仍是关键课题。希望各单位积极支持、认真执行相关工作,共同把机制建设好,从资源配置、技术队伍、共享机制方面推进大仪开放共享实施。于江华处长提到本次座谈会聚焦三个核心目标:摸清设备运行现状,找准共享堵点;学习先进经验,探索跨学科、跨单位协作模式;形成可落地的优化方案,推动设备“用起来、活起来、强起来”。而后对《
3月18日,风云气象卫星技术交流会在气象楼报告厅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专家团队来校指导,共同探讨风云气象卫星的前沿进展与卓越贡献,会议由科学技术处、发展规划处和大气物理学院联合举办。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王劲松研究员、首席科学家李俊研究员、杨磊处长、咸迪处长、徐喆处长、郭强研究员、漆成莉研究员、陈林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赵强,大气物理学院、科技处相关负责人和200余名师生参加会议。会议由赵强主持。会议伊始,赵强对王劲松及专家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回顾了学校与国家气象卫星中心的合作历程。在卫星中心支持下,学校建成风云四号地面接收站,在卫星辐射仿真、大气遥感等领域取得突破。他指出,学校正推进“气象+”“+信息”学科交叉发展,通过此次交流会,将有助于双方科技人员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双方学科优势和业务优势,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为全球气象服务贡献力量,推动气象科研事业发展。王劲松首先作了题为《风云卫星--从观测到定量应用》的报告,从风云卫星的发展历程、三个优势特点、四个重大突破、五个核心技术、以及风云卫星在天气诊断、气候变化和数值预报方面的应用效益等方面系统介绍了风
3月1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园内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气息与青春活力,以“数以启智·学以成人”为主题的数学文化节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幕。校党委常委、副书记闵锦忠,江苏省仪征中学数学教研室主任陈宏强、创新部主任臧慧林,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领导出席开幕式,全校师生代表共600余人齐聚一堂。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刘文军主持开幕式。闵锦忠副书记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数学是支撑前沿科学研究与跨领域创新的“基石”,希望我校数学领域科研人员以数学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沃土,以跨学科视野打破领域壁垒,积极探索数学理论与实际场景的深度结合。同时,他回顾了近年来我校在数学学科建设、竞赛育人、校企合作等领域取得的成果,并寄语师生以数学文化节为契机,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理论迈向实践,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学科价值。 开幕式上,举行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贾冰为江苏省仪征中学授牌。仪征中学数学教研室主任陈宏强表示,基地的落成将推动优质数学教育资源下沉,希望通过科普教育活动,激发中学生数学兴趣,为南信大输送更多优质生源。2024年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入围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