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石臼湖水位变化,今年1月越冬丹顶鹤首次来到南京溧水界,这背后折射出气候、水文变化可能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去年夏天,受高温干旱影响,长江流域“汛期反枯”,对农业、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高温旱情的“后劲”着实很大,时隔半年多,鄱阳湖、洞庭湖才重新“胖”回来。随着江西、湖南等地的汛期开启,很多人开始关心,今年汛期长江流域气象年景如何?干枯大半年鄱阳湖、洞庭湖终于“胖”回来了“最近下了不少雨,鄱阳湖总算又‘胖’回来了。”庐山市南康镇鄱阳湖禁捕退捕群防联治工作站副站长张剑生说,这意味着鄱阳湖长达8个月的漫长枯水期将结束,湿地生态有望开始恢复。鄱阳湖是一个季节性湖泊,每年的6月到9月是丰水期,9月中下旬开始慢慢退水,11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这样周期性的节律变化孕育了湖周的生物。而去年枯水期足足早了100天,水位降低、湖滩提前变草原,沿线及环湖地区农作物灌溉引水不足,通航能力降低。紧接着,夏秋连旱,水位短暂上升后继续走低,又“枯”了。到了今年3月下旬,鄱阳湖迎来久违的降雨,加上长江上游来水增多和赣江等五河入湖流量加大,水位快速上涨。直至今年4月6日,水位上涨
来源:现代快报
名词解释什么是骤旱?一般而言,干旱是一种缓慢发展的气候现象,主要由大尺度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引起,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强度和范围上的最大值。但在异常高温和降水极度亏缺的共同作用下,通常会造成局地土壤湿度快速下降,在数周内即发展至重度干旱,干旱学界称之为“骤旱”。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干旱事件频发,这其中,有一类发展迅速、预见期短、强度大、破坏性强的干旱——“骤旱”也愈加频繁与强烈。4月1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袁星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刊发研究长文指出,在过去64年中,全球干旱正在经历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而未来,迅速爆发的骤旱将成为全球增暖背景下干旱的新形态。数据统计干旱爆发速度加快 正由缓旱向骤旱转变研究团队选取了1951-2014年间的数据,根据干旱爆发速度,将次季节尺度的干旱划分为缓旱和骤旱,并利用骤旱比例的变化描述次季节干旱的转变特征。结果显示,全球次季节干旱爆发速度显著加快,并存在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研究发现,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极端事件特别报告划分的区域中,历史时期全球约74%的陆地区域骤旱比例及干旱爆发速度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欧洲、北亚、萨赫
来源:扬子晚报
本期观点: ■在全球升温大背景下,我国的多年冻土正在发生热退化; ■多年冻土退化可能改变水文循环过程、影响全球碳平衡和寒区构筑物稳定; ■多年冻土融化带来的危机,需要人类共同研究和探索,并加强应对。本期嘉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赵林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东启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吴吉春如果忘记关冰箱门会发生什么?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冰箱里会冒出阵阵“雾气”,冻结的冰渐渐融化成水肆意流淌;冻品变软,食物不再新鲜,甚至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今年3月,发布于《自然气候变化》的一项研究揭示,气候变暖影响了北极多年冻土区的环境。而冻土,通常被学者们形容为地球的“天然冰箱”。青藏高原、阿拉斯加、西伯利亚……潜藏于地表之下,全球多年冻土区面积约为2200万平方公里。冻土中冰冻着土壤、岩石、水以及各种有机生物。在气候变暖影响下,埋藏在地下的多年冻土层开始解冻,地球“冰箱”的门已悄悄敞开,这可能给生态环境、水循环和气候系统带来严峻挑战。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但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南美的安第斯山和南极地区也有多年冻土的分布。中国的多年冻土区面积大
来源:中国气象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教授袁星团队揭示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全球干旱由缓旱向骤旱转变的特征,并发现迅速暴发的骤旱或将成为未来干旱的“新常态”。4月14日,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科学》,并被选为同期亮点成果。袁星介绍,与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的传统干旱相比,骤旱通常在数周内即发展至重度干旱,能够迅速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并导致湖泊等水体迅速干涸,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同时给干旱监测预警与旱灾应急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已有研究表明,骤旱在全球不同地区存在增加趋势。依据干旱暴发速度,研究人员将次季节尺度的干旱划分为缓旱和骤旱,并利用骤旱比例的变化描述次季节干旱的转变特征。研究发现,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极端事件特别报告划分的区域中,全球74%的区域在过去64年间骤旱比例及干旱暴发速度均呈上升趋势。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及大样本集合的模拟数据,研究人员利用最优指纹法展开检测与归因分析发现,过去64年中全球次季节尺度干旱的暴发速度显著加快,由缓旱向骤旱转变,而这一转变与人为气候变化引起的蒸散发异常和降水短缺异常显著加剧密切相关。在未来时段,受全球持续升温的影响,次季节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干旱事件频发,这其中,有一类发展迅速、预见期短、强度大、破坏性强的干旱——“骤旱”也愈加频繁与强烈。骤旱是否会成为一种新常态?又是由何种原因导致的?科学家们给出了答案。4月1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袁星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刊发研究长文,指出在过去64年中,全球干旱正在经历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显著相关。未来,迅速爆发的骤旱将成为全球增暖背景下干旱的“新常态”(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n6301)。该文章被选为同期亮点成果。该文章被选为同期亮点成果突发性强、强度大、预见期短,骤旱难以及时应对一般而言,干旱是一种缓慢发展的气候现象,主要由大尺度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引起,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强度和范围上的最大值。但在异常高温和降水极度亏缺的共同作用下,通常会造成局地土壤湿度快速下降,在数周内即发展至重度干旱,干旱学界称之为“骤旱”(flash drought)。由于突发性强、强度大,骤旱会快速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导致湖泊等地表水体
来源:南京日报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雷丁学院 2019 级大气科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杨钦兰,收到了包含普林斯顿大学全奖博士、牛津大学全奖博士在内的九所世界名校录取通知。优秀的成绩背后,是日积月累的努力。如何从一名小白逆袭成 学霸 ,杨钦兰坦言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她说, 学习新知识让我感到很快乐。未来,我希望能走出去看一看,探索更多未知,做出创新的、有意义的成果。△杨钦兰收到 9 所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目前,杨钦兰已经收到普林斯顿大学全奖博士、牛津大学全奖博士、康奈尔大学全奖博士、宾州州立大学全奖博士、雷丁大学博士、苏黎世联邦理工硕士、帝国理工学院硕士、伦敦大学学院硕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硕士等九所世界著名院校的录取通知。△普林斯顿大学全奖博士 offer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方向是杨钦兰最感兴趣的领域,且大气与海洋科学项目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有相关合作,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最终,在众多橄榄枝中,她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杨钦兰所在生源地区的高考对听力不作要求,而雷丁学院的课程对英语基础要求较高,全英文授课对刚入学的杨钦兰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成
来源:现代快报
4 月 14 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袁星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刊发研究长文,指出在过去 64 年中,全球干旱正在经历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显著相关。未来,迅速爆发的骤旱将成为全球增暖背景下干旱的新常态。△袁星骤旱突发性强,会触发复合极端事件什么是骤旱?一般而言,干旱是一种缓慢发展的气候现象,主要由大尺度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引起,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强度和范围上的最大值。但在异常高温和降水极度亏缺的共同作用下,通常会造成局地土壤湿度快速下降,在数周内即发展至重度干旱,这种情况被学界称为骤旱。骤旱发展迅速、预见期短、强度大、破坏性强。骤旱发生得很快,给我们的响应时间很短,难以及时应对。且骤旱还可能引起热浪、山火、电力短缺等,从而触发复合极端事件,造成重大社会经济损失。 袁星举例,2012 年美国中部大平原的特大骤旱就曾造成 300 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IPCC 极端事件特别报告(SREX)各分区中骤旱比例(A, C)及次季节干旱爆发速度(B, D)的历史。(A, B; 1951-2014)和未来(C, D; 2015-2100)变
来源:现代快报客户端
今天(4月14日)上午,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率19国气象水文部门负责人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察,祝贺设立在此的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成立30周年。“世界气象组织衷心祝贺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成立30周年,感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三十年来在国际气象培训领域作出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特别是为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杰出成绩。”活动现场,塔拉斯对设立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成立30周年表示祝贺。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多年来,我国一直通过两个区域培训中心,即南京和北京区域培训中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象培训服务,南北辉映,已为全球11000多人提供了短期培训。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是世界气象组织最早在中国设立的区域培训中心,成立30年来,充分发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办学优势,紧贴世界气象组织教育培训优先需求,主题覆盖气象预报及公共服务、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和气象部门管理等领域。通过与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高校和气象机构的紧密合作,该中心现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各区域培训中心中规模最大、最为活跃的成员之一。授人以渔,赋能全球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史。中国古代在气象观测和气象科学认知领域曾领先于世界,在世界上最早设立观象台,积累了丰富的气象观测经验,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步伐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我国先后出现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表等气象仪器,气象观测技术得以发展,并在20世纪初期成立了气象研究机构和气象业务指导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气象事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全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综合实力、服务效益、国际地位及影响力显著提升。研究中国气象史,总结历史规律,探寻气象现代化发展的基本逻辑,可为气象现代化发展提供经验与智慧,丰富创新资源,增强创新自信。气象史研究揭示气象现代化发展历程追古溯今,中国气象发展始终服务于政治、军事、经济和人民生活,其历史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紧密相连为特点,服务于农耕等区域社会经济的萌芽时期;以气象观测和监测能力快速发展为特点,为农业建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的快速发展时期;以世界上保障领域最广、机制最健全、效益最突出的气象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标志,为中国气象现代化高
来源:中国气象报
个头跟人差不多高,头顶上的“脑袋”可以轻松转动,外观整体为纯白色,看上去科技感十足,“颜值”很高。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智能遥感工程研究院实验室,记者见到了这台由夏海云教授团队最新研发出的最高分辨率多普勒激光雷达,拥有突出的外形,又能计算出雨滴还有多少秒到达地面,精确锁定森林草原早期的起火点,真正的“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近年来,夏海云教授团队接连创下许多个世界“首次”,研发出全球首台中尺度二氧化碳通量探测激光雷达,首次研制成功单光子频率上转换测风激光雷达……本期“见证南京高校‘科技原创力’”栏目走近南信大夏海云教授团队,了解他们怀着满腔热情,朝着顶配激光雷达进军的历程。研发出“顶配”激光雷达高清捕捉飞机尾流结构雷达是一种遥感装置,靠电磁波的发射和回波来实现探测功能。激光雷达作为新的大气遥感手段正在蓬勃发展,精确的大气物理、化学、生物参数探测,对于数值天气预报、气候模型改进、生化气体监控、机场风切变预警等具有重大意义。“最高分辨率多普勒激光雷达可以通过三维扫描空气当中的风场,实现最高分辨率的大气风场探测,每隔0.9米就会有一个风场值的输出。”夏海云告诉记者,他们在距离南信大气象楼300多米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