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西星火”社会实践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发布的《2023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入选团队名单》,这是教师院社会实践团队第二次入选该项活动。此项活动旨在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推普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红色铸魂星火兴 推普助力共振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西星火”实践团将目光锁定乡村党史教育课堂,团队成员手执粉笔,以最质朴的姿态,凭借师范生专业能力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教育活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致敬乡村脱贫前辈。在指导老师丁杰的带领下,“江西星火”实践团结合江西红色文化基因优势,深入挖掘江西红色文化故事,弘扬红色精神,在暑期为当地乡村儿童提供优质党史教育,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落脚点,希冀将红色种子种入更多学生心中,并下沉至农村教育一线探索乡村党史教育的教学模式,让更多村民和乡村青少年感悟党百年来的重农惠农强农光辉历程,在党史教育中学习红色革命力量,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
军训学救护 织密校园安全网_荔枝网视频 (jstv.com)
军训学救护 织密校园安全网 全省学校军训应急救护培训活动今天举行_荔枝网视频 (jstv.com)
军训学救护 织密校园安全网_荔枝网视频 (jstv.com)
8月20日上午,“大师来了”——首期新华青春科学大讲堂暨2023扬子晚报暑期公益月表彰会在南京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举行。作为持续19年的品牌公益活动,扬子晚报“暑期公益月”系列活动得到了南京广大青少年、热心市民、爱心单位和企业的大力支持,通过爱心售报、快乐送水工等公益行动,共赴一年一度的暑期爱心之约。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扬子晚报“暑期公益月”还联合爱心单位为青海省大通县城关镇中心学校带来了“雏鹰班”助学金、科普图书角,以及形式新颖的夏令营。 策划:陈郁 徐媛园 统筹:刘丽媛 张可 文字:刘丽媛 曹卢杰 季宇轩 徐昇 视频摄制:张思伟 摄影:李铭哲 公益行动再出发 爱心队伍壮大,百余报童售出13000多份报纸 表彰会通过视频回顾了今年暑期扬子晚报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19年来,在暑期走上街头,用一份扬子晚报传递爱心,已成为爱心市民、小报童和扬子晚报风雨无阻的默契。今年7月,2023扬子晚报“勤工助学 爱心售报”公益行动再次如约而至,约150名小报童参与活动,共售出13000多份报纸。 扬子晚报“勤工助学 爱心售报”公益活动是南京地区持续最久的公益品牌之一。今年除了很多熟悉的面孔重赴爱心
2023年军训季,江苏校园有些不一样。8月24日,江苏省红十字会、省教育厅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全省学校军训应急救护培训推进活动,全面推动2023年度学生军训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达100%目标实现。“三角巾包扎法适用于较大面积的创伤” “心肺复苏前要评估环境安全”……活动现场,江苏省红十字会专业急救人员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二军训学员授课。“今年,学校7000多军训学生全部参加了培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综合门诊部副主任王士荣向记者介绍,该校和省红十字会合作,为学生设计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急救培训——包含应急医疗用品的使用方式、运动损伤部位的包扎方法、心肺复苏等。除了军训期间的集体培训,学校未来还将急救日常的训练与学习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在校园里面碰到意外事件时如何去做,做到敢伸手、会伸手、能救、会救”。学会急救技能是一方面,“往前踏一步”的勇气更为关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二学生吴静萱感受颇深,以往总是在电视上看到挺身而出的“勇士”,现在掌握了急救技能,她也希望在生活中可以为他人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后出学校会很有底气,如果遇到了意外事件,我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另一位学员高梦
今天(8月24日),江苏省红十字会、省教育厅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全省学校军训应急救护培训推进活动,全面推动2023年度学生军训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达100%目标实现。江苏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陆红出席活动,为全省13支地级市应急救护师资队伍授旗,现场观摩军训应急救护培训,介绍了“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中期成果,对继续推动实施全省学校军训应急救护培训提出明确要求。江苏省教育厅、省红十字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全省学校开展“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明确了到2025年江苏地区学校将实现“三个100%”,即:学校校医、体育教师等重点教职员工应急救护持证率达100%(包括救护员持证或CPR+AED培训持证),高等院校、高中阶段学校(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救护师资覆盖率达100%(每所高等院校、高中阶段学校至少有1名应急救护培训师资),学生军训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达100%。。“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自2021年启动以来,在红十字系统和教育系统通力合作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1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救护持证培训10.6
8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主办,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数字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湖北民族大学等单位承办的“2023全国数字文化遗产大会暨第十六届CSIG全国数字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数字化及保护研讨会”在世界硒都·湖北恩施顺利召开。湖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向前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馆等53所院校或文博单位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现场大会历时两天,分四场举行。8月12日上午的开幕式由湖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军主持。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秘书长刘越教授,大会名誉主席、专委会主任潘志庚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本次研讨会以“数字博物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大模型”为主题,重点围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与成果展示,从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人、元宇宙赋能数字文博和文物科技成果科普等方面,邀请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共同探讨“博物馆、文化遗产与人工智能”的创新技术与产业应用,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大
8月12日至13日,“2023全国数字文化遗产大会暨第十六届CSIG全国数字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数字化及保护研讨会”在湖北省恩施市召开。大会形成了关于“大力推动数字文化遗产研究与应用的倡议”(简称“恩施宣言”)。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数字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潘志庚表示,“恩施宣言”积极支持国际著名遥感专家李德仁院士的提议,建议设立“一带一路”国家数字文化工程,提升国际影响实力;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全面振兴优秀中华文化,呼吁筹建数字文化科技方面的全国一级学会,以利于整合文化领域和数字化科技领域的研究力量,促进产学研合作;广泛联合文博旅游数字化方面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推动数字文化领域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联合发展;在学会领导下,举办更多的学术论坛,组织讨论交流,传播数字保护理念,为加强文化自信做出贡献。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以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等数字化成档、修复与保护为例,生动地叙述了武汉大学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方法及应用,并指出我国应抓紧建立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紧密交叉融合的数字文化遗产重大科学工程。据悉,大会由中国图象图形学
当前,全球气候危机日趋严峻紧迫,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需要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解决。气候变化引起的防灾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1901845fd51415ff74b68cce17fa651ftimestamp=54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