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先进典型事迹系列报道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市民群众积极投身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首都文明办持续深入推进“V蓝北京”主题宣传活动,涌现出一批热心环保公益事业、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环保公益组织和个人。为发挥绿色生活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市民积极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本报将陆续推出60个典型事迹。今天为您介绍的“绿色环保好市民”,分别是来自石景山区的吴金艳、平谷区的杨浩丽。来自平谷区气象局的杨浩丽是一名环境工程研究者,受所学专业影响,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始终深植在杨浩丽心中。早在2013年她注册加入北京志愿者时就多次参加绿色公益活动。2018年至今,杨浩丽作为平谷区气象局党支部委员多次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电视塔广场环保公益行”“平行街环保公益行”“平谷城北湿地公园绿色行动”“金海湖绿色志愿服务”、植树造林等环保公益活动。6年间,杨浩丽共参与组织环保公益活动30余次,活动带动500余人次参与其中,是绿色生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杨浩丽从父辈那里继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铅笔削短变成铅笔头,就插上废弃的笔管继续使用;无论家里还是公共场所,只要看到没拧紧的水龙头,杨
深秋,一场强劲的冷空气袭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风雪交加。10月16日夜间,当地再现降雪。秋冬季的降雪往往猝不及防。然而,海北州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晓雍早已提前与青海省气象台开展联合会商,及时制作发布重要天气报告,准确预报出此次降雪天气的开始时间和量级。同时,她迅速与交通、农牧等部门沟通联络,通报天气预报和降雪实况,提供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农牧业防范等气象建议。2015年,王晓雍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来到海北州祁连县托勒气象站从事基础地面气象综合观测工作。托勒气象站海拔高,高寒缺氧,条件极其艰苦,生活上也非常不方便。当时,22岁的王晓雍也曾因想家偷偷掉过眼泪,但她凭借对这份工作的热爱,硬是坚持了下来。“仰望天空观察风云变幻,俯视大地记录雨雪风霜,我要做风雨里的守望人。”王晓雍勉励自己说。从海拔3367米的托勒气象站到海北州气象局,从基础地面气象观测到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王晓雍在气象综合观测和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的岗位上精耕细作、刻苦钻研,不断提升业务技能。一年后,工作出色的她被调至海北州气象台从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为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她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并于2018年到成都大
四四方方的小桌,几支用旧的黑色签字笔,一罐还剩半筒茶叶的茶叶罐,一份还在查阅的文件……赴四川省气象台锻炼的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副首席预报员关良桌上的物件,简约却不简单。说话条理清晰,却也不失风趣,关良总能在交谈中让人放松下来。他出生在“钢铁之城”攀枝花,从人口仅一百万的西南小城考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从本科到研究生都学气候专业。“从所学专业到现在的工作,从气候研究到中小尺度预报,跨度大、难度大。”艰辛与执着,伴随着关良不断磨炼、一直成长。把科技创新落到基层需求上在中央气象台,关良主要从事强对流天气预报工作,除常规天气预报预警发布外,也包括重大活动、重大工程气象保障以及强对流预报技术研发等工作。到四川省气象台后,他接触到气象工作更多“接地气”的环节。“中央气象台的工作更聚焦于技术引领,而基层更偏重预报服务。”他笑着说道。在基层锻炼期间,关良先后前往四川绵阳、雅安等多个市县基层气象部门调研预警发布流程和业务现状,也致力于加深国省市县互通交流。市县气象部门强对流预警信号发布主要依靠对实况天气的监测,提前预警能力有限。作为中国气象局“强对流短临预报”青年创新团队成员,关良的重点任务是基于短临
本期观点:■近年来,西北太平洋夏秋季热带气旋呈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在海洋变暖和气候变暖的双重影响下,1970年以来,全球强台风强度增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命史的最大强度年平均水平也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1977年以来,登陆东亚和东南亚的台风强度增加了12%至15%。■过去几十年来,大部分海域上的台风活动位置都存在向两极移动的趋势,西北太平洋海域尤为明显。我国台风灾害的影响范围向北扩展,北方地区台风灾害风险增大。■受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系统增暖影响,强台风自1980年以来在大部分海域都出现了显著的季节性提前,西北太平洋地区最为明显。■强台风从秋季提前至夏季之后,台风和季风暴雨叠加发生复合灾害的风险大幅提升,需要不断提升针对这类复合灾害事件的预报预警和应对能力。 本期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 谈哲敏,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宋丰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赵海坤,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赵珊珊采访人:本报记者 吴鹏今年盛夏,第5号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给华北、东北等地造成严重灾害损失。随后,第6号台风“卡努”在8月11日23时左右登陆辽宁省庄河市,生命史长达15天,远高于西北太平洋
本报讯 通讯员何海鹰 记者吴鹏报道10月20日至23日,第六届全国气象科技史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技史学会气象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史与气象文明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及全国多家地方气象机构的13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以“气象史研究与气象文化传播”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气象科技与社会文明演进、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史、物候与生命史、气象文化遗产保护、大气科学各分支学科史等10个议题展开讨论。会议展现了近年来气象史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揭示了气候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文化、环境以及国家治理等各方面的关系,显示出气象史正在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新的“生长点”。据了解,此次会议共收到参会论文70余篇,其间还举办了中国科协“章基嘉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开题论证会。此次会议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气象史学术研究与交流,加强气象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促进气象科技文化传播。http://epaper.zgqxb.com.cn/epaper/index/item_read?id
退休前,他是上座率爆满的“神仙老师”;退休后,他主动参加“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将大爱洒向祖国边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于锦恩,选择在花甲之年赴4800公里远的边疆,计划着在不同的风土人情中拓展研究方向,探寻学问的真谛。银龄讲学奔赴边疆 花甲之年翻开人生新篇章2022年7月,于锦恩结束了在南信大的教学生涯。退休前,他就有了支教的想法,恰逢国家为充分挖掘退休教师资源优势,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招募“双一流”建设高校退休教师支教支研。于锦恩老师便加入其中,与喀什大学签署合约,开启了他西部支教之旅。初至喀什大学,一切都还很新奇。“虽然以前来新疆旅游过,但对南疆还是了解得很少。”于锦恩原本以为会在喀什大学继续从事他的“老本行”——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研究,但喀什大学非常需要教授古代汉语课程的老师,他只能“被迫上岗”,教起了自己从未教授过的古代汉语课程。这是他在上大学时最拿手的课程,“我有信心能把这门课上好。”于老师说。于锦恩一头扎进古代汉语的书籍文献中,细心钻研,用心备课。古代汉语课程对于一些汉族学生来说都像“听天书”,更何况班级里还有一半的少数民族学生。
10 月 23 日是重阳节,也是全国第十一个老人节。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有这样一位退休教师,叫于锦恩。退休前,他是上座率爆满的 神仙课堂 老师,也是同学眼中的可爱老 学友 ;退休后,他主动参加 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 ,将大爱洒向祖国边疆。花甲之年翻开人生新篇章于锦恩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的一位退休教师。△ 于锦恩和学生们在一起2022 年 7 月,在中文系全体教师举办的欢送会上,于锦恩结束了他在南信大的教学生涯。退休前,于锦恩就有了支教的想法。 退休后,我还是想找个地方工作,一定是需要我这个专业的地方。 经过仔细调查和研究后,他选择去新疆喀什大学继续教学生涯。彼时,恰逢国家为充分挖掘退休教师资源优势,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于锦恩便加入其中,在喀什大学开启了他的西部支教之旅。于锦恩原本以为会在喀什大学继续从事他的 老本行 ——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研究,但当时学校非常需要教授古代汉语课程的老师。他便一头扎进古代汉语的书籍文献中,细心钻研,用心备课。虽然没有教授过古代汉语相关课程,但于锦恩说: 我有信心把这门课上好。经过努力,他的古代汉语课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在
https://weibo.com/1807431510/4960018622842457?sourceType=weixinfrom=10DA095010wm=2468_1001featurecode=newtitles_channel=4s_trans=1807431510_4960018622842457
10月15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的“赋能与创新: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从哲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深入研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马嫣在致辞中表示,期待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技术发展、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人工智能与教育改革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主旨报告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吴冠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静教授、上海大学智能哲学和文化研究院王天恩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邓建国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庞金友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骆正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沈湘平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许娟教授分别发表演讲,就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人类、大语言模型与元宇宙、通用人工智能与知识“公理化”、人机软融合的智慧教育、AI传播与政治、平台资本主义等话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共存。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如何不被取代,如何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思考如何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研判和预测,增强风险意识,更好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导致的失控风险、伦理挑战、就业影响等,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10月15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科学处牵头、《阅江学刊》编辑部承办的“赋能与创新: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从哲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展开研讨,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迅猛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考验与挑战,探索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能路径。 深入分析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 会议开幕式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马嫣致辞。她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大文科”理念提高文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指引,全面深化文科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新文科人才资助培养体制机制的实践做法及取得的成绩,她表示,此次论坛与学校发展理念及办学使命紧密契合,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