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30日,由团中央等部门主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贵州大学举行,江苏高校352件作品获奖,其中,在主体赛中获奖116件,在“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获奖96件,在“红色专项活动”中获奖70件,在“黑科技”专项赛中获奖70件。记者走近部分获奖团队,了解获奖项目背后的故事。突破技术瓶颈,助力产业升级随着社会进入物联网时代,万物互通互联,传统无线通信基带芯片制程瓶颈和传统数字无线通信技术能耗问题逐渐凸显,南京大学获得主体赛特等奖作品“不忘初‘芯’,新信向‘融’——基于存算一体芯片的无线通信系统”针对以上现状,对存算一体原理的通信应用、模拟存算芯片的研发迭代等进行了一系列攻关,提出了基于存算一体芯片的无线通信系统,实验验证了其低能耗、低误码率、高计算能效和兼容多介质通信等优势,并实现了关键存算芯片的全国产化,为未来万物互联时代大量终端设备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提供了可行且通用的技术途径。“原本以为钢铁厂‘傻大粗黑’,没想到煤进仓、矿进棚,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生产不见尘,智慧环保监控平台一屏看全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辜荣程从今年2月开始
眼下,江苏2024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会正在火热进行中。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江苏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约73万人。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江苏各高校举行了主题鲜明的招聘活动,按城市、行业、产业设置专场,便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更有针对性进行供需对接。上个周末,由中国气象局人事司主办的“全国气象部门2024年度人才招聘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6个国家级直属单位,31个省(区、市)气象局以及市(地、州、盟)气象局、县(区、市、旗)气象局,超250家单位提供2300余个岗位。此次招聘岗位性质涵盖业务、科研、服务、管理,招聘专业涉及气象类、气象相关类、数学物理类、信息技术类、媒体传媒类、教育培训类、财务会计类、综合管理类等多学科。“昨天从青岛赶过来的。”出生于1998年的杜如意是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当天她和班里20多名同学组团来到现场。杜如意说,现场投递简历后,用人单位随后会进行笔试、面试等环节,之后就会宣布结果。“今年就参加了这一场招聘会,我觉得就是‘一锤定音’。”中国气象局相关人士介绍,招聘会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拓宽招录的专业目录,拓宽选才用才的视野,给更多高校的毕业生提供就
近日,记者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悉,该校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取得佳绩,3个项目获特等奖、3个项目获二等奖、3个项目获三等奖,1个项目获最佳人气奖。据了解,本届竞赛搭建主体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红色专项活动、“黑科技”展示活动,有机组成“1+1+2”的赛事整体架构,共吸引全国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作品、250多万学生参赛。在红色专项赛中,南信大《党建筑魂,钢铁报国--探寻南京钢铁集团高质量发展的65年蝶变之路》项目荣获特等奖。该项目受邀参加“挑战杯”终审决赛项目成果展。据悉,项目以南京钢铁集团为调研对象,课题组历时300多天,访谈102人,通过深度访谈老一辈南钢人以及南钢各职能部门等相关群体,收集26万字的访谈原文、整理20万字的有效语段,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从党建领航、科技自强、绿色发展等多维度提炼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南钢经验”,为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经验启示。在“揭榜挂帅”专项赛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中《和光同程--国内高光谱核心的智慧粮储系统》获国赛特等奖和擂台赛最佳人气奖。据悉,和光同程团
11月4日和6日,全国气象部门2024年度人才招聘会分别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南信大”)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成信大”)举办。中国气象局各直属单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及市(地、州、盟)气象局、县(区、市、旗)气象局等超过250家单位提供2300余个岗位。时隔三年,全国气象部门人才招聘会在线下重开,为气象部门和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双向奔赴”的重要平台。全国气象部门2024年度人才招聘会南信大专场现场图 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司长王志华介绍,在总体规模上,今年全国气象部门发布的国家编制事业单位招聘岗位计划数目为2300个岗位左右,已连续5年保持平均招聘规模在2200个岗位以上,今年首批公布的岗位计划已超出平均值3个百分点。 在结构分类上,一是突出主责主业,继续加大对气象类专业人才的招聘力度。今年初步放出的气象类岗位数有1592个,创历史新高;二是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对气象相关类跨学科人才的引育。考虑到新时代气象战略定位业务内涵向地球系统拓 展、向影响预报延伸转变,加大了对气象相关类人才的关注度,今年放出的气象相关类岗位有200余个,比去年同期增长数十个,涵盖了远洋
http://v.jstv.com/wap/a/20231106/16992773391004.shtml20231106 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11月4日,全国气象部门2024年度人才招聘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拉开帷幕。来自全国16个国家级直属单位,31个省(区、市)气象局以及市、县气象局超过250家单位提供2300余个岗位。来看记者从现场发回的报道。http://www.nbs.cn/tv/njjytt/2/202311/t20231106_694467.html20231106 南京教育头条栏目
11月4日,全国气象部门2024年度首场人才招聘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包括中国气象局、各省(区、市)气象部门等250多家气象单位带来了2300多个岗位到场招聘。http://www.nbs.cn/tv/21/2/202311/t20231105_694356.html
梅雨是东亚地区夏季特有的天气现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一般以6月中旬至7月上旬持续的阴雨天气为主要特征,对农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广泛影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团队对梅雨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展开研究,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异常的梅雨天气近年来引发了严重的气象灾害。那么,梅雨对全球变暖到底有怎样的响应,原因是什么?未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梅雨又会如何变化?该研究发现,过去60年里,长江中下游流域梅雨期间的无雨日数、降水事件强度、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次和强度都呈增加趋势,其中降水事件强度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这表明,随着全球变暖,梅雨期间的天气变得更加不稳定和极端。梅雨期间无雨日数的增加趋势与地表相对湿度的减少有关。梅雨期间降水事件强度、极端降水事件频次和强度的增加趋势与热力和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研究人员还预估了梅雨在全球增暖2℃情景下可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梅雨期间的无雨日数、降水事件强度、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次和强度都将增加,其中降水事件强度增加最为明显,将给未来的气候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不过,该研究也提到,由于目前模式对梅雨变化的模拟能
一间宿舍、横跨两个学院、三个专业,四人全员保研!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4栋503宿舍的四名男生耿韬博、周奕翀、颜旭、徐超,收到了继续深造的好消息。他们分别保研至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能取得这样一份成绩,背后是四个人的共同努力。大一入学,四人聚集在了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摸索出了最适合各自的学习方法。在初学知识时,颜旭就努力做到领悟每一个要点;徐超更喜欢在课外花时间整理思维导图;耿韬博反复钻研课本,把握基础原理后逐步进阶;周奕翀则更注重熟练运用的能力。大一结束时,宿舍全员专业成绩均位于年级前十,其中周奕翀为综测、专业成绩双料第一。出于未来规划,周奕翀转去了同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耿韬博转去材料物理专业。一个宿舍,三个专业,相互理解,是他们在宿舍相处中始终保持和谐氛围的秘诀。在考研路上,见证对方情绪的起伏,适时地给予对方鼓励。保研还是一场信息战,他们是彼此的参谋而非对手。徐超与颜旭为同专业,他们及时沟通信息,尽可能错开填报,避免竞争同个名额。周奕翀与耿韬博即使专业不同,在收集信息时也会特意留心其他人可以报考的方向。四人还参与学院的一对一帮扶工作,将自己专业学习上的优
10月26日,2023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结果发布,来自浙江大学的戴攀曦、南方科技大学的范斯腾、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桂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李柯、北京大学的谢金翰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张文霞等6人获奖。戴攀曦研究方向为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其研究揭示了极端降雨和中纬度极端气旋的气候响应,系统阐明其动力机制,助力极端天气的气候预测;范斯腾研究方向为行星大气,在冥王星大气有机雾霾分析和类地行星探测原理领域做出了创新性成果;桂柯研究方向为气溶胶,其研究厘清了全球气溶胶污染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多尺度驱动机制,研发了可业务运行的时空无缝多气溶胶特性参量实时定量反演技术;李柯研究方向为大气环境,提出了自由基非均相吸收和甲醛光解对我国臭氧污染形成的新化学机制;谢金翰研究方向为物理海洋学,提出了海洋中尺度流向近惯性波传递能量的新机制,证实和量化了海洋表层动能的跨尺度双向传输;张文霞研究方向为极端气候与气候变化,将水循环变化研究从传统的平均态和极端事件拓展到多时间尺度的波动性研究。据了解,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是为了纪念我国著名气象学家谢义炳对中国气象事业和人才培养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设立,旨在鼓励青年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