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何海鹰 记者吴鹏报道10月20日至23日,第六届全国气象科技史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技史学会气象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史与气象文明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及全国多家地方气象机构的13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以“气象史研究与气象文化传播”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气象科技与社会文明演进、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史、物候与生命史、气象文化遗产保护、大气科学各分支学科史等10个议题展开讨论。会议展现了近年来气象史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揭示了气候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文化、环境以及国家治理等各方面的关系,显示出气象史正在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新的“生长点”。据了解,此次会议共收到参会论文70余篇,其间还举办了中国科协“章基嘉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开题论证会。此次会议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气象史学术研究与交流,加强气象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促进气象科技文化传播。http://epaper.zgqxb.com.cn/epaper/index/item_read?id
退休前,他是上座率爆满的“神仙老师”;退休后,他主动参加“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将大爱洒向祖国边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于锦恩,选择在花甲之年赴4800公里远的边疆,计划着在不同的风土人情中拓展研究方向,探寻学问的真谛。银龄讲学奔赴边疆 花甲之年翻开人生新篇章2022年7月,于锦恩结束了在南信大的教学生涯。退休前,他就有了支教的想法,恰逢国家为充分挖掘退休教师资源优势,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招募“双一流”建设高校退休教师支教支研。于锦恩老师便加入其中,与喀什大学签署合约,开启了他西部支教之旅。初至喀什大学,一切都还很新奇。“虽然以前来新疆旅游过,但对南疆还是了解得很少。”于锦恩原本以为会在喀什大学继续从事他的“老本行”——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研究,但喀什大学非常需要教授古代汉语课程的老师,他只能“被迫上岗”,教起了自己从未教授过的古代汉语课程。这是他在上大学时最拿手的课程,“我有信心能把这门课上好。”于老师说。于锦恩一头扎进古代汉语的书籍文献中,细心钻研,用心备课。古代汉语课程对于一些汉族学生来说都像“听天书”,更何况班级里还有一半的少数民族学生。
10 月 23 日是重阳节,也是全国第十一个老人节。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有这样一位退休教师,叫于锦恩。退休前,他是上座率爆满的 神仙课堂 老师,也是同学眼中的可爱老 学友 ;退休后,他主动参加 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 ,将大爱洒向祖国边疆。花甲之年翻开人生新篇章于锦恩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的一位退休教师。△ 于锦恩和学生们在一起2022 年 7 月,在中文系全体教师举办的欢送会上,于锦恩结束了他在南信大的教学生涯。退休前,于锦恩就有了支教的想法。 退休后,我还是想找个地方工作,一定是需要我这个专业的地方。 经过仔细调查和研究后,他选择去新疆喀什大学继续教学生涯。彼时,恰逢国家为充分挖掘退休教师资源优势,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于锦恩便加入其中,在喀什大学开启了他的西部支教之旅。于锦恩原本以为会在喀什大学继续从事他的 老本行 ——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研究,但当时学校非常需要教授古代汉语课程的老师。他便一头扎进古代汉语的书籍文献中,细心钻研,用心备课。虽然没有教授过古代汉语相关课程,但于锦恩说: 我有信心把这门课上好。经过努力,他的古代汉语课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在
https://weibo.com/1807431510/4960018622842457?sourceType=weixinfrom=10DA095010wm=2468_1001featurecode=newtitles_channel=4s_trans=1807431510_4960018622842457
10月15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的“赋能与创新: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从哲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深入研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马嫣在致辞中表示,期待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技术发展、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人工智能与教育改革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主旨报告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吴冠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静教授、上海大学智能哲学和文化研究院王天恩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邓建国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庞金友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骆正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沈湘平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许娟教授分别发表演讲,就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人类、大语言模型与元宇宙、通用人工智能与知识“公理化”、人机软融合的智慧教育、AI传播与政治、平台资本主义等话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共存。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如何不被取代,如何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思考如何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研判和预测,增强风险意识,更好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导致的失控风险、伦理挑战、就业影响等,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10月15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科学处牵头、《阅江学刊》编辑部承办的“赋能与创新: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从哲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展开研讨,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迅猛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考验与挑战,探索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能路径。 深入分析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 会议开幕式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马嫣致辞。她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大文科”理念提高文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指引,全面深化文科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新文科人才资助培养体制机制的实践做法及取得的成绩,她表示,此次论坛与学校发展理念及办学使命紧密契合,具
第六届全国气象科技史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技史学会气象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史与气象文明研究院承办,会议主题为“气象史研究与气象文化传播”。会议开幕式于21日上午举行,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院长曹信邦教授主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教授,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教授,中国科技史学会气象科技史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院长于玉斌教授,国际气象史委员会副主席陈正洪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系主任袁江洋教授先后致辞,指出了气象科技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传播意义及其在中国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本次会议共收到参会论文70余篇,与会人员达130余人。会议围绕“气象科技与社会文明演进”、“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史”、“物候与生命史”、“气象文化遗产保护”、“大气科学各分支学科史”等10个议题进行讨论。会议特邀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科技史研究中心主任王星光教授,山西大学科学技
“江苏省二〇二四届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走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当下正值“金九银十”求职季,秋招正火热进行中。10月12日,“江苏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走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40多家单位带来招聘需求2万余个。记者采访发现,2024届江苏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会不仅开始得早,岗位数也多,很多单场招聘会提供的岗位数以万计。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表示,面对琳琅满目的招聘岗位,毕业生求职定位更要清晰,发挥个人优势抓住求职黄金期。校招场次和岗位数量直线攀升10月10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国机集团组团开展宣讲招聘,22家二级单位带来968个岗位、2000多个人员需求,几乎覆盖该校各个专业,吸引近千名毕业生参加。在国机集团隶属的江苏苏美达成套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展位前,南航机电学院机械专业2024届硕士研究生何旭投递简历,并与招聘人员进行交流。何旭表示,“在前期宣讲中,我已经对这家公司作了一些基本了解,公司在国内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化工工程的工厂建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相信在这里我可以发挥专业所长。”今年9月以来,何旭已经在校内参加20余场招聘会。“
9月23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盛大开幕!杭州为迎接亚运会方方面面下了不少功夫有网友调侃:就好像那个“考前焦虑”其实准备得很好了,但还想再翻翻书莫慌!自古英雄出少年随着开幕式的到来中国青年报注意到全国多所高校密集发文——有高校称,开幕式的每一秒都有咱学校学生的“身影”志愿者、参演人员、火炬手、裁判员还有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运动员.....每一位青年人都在为杭州亚运会的精彩努力还有这些“揭秘”的出现“才知道你们在背后整了这么多‘狠活儿’”↓↓↓浙江大学据浙江大学消息,高翔院士团队长年深耕能源高效清洁利用领域这次服务杭州亚运会主要开展了亚运会主火炬燃烧核心装置方案设计、燃烧优化、绿色燃料制取、燃料安全储运等6项保障工作高翔院士说:“由于主火炬的设计创意与点火仪式是高度保密的我们要在60多米高空、环境温度可达50多摄氏度的火焰上方开展长时间的温度和燃烧产物等测试并在奥体中心多个位置进行全方位长时间空气质量监测评估这些工作几乎每次都是在晚上12点后进行”高翔院士带领团队在杭州奥体中心开展主火炬保障工作东南大学9月23日晚,东南大学发文提到学校联合杭州钱塘信息高等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承担的
协同创新,南信大科研团队实时“捕捉”亚运风云01胡建林胡建林,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污染成因与健康影响。长期以来,胡建林一直致力于大气污染成因与健康影响方面的研究。2022年11月,胡建林就加入到了上海进博会空气质量的保障工作当中。此次他和团队也参加了杭州亚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团队使用自己研发的空气预报工具,判断是否有污染产生,并及时分析污染来源,制定应急保障方案,控制方案产生的效果。“在大型赛事从事空气保障工作,需要紧密追踪整个天气过程,实时做出预判,压力虽大,但我们也有信心能做好。”与空气赛跑,与不确定性抗衡,正是像包括胡建林这样的气象保障工作者们所在做的。“希望亚运会期间天气给力!期待运动员们赛出水平,赛出好成绩!”02汪俊峰汪俊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大气颗粒物物理相态对二次气溶胶生成影响,大气硫酸盐液相反应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共发表SCI论文27篇。“我们团队主要负责外围的空气质量监测。”今年6月,汪俊峰收到了来自北京大气物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