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9月15日至25日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9月21日,江苏教育频道“未来科学家——少年科学体验官”围绕科学教育,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学基地,组织了一场气象探秘的科普活动,展现气象科技成果的同时,激发同学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1研学内容参观应用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云是怎么形成的,云的分类有哪些?同学们第一站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试验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高级实验师严家德热情地给大家介绍了有关云的形成、分类等各种知识,并结合今天的天气现场询问同学们今天天空中云的种类,“今天天上的云是层云。”不少同学都回答出了正确的答案,整个介绍过程探究氛围热烈。紧接着中国科协气象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专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普专家江晓东又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全球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的讲解。江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气候异常的原因,并随机提问哪些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很多同学脱口而出,“还有甲烷”另外有一些知识储备量丰富的同学也给出了更多的答案,让江老师对大家竖起了大拇指。他继续给大家科普二氧化碳的检测技术,土壤和二氧化碳
https://mp.weixin.qq.com/s/tfMowvqXvPQm61VkssVPcg2024年9月22日江苏省科技记者协会官微
http://m.cetv.cn/p/524058.html2024年9月19日中国教育电视台
“您好,今天是全国生态日,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我们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当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的师生来到江北新区泰亿农贸市场,向周围的居民开展全国生态日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呼吁居民关注生态环境,守护绿色家园。南信大师生在社区 本次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通过深入基层社区与公共场所,广泛传播绿色发展理念,鼓励全民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转化为自觉行动,共同参与到绿色生活的实践中来,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当天,南信大师生通过在江北新区的泰亿农贸市场、鑫乐生活广场、新华社区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设立宣传展板、发放生态日主题宣传单、有奖问答、专题讲座等方式呼吁广大民众关注生态环境,助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向居民讲解生态保护知识 除在公共场所展示外,实践团队还结合全国生态日主题,为新华社区居委会的小朋友们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与全球气候变化主题科普讲座,实践团队不仅通过生动的PPT展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还让小朋友们亲手操作小型气象要素观测设备,亲身体验气象科
8月15日,在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南钢影剧院,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正在举行。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姜彤正在为现场的青少年开讲一堂《气候“沸腾”与绿色应对》的公开课。当日,以“‘碳’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共筑绿色梦想,同话低碳未来”为主题的2024江苏省中小学“生态文明第一课”正式启动。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大课堂” “2024年7月23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达到17.15℃,成为有气象观测以来最热的一天!面对气候的‘沸腾’,我们该如何应对?”公开课伊始,姜彤抛出问题,瞬间引起在场的中小学生们的兴趣。同学们纷纷举手,争相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察,课堂的气氛渐渐推向高潮。 “生态文明第一课”是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团省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打造的一张生态文明教育的“闪亮名片”。去年,首届“生态文明第一课”活动在南京汤山矿山公园举办。其间,有趣又特别的“实景课堂”网络直播1小时吸引近600万人次收看,活动稿件总传播量达995万余次,总阅读量达6897万余人次,形成了全省联动的良好宣传效果。 今年“生态文明第一课”系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一堂低碳公开课、
7月,汹涌的洪水一度冲开位于湖南华容县团洲垸的洞庭湖一线堤防,导致农田、村庄被淹,数千人被迫搬离。经过全国多方支援,齐心抢险,溃口被封堵。但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洞庭湖一直处于洪涝灾害的高风险中。 而前两年夏天,洞庭湖还因严重旱情备受瞩目,并在去年8月创下1989年以来同期水体面积最小值。7月6日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拍摄的洞庭湖大堤决口现场。 洞庭湖所经历的洪涝与干旱两极境遇,是极端天气频发的典型缩影。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正因此面临重重挑战。 继2023年成为有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后,世界气象组织6月发布报告称,未来5年,至少有一年超过2023年热度的可能性高达8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发、广发、强发、并发的趋势。虽然人们无法预知气温纪录何时被刷新, 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将面临更热、更旱、更涝的挑战。除了不断提高应对灾害天气突发的能力,面对严峻的自然大变局,我们还需要以更长远的时间维度和更广阔的空间尺度,理 解一系列变化的缘起,洞察其深层成因,瞻望其未来趋势。唯有如此,才能以更加切实、有效的理念和办法,守护好人类共同
8月29日,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科技创新赋能气象产业发展大会在我校举办。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周玖华,江苏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解令运,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文斌,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强,华为江苏城市云总经理赵攀,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会军,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海山,副校长金自康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金自康主持。陈海山在讲话中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方领导和朋友们表示感谢。他说,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气候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显现,破解科研与产业脱离的问题,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他指出,气象事业关乎国计民生,气象科技对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本次会议的召开是对我校在气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成效的充分肯定,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气象人才培养创造了新的路径,对学校进一步服务气象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强调,南信大将进一步主动对标气象现代化需求,积极践行“产业协同创新”新思路,为打造“创新、协调、绿色
8月29日,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科技创新赋能气象产业发展大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活动已持续开展了7年,目前已经成为江苏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活动。本次大会是江苏省今年以来第83场对话对接活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苏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南信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海山说,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气候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显现,破解科研与产业脱离的问题,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他指出,气象事业关乎国计民生,气象科技对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本次会议的召开是对南信大在气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成效的充分肯定,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气象人才培养创造了新的路径,对学校进一步服务气象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南信大将进一步主动对标气象现代化需求,积极践行“产业协同创新”新思路,为打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中国气象产业生态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会上,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发布了气象领
8月29日,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科技创新赋能气象产业发展大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周玖华,江苏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解令运,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文斌,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强,华为江苏城市云总经理赵攀,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校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会军,南信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海山,南信大副校长金自康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金自康主持。陈海山表示,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气候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显现,破解科研与产业脱离的问题,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他指出,气象事业关乎国计民生,气象科技对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本次会议的召开是对学校在气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成效的充分肯定,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气象人才培养创造了新的路径,对学校进一步服务气象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强调,南信大将进一步主动对标气象现代化需求,积极践行“产业协同创新”新思路,为打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中国气象产业生态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