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科技创新赋能气象产业发展大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周玖华,江苏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解令运,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文斌,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强,华为江苏城市云总经理赵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信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会军,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海山,副校长金自康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金自康主持。陈海山在讲话中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方领导和朋友们表示感谢。他说,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气候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显现,破解科研与产业脱离的问题,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他指出,气象事业关乎国计民生,气象科技对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本次会议的召开是对南信大在气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成效的充分肯定,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气象人才培养创造了新的路径,对学校进一步服务气象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强调,南信大将进一步主动对标气象现代化需求,积极践行“产业协同创新”新思路,为打造“
7月4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2023年是全球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我国平均气温创下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新高。为什么这些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未来几年世界气候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面临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人类又该如何有效应对?本期《开讲啦》邀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罗京佳,讲述极端天气频发的原因,揭开极端天气的奥秘。气候学家教你看云识天气云是自然界的诗篇,不仅装点着蔚蓝的天空,更是气象变化的先知。罗教授介绍,从高云到低云,每一种云的出现都携带着不同的天气信息。俗话说:“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当像城堡一样的低云出现时,预示着雷阵雨即将来临。钩卷云是一种高云,通常出现在暖空气跟冷空气交汇的暖锋,暖空气爬升在高空,会形成一些不稳定的状况,意味着接下来两三天可能会下雨;层积云的出现则意味着大气非常稳定,不容易下雨。所以民间有着“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的谚语。气候学家出门的必备单品,你肯定想不到以前,天气预报往往停留在“明天午后局部地区有时有雷阵雨”这一阶段,即使到了技术发达的现在,天气预报仍无法精准地预报下雨的时间和地点。罗教授表
栏目:江苏教育新闻https://m.jstv.com/video/2024/7/8/1259960329883889664.html
7月7日,“苏教名家”培养工程2024年暑期学术周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启动。本次研修活动由省教育厅主办,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南信大承办,省教育厅、省教科院、南信大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全省142名“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参加开班仪式。据了解,本次暑期学术周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理论研修、现场教学、研讨座谈等方式,培养一批教育名家,为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领军人才支撑。研修活动聚焦教育家精神、人工智能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系列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让学员拓宽知识视野,充实知识结构,从“名师”“名校长”走向“名家”。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421277.html
记者6月25日获悉,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近日在江苏南京举办。与会专家打破学科壁垒,围绕多个中国技术史领域展开讨论,共同推动学术交流合作与学科建设。 本届论坛分为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设置了新中国技术史、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史与工业遗产、科技考古与博物馆、军事技术史等议题。 大会报告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石云里、东华大学教授杨小明等人分别作了题为《陆敬严先生与中国机械史研究》《科技史在文明探源中的作用和任务》《缘何百年“误读”黄宗羲?》等报告。这些报告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技术史与技术遗产领域的认识,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灵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说:“论坛上分享了10多个不同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81个报告,充分展现了我国技术史和技术遗产领域蓬勃发展的态势。” 记者了解到,论坛自2008年以来已举办十一届,有力推动了技术史与技术遗产学科的深度融合,成为国内科学技术史领域高水平的系列学术会议,为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的研究和交流搭建平台。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
2024年6月8日—9日,“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在江苏南京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40多家机构13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会议。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机构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开幕式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李晓岑主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曹信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任所长、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张柏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成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石云里,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潜伟分别致辞。本届论坛分为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东华大学杨小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宋超、北京科技大学章梅芳、北京印刷
近日,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在南京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44家机构的135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会,围绕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话题展开讨论。据悉,本次论坛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晓岑教授组织召开,由中国科学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机构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就新中国技术史、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史与工业遗产、农业史与农业遗产、气象史与气象遗产、纺织史与纺织遗产、船史与船舶遗产、科技考古与博物馆、军事技术史等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此次论坛深化了技术史与技术遗产领域的研究。据悉,该论坛发端于2008年,最初以“中国技术史论坛”为名,2018年更名为“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最初每2年召开一次。2019年鉴于该论坛在学界的影响力,经协商讨论一致决定自2019年第七届论坛后改为每年召开一次。2017年,第五届该论坛就曾在南京信息工程大
6月8日至9日,“第十一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在南京举办。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机构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承办,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协办。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44家机构的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论坛,分享了10多个不同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出技术史和技术遗产领域的发展态势。开幕式有4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的报告《陆敬严先生的机械史研究历程》,认为从整个中国机械史学科发展来看,陆敬严的研究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机械史专题研究、复原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再开创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石云里以凌家滩玉龟玉版天文意义的探讨为例,认为其融入了先民们对世界结构、方位、太阳周年运动、四时八节变化等现象的认识,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实物性宇宙模型,具有探源中华天文与历法、时间与空间知识源头的意义。东华大学教授杨小明对黄宗羲的天文历法成就进行了探讨,认为“经世致用”理
6月5日,南京首个高校“枫桥经验工作站”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学校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为师生办实事相结合,进一步深化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实现“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校,矛盾不上交”,为构建平安和谐稳定的校园提供南信大方案。南信大“枫桥经验工作站”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司法服务进校园。活动中,南京江北新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党支部、江北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二党支部、江北新区综合治理局第一支部、江北新区公安分局盘城派出所党支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工会党支部、保卫处党支部及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律系教工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法学学生党支部等共同签订了《党建联盟协议书》。根据协议,公检法、综治局等司法部门将推进“法律服务进高校”“送法上门”,为学校师生员工学法、懂法、用法提供新实践。据了解,南信大“枫桥经验工作站”是在校园警务室基础上进行功能拓展,由原来提供基础法律服务改为“法律专家”服务,并制定细化十余项矛盾纠纷化解操作指引。每周三下午,专业律师将专门为师生提供专业法律咨询,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难题,化解校内矛盾纠纷。“枫桥经验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宝贵财富。学校将以
6月5日,南京首个高校“枫桥经验工作站”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揭牌。学校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为师生办实事相结合,进一步深化高质量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实现“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校,矛盾不上交”,为构建平安和谐稳定的校园提供南信大方案。据了解,南信大“枫桥经验工作站”是在校园警务室基础上进行功能拓展,由原来提供基础法律服务改为“法律专家”服务,并制定细化10余项矛盾纠纷化解操作指引。每周三下午,专业律师将专门为师生提供专业法律咨询,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难题,化解校内矛盾纠纷。“枫桥经验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宝贵财富。学校将以枫桥经验工作站成立为契机,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学校与地方深度融合,为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搭建高效平台。”南信大副校长韦忠平表示,警务室建立枫桥经验工作站后,学校将以“四个在前”为目标,实现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探索形成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践行“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宗旨,持续提升校园安全建设能力和水平。据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警务室的基础功能还有“石榴籽工作室”“自助服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