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人工智能算法在电力气象中应用研讨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就企业技术需求、高校人才联合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通过此次对话对接活动,协同中心与江苏企业进行了精准对接交流,为未来全方位的深入交流和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葛泉波表示,近年来,协同中心和自动化学院秉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围绕人工智能算法在电力气象中应用,充分发挥协同中心的开放平台的作用及各协同单位的科技创新优势,聚焦民众关注的电力问题、新能源发展问题,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信息等学科与相关知名企业的合作,提高教师队伍工程技术能力,在创新人才培养、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取得方面成效显著。他谈到学校致力于打造“气象+”“+信息”的学科品牌,自动化学院作为信息工科代表学院之一,努力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学校与江苏企业在人才交流、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期待双方能够深度合作,共同发展。 南京国电南自维美德自动化有限公司新能源所所长肖碧涛表示,此次研讨会是双方深度合作的良好的开端。目前,
天气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热?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如何知道今天准确的温度?9月21日至22日,在江苏省科技记者协会、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科普日”环保科研院所开放日活动中,100多名小朋友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应用气象及生态科普基地和江苏省大气海洋综合观测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了观云测天、“碳”索未来的科学体验活动。在精心策划的科普海报展览与讲解区,科普基地为参观者呈现了一场关于碳及其化合物深入浅出的知识盛宴,涵盖了这些物质的物理化学奥秘、全球关注的温室效应现象解析、国家层面的双碳战略政策解读,以及贴近生活的节能减排小贴士,旨在提升公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图为讲解员为小朋友们讲解日常生活与双碳步入科普体验区,一系列趣味横生的化学实验成为了焦点。它们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引导参观者亲自探索CO2(二氧化碳)的性质,并通过对温室效应的观测,让科学原理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体验。图为展示二氧化碳的制备与化学性质科普手工制作坊更是创意与环保理念的完美结合。在这里,参观者不仅
拔尖计划15年:从“火种”迈向“燎原”2009年,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联合启动“拔尖计划”。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在77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吸引了3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聚集了一批潜心育人的大先生。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探索何谓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范式,“十一”期间,我们重磅推出《拔尖计划15年间 从“火种”迈向“燎原”》系列深度报道,报道15年间各学校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成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大气科学人才培养重镇,学校如何凝聚力量培养大师呢?一起来看。→“拔尖人才”意味着探索和希望记者初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拔尖班的课堂上时,就见到了激烈讨论的一幕。2021级大气科学拔尖班学生刘逸婷对老师写出的公式有异议,于是她便走上讲台与老师开始辩论。她说,在拔尖班,这是非常正常的,“考入拔尖班以来,我发现这跟我想象中的大学有点不一样,它是那种我们可以自由的探索的地方,有的时候在课上都可以跟老师、同学争论上几句,我非常享受这样的学习状态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在刘逸婷看来,自己的三年“拔尖班”生涯,也正是认识自己,探索地球的过程。如今,
http://m.cetv.cn/p/526249.html20241009中国教育电视
辅导员当起了“信息员”“面试官”、在学生社区实体化运作“人才驿站”、面试签约服务送到公寓门口、线上线下招聘会一场接一场……秋风起,又是一年校园招聘季,南京高校携手各行各业的领军企业,为应届毕业生们带来一场场求职招聘会的同时,鼓励全校上下“动起来”,助力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毕业生有备而来 简历由海投变专攻 9月23日下午,江苏省“千社万岗”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行动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启动,现场同步举行通信软件行业专场招聘会。来自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的马书艺今年研三,通过学校发布的双选会通知,她及时了解了具体信息,提前筛选了重点的目标单位,做好了现场求职准备。 “我的目标很明确,以专业对口的工作为主要,将重心放在电信、移动、中通服等企业的网络运营岗位上。”因为有丰富的实习经历,马书艺在与企业人员交流时对答如流,“尽早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招聘会很有必要,了解用人单位对求职者专业以及技能的要求,在就业时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心中有底。” 同样有备而来的还有扬州大学研三学生宗晨,计算机技术专业的他直奔中国电信南京分公司的技术研发岗。在小宗的简历上,参与过的项目、发表过的论文、
https://m.jstv.com/video/2024/9/25/1288588507828920320.html
记者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了解到,为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学资源,鼓励学有余力且有需要的学生,积极推进本研贯通培养体系建设,南信大于9月份首度开启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互选,推动本研融合,培养创新人才。据悉,符合互选条件的学生为两类,分别为本科生面向拔尖班学生和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不低于3.5的2021级毕业班学生,或研究生面向跨学科录取或有学习需求的学生(需经导师同意)。9月13日至27日,符合条件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根据选课要求分别进行选课。 接受课程互选的课程多为学校的特色好课。如《气候动力学》《大气资料同化》《高等环境化学》《现代环境分析技术》《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等。其中,《气候动力学》是南信大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气候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相关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现代气候动力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初步具备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则是一门结合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应用的课程,致力于将复杂的数据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通过分析真实商业案例,同学们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数据挖掘技术。 本次课程互选的规
记者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了解到,为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学资源,鼓励学有余力且有需要的学生,积极推进本研贯通培养体系建设,南信大与9月份首度开启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互选,推动本研融合,培养创新人才。 据悉,符合互选条件的学生为了两类,分别为本科生面向拔尖班学生和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不低于3.5的2021级毕业班学生,或研究生面向跨学科录取或有学习需求的学生(需经导师同意)。9月13日-27日,符合条件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根据选课要求分别进行选课。 据悉,接受课程互选的课程,多为学校的特色好课。如《气候动力学》《大气资料同化》《高等环境化学》《现代环境分析技术》《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等。 其中,《气候动力学》是南信大气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气候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相关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现代气候动力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初步具备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则是一门结合理论与实践、技术与应用的课程,致力于将复杂的数据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通过分析真实商业案例,同学们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数据挖掘技术。 据悉,本
11、13、14、15、16……熟悉这串数字的朋友肯定猜到了,这就是最近台风的“排班表”。特别是今年13号台风“贝碧嘉”与14号台风“普拉桑”等,对江浙沪造成了一定影响。台风“排着队上班”到底是为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的彭珂博士专程为读者解读,台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背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Q:“贝碧嘉”刚走,“普拉桑”就来,为何间隔这么短? A:其实台风“扎堆”的现象也是很常见的,这种现象的专有名词叫“群发性台风”。当大尺度环境条件较好,如海温较高、垂直风切变较小、低层有丰富的涡度环境时,就可能接连形成多个台风。从往年的统计情况来看,9月份是台风活跃季,对江苏造成显著影响的台风也多集中在8月和9月,所以最近“贝碧嘉”和“普拉桑”相继登陆也是正常现象啦。 Q:“摩羯”“贝碧嘉”“普拉桑”……今秋台风这么多,和什么因素有关? A:彭珂解释,或和海温高有关系,但台风的生成是复杂的机理过程,在热带洋流和高温气候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系列气象变化后,才会最终生成。 “有人说是不是和江浙沪今夏的高温有关,其实不是。”彭珂说,今年8月副热带高压
近日,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全国科普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江苏省应用气象及生态科普基地策划了多场活动,许多小学生走进科普基地,在新奇的科技体验中绽放梦想、点亮未来。气象科技助力现代农业生产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江苏省应用气象及生态科普基地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丰收节宣传活动,弘扬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和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精心设计的展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讲述了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与发展历程,让每一名驻足的师生深刻感受这一节日背后承载的农耕文明和丰收喜悦。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展板还详细介绍了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丰收节庆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中蕴含的丰收祈愿等,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现场展示了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在农业气象方面的科研成果。从智慧气象监测系统如何精准助力农业生产,到生态修复技术如何有效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一系列前沿技术的展示,让参与者直观感受到了气象科技为现代农业带来的进步。图为志愿者向同学们讲解不同作物标本此外,现场还特别设置了作物标本展览区,各种形态各异的作物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