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正值全国气象行业招聘会前夕,南信大校园银杏树闪烁金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时风光无限。经前期沟通接洽,福建、河南、吉林与河北四省气象局先后来校签署合作协议,这是学校和四省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深化局校合作工作的意见》(以下称“意见”)精神,在新时期全面深化局校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之举。13日至15日,李北群校长分别与福建省气象局局长潘敖大、河南省气象局局长王鹏祥、吉林省气象局局长赵大庆和河北省气象局局长张晶签署合作协议,并组织双方人员召开座谈。会上,李北群校长对各气象局来校招聘以及一直以来对学校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在简单介绍了学校近期发展情况之后,他说,服务国家气象事业发展是南信大不变的初心和始终铭记的使命,为更好地服务气象事业现代化对人才、科技的迫切需求,学校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气象专硕学位点设置、气象类本科专业认证、国际气象学科论证研究以及气象产业化等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愿与各省气象部门一道创新模式、紧密合作、提高成效、共同发展,学校盛情邀请气象部门共同参与制订学校在各省的本科招生计划,邀请气象业务专家参与课堂教学和课程、教材建设,广泛推进生源地实习,在
11月20日下午,我校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首次与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气象楼报告厅举行。新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副总编辑陆峰,副社长庄传伟,总编办主任顾新东等主要领导,我校王会军院士,校领导管兆勇、李北群、王敦宝、周伟灿、戴跃伟、闵锦忠、韦忠平、刘宣飞出席签约仪式。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人文社科类学院领导班子,相关学院师生代表参加活动。仪式由校党委书记管兆勇主持。校长李北群在签约仪式上致辞。他表示,一段时间以来,学校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飞速成长。通过生源地实习等创新性举措,学校和中国气象事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连接;通过与南京、无锡、江北新区等强化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20家科研院所等单位达成共建,进一步汇聚优质办学资源。他表示,开放发展、协同发展、体制共建、创新前行,已经深入南信大人的骨髓。新华传媒报业集团是全球媒体500强企业,在学校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中,都给予学校殷切的关爱,不断提升学校美誉度。此次签约必将推动我校人文社科学科快速成长与多学科交叉融合。随后
“因近期天气湿冷,气温趋降,我校首批集中供暖学生公寓将提前开通暖气供应……”11月17日,我校正式开通学生公寓暖气(一期),成为江苏省内非强制供暖区第一家供暖的高校。我校官微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暖心”举措,短短两小时阅读量过万,吸引多家江苏及南京本地媒体转载、报道,我校“最温暖大学”话题引发热议。新华日报交汇点客户端在报道《拉仇恨!南京这家高校开始集中供暖了!》中评价我校“已然成为一所‘冬日里最有温度’的大学”;扬子晚报在4版推出报道《“你在冬天里大雪纷飞我在宿舍温暖如春”南信大成为我省非强制供暖区第一家供暖的高校》,并赞扬我校“以生为本”。此外,金陵晚报紫金山客户端、江苏电视台、南京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来校,深入宿舍进行拍摄采访。同时,各媒体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同步发布相关内容,引发人民网、光明网、南报网以及各大自媒体广泛转载,《南信大,火了》《集中供暖!又是别人家的高校》《暖心!南信大部分学生公寓开始集中供暖》等报道社会影响广泛。据悉,我校一期供暖的是今年新建成的两栋宿舍文园40幢和沁园40幢,宿舍配有冷暖热水三联供系统,每间宿舍都能够实现集中供冷、供暖、供热水,学生
11月11日-14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组来我校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现场认证考查。专家组由昆明理工大学宁平教授任组长,武汉大学侯浩波教授、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孙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专家,长春工程学院刘江川副教授任秘书。12日上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见面会在行政楼428会议室召开。专家组全体成员,校长李北群、副校长韦忠平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及专业骨干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戴跃伟主持。见面会上,李北群校长代表学校致辞,对专家组到校考查指导工作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学校总体情况。在听取专业负责人廖宏教授对环境工程专业自评报告的补充报告后,专家组对自评报告中存疑的问题向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专业负责人进行了现场质询。相关人员就专家提出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学生毕业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逐一解答。在进校认证考查工作中,专家组实地考查了创业园、可视化录播中心、图书馆等公共教学资源设施,重点考查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专家组认真审阅了环境工程专业的自评报告及补充说明,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
11月15日上午,全国气象部门2019年度人才招聘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东苑体育馆拉开帷幕,这是该招聘会连续第17次在南信大举办。此次招聘会吸引了来自伦敦大学、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的约2000名求职者前来应聘,除来自南信大的1700多人外,还有来自外校的200余人,其中省外高校180人。岗位数量逐年增长新疆、四川、内蒙古是招聘“大户”不到上午9点,各单位展台前就排起了有序长队,前来求职的毕业生早早来到招聘会场,与心仪的单位进行沟通,了解需求、投递简历、现场面试。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此次招聘会吸引了中国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的213家单位前来招聘,招聘单位数量多年来持续增长。其中,各省(市、区)气象局提供岗位1932个,较去年增长170个。新疆已连续两年成为招聘“大户”,以计划招聘127人位居榜首。四川、内蒙古计划招聘人数增幅较大,分别以计划招聘126、105人位居第二、第三位。其中四川招聘人数较去年增长近85.3%。此外,除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浙江、湖北、重庆、贵州、云南、宁夏、新疆等省份招聘人数与去年相比持平或略有
马斌
11月10日,2018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名单正式公示。我校获全国一等奖5项、全国二等奖4项,全国一、二等奖数量位于江苏高校第1,全国仅有7所高校(复旦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获满5项全国一等奖。我校201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筹备工作自2017年10月启动,共吸引901名学生报名参加培训。经过两学期数学建模竞赛实验班培训、校级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暑期数学建模集训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层层选拔,最终确定330名优秀学生组成110支队伍参加201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除了9支队伍获得全国奖以外,还有38支队伍获得了江苏省的奖项,其中省一等奖8项、省二等奖15项、省三等奖15项,总体获奖比例达42.7%。竞赛期间,校领导和教务处负责人到竞赛现场看望参赛师生,鼓励学生认真备赛,精心建模和编程,细心撰写高质量竞赛论文,力争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我校精心打造的品牌学科竞赛项目,对全校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落实我校“一专业一品牌”创新创业教育战
气候变化问题不但是全球性的科学议题,也是跟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议题。10月26日,《新华日报·科技周刊》科学顾问聘任仪式在我校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科学家王会军接受聘书,担任《新华日报·科技周刊》科学顾问。在接受科技周刊报道团队专访时,王院士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公众关心的气象话题:“都说全球变暖,为什么我们经常感觉天气寒冷?”、“北极海冰居然会影响我国东部的雾霾?”“全球变暖是个伪课题?”“气候变化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公众很难凭自己的个体感受对其做出准确判断”。身为南京市江北新区科协主席的王会军对科普工作向来热心,说到公众对气候变化议题“高风险低认知”的状况,他觉得有一些误区必须得到澄清。“这两年都是寒冬,全球真的在变暖吗?”不仅是老百姓在疑惑,甚至不乏业内人士以“近十几年平均气温上升趋缓”的数据来质疑全球变暖。“在全球总体变暖的趋势下,我们并不排除在某些局地,某些时段会特别冷。过去一二十年,我国冬季就比较冷,很多气象学者称这种现象为气候变暖的‘减缓期’。”王会军说,所谓的气候变化,关注的是全球平均情况,关注的是几十年至上百年尺度的长期趋势,而不是某个区域或者年际之间的变化。
近日,中国气象学会发布《中国气象学会关于公布第十届全国气象科普评奖活动综合类评选结果的通知》(中气会发〔2018〕41号),我校被评为“第十届全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第十届全国气象科普评奖活动设立了综合类、校园类、全国优秀气象科普自媒体、作品类等四大类,共6个奖项,由各省(区、市)气象学会、计划单列市气象学会、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推荐,中国气象学会组织专家评审的方式产生最终获奖名单。第十届全国气象科普评奖活动综合类评选经各省(区、市)气象学会推荐、学会秘书处资格审查和专家组评审,评选出中国气象学会第十届全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集体47个、全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42人。其中,江苏省共有4家单位入选,我校是唯一一家高校单位。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气象科普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学会、中国科协及省市地方科协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成绩斐然。自2017年获得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以来,我校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气象科普工作,利用高校自身优势,推动与繁荣气象科普创作,向社会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质。我校推出了以《信大史话》为代表的一系列气象科普教育和气象文化
证书1证书211月4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在重庆召开年会,期间宣读了2018年度“中国高校杰出•百佳•优秀科技期刊”评选结果,并颁发了证书。我校主办的《大气科学学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分别获评为“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大气科学学报》首次晋级“百佳”科技期刊方阵。“中国高校杰出•百佳•优秀科技期刊”由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组织评选,每两年评定一次,旨在不断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创新力、影响力、贡献力和编辑出版质量。遴选条件是在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三的前提下,统一利用有关全文数据库、检索数据库和评价机构的评价成果,主要对期刊荣誉、期刊传播与利用、期刊影响力(国际、学术、行业)等内容进行考查,先筛选出建议名单,由理事长办公会审议,再提交常务理事群表决通过,最终确定入选名单。今年全国共有1600多种高校科技期刊参选,最终评选出“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24种、“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120种、“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38种。其中,江苏获评“百佳”“优秀”的科技期刊分别有14种和23种。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期刊发展工作,我校3份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