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下午,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教育系统传达学习2022年全国在“两会”精神报告会。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葛道凯主持会议,并对全省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两会”精神进行部署。我校在行政楼529设立分会场,全体在校校领导,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视频会议,会议由校党委书记管兆勇主持。 报告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精神作传达学习,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对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精神作传达学习。 葛道凯在讲话中对全省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提出要求、作出部署。葛道凯指出,传达学习好、贯彻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是全省教育系统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突出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教育问题,突出强调要坚守补短板促公平的教育,突出强调推动教育质量持续提升。葛道凯强调,要强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两会”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学习,强化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落实和推进,强化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问题的解决,强化教育促公平提质量的要求
3月3日,水利部办公厅发布《水利部关于发布2022年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筹建)名单的通知》,我校申报的“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成功入选。“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一流学科”和水利信息新工科,瞄准水文气象交叉领域前沿科学问题,面向防灾减灾等国家重大需求以及水利数字化映射(“数字孪生”)、预报预警预演综合服务平台等水利部“十四五”智慧水利重点建设目标,围绕水文气象过程与机理、水文气象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陆气耦合预报模式、水文气象灾害风险与应对等研究方向,整合优势资源,组建攻坚团队,致力于开展水文气象极端事件的形成机理、模拟预测和风险应对等核心科学技术问题研究,为水利行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服务于水利现代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的申报融合了气象、水文、地理、信息等学科,是我校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学校和实验室将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建设工作,努力把实验室打造成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学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次共有5个重点实验室获批筹建,其
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省政府关于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苏政发〔2022〕28号),我校作为牵头单位申报6项,获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这是我校首次在同一年度获批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在省高水平大学A类建设高校中一等奖的获奖率和获奖数均排名第二。成果一:高维视觉大数据的紧致化表示理论与方法人工智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视觉大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智能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广泛应用需求的驱动,在视觉数据规模呈爆炸式增长的同时,视觉数据的分辨率也越来越高,给进一步的分析管理带来了维数灾难、计算复杂和检索困难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问题,项目组提出了高维视觉大数据的紧致化表示理论与方法,从稀疏低维表示、高效非凸稀疏优化和哈希二值化特征编码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创新性理论成果。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果二:高安全密集子载波星座成形光调制解调仪针对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高密级强通信”物理层安全问题,该成果在扰动模型、抗噪编码以及密钥空间迭代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性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套高安全密集子载波星座成
2月28日,全省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暨江苏特聘教授工作视频推进会在南京主会场和各高校分会场召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全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葛道凯,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副主任洪浩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副厅长、省委人才办副主任潘漫主持会议,省人社厅副厅长、省委人才办副主任朱从明,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朱忠迎应邀出席会议。会议公布了2021年度新入选江苏特聘教授名单,并为江苏特聘教授代表举行了受聘仪式。2位江苏特聘教授代表、6家高校领导代表作交流发言。校党委书记管兆勇、校总会计师胡明保,我校历年入选的江苏特聘教授、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我校分会场参会。我校特聘教授作为全省两位代表之一在省教育厅主会场作交流发言。会议指出,江苏高等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与拥有一支甘于奉献、乐于育人、勤于科研、勇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密不可分。“十四五”时期,江苏人才工作的外部环境、支撑条件、面临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高校作为人才的“蓄水池”,必须准确把握当前人才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更加坚定“人才强校”战略,面对挑战勇于危中寻机,面对机遇善
2月23日,省委教育工委召开2022年全省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视频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十四届省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21年工作,分析研判形势,研究部署2022年任务。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葛道凯出席并讲话,省纪委监委派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组长、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刘军通报教育系统违纪违法案情,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提出要求。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汪国培主持会议。我校在气象楼一楼报告厅设立分会场,在校校领导、两委委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结束后,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和纪委书记、省监委派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监察专员周乃贵分别讲话,回顾了我校2021年在从严治党方面取得的成效并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了安排部署,强调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巩固当前从严治党所取得的成效。他们表示,学校近期将召开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会议,对2022年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全体教职工要聚焦发展总目标,凝聚思想共识,提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合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会场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21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我校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排名获得新突破,以328个奖项名列全国第55位,较上一年度提升6位。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针对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开展成效做出的综合性评价,也是检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根据获奖贡献、组织贡献和研究贡献三个方面相关数据进行排行,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榜内竞赛项目获奖情况已成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的重要指标点。我校一贯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践行“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全体教师参与、全体学生受益”的“三融合两全体”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健全体制机制、优化激励政策、注重体系设计、深化协同育人、优化指导服务、浓厚双创氛围、注重对外交流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21年,在校内各单位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公布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2号),全国认定首批439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我校大气科学学院陈海山教授牵头的“数值天气预报课程虚拟教研室”成功入选。首批试点虚拟教研室将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运行模式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建成全国高等教育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建设一批理念先进、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虚拟教研室,锻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一批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我校大气科学专业的《数值天气预报》课程建设历史悠久,建设水平高。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2016年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7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2021年被评为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在此期间,形成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学团队。本虚拟教研室建设,依托我校大气科学国家一流专业,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云南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
2月19日、20日,我校本部三万两千名学生集中返校报到,迎接春季学期开学。学生正式报到前,校领导带队检查指导了开学相关准备工作,确保新学期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进行。与此同时,为切实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我校也在此前开展了疫情防控应急演练,全力确保返校各项工作顺利。19日清晨时分,报到工作组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们,已经在六个校门准备就绪,迎接着“归家”的南信大学子们。测温、验码、登记、入校……各个环节,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大家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保持入校秩序的井然有序,努力把控好进校的第一道关口。现场除了工作人员,还有不少身着绿色志愿者马甲的志愿者,他们不畏寒冷、耐心引导同学们入校,犹如春日里的一抹盎然绿意,给大家带来一整天的好心情。另一边,宿舍楼下还有那笑盈盈的阿姨迎接同学,“路上辛苦啦,欢迎回来呀。”在仔细复检健康码之后,阿姨继续亲切询问同学们的宿舍号登记在册,是她们用自己的辛勤与坚守,让归来学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与爱意。为了进一步保证大家安全,学校还给大家准备了“见面礼”——全员核酸检测。根据上级部门指示,所有返校学生均须在返校24小时内进行核酸检测。为此,学校分学院和时段安排大家在东苑
近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共有建设高校147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据悉,“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首轮“双一流”建设于2016年启动,至2020年结束。根据首轮监测数据和成效评价,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总体稳定,优化调整”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比选为手段,确定了本轮建设高校及学科范围。大气科学是南信大优势特色学科,学科坚持“特色发展、优势发展、集群发展、协调发展”的建设思路,聚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和路径,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首轮建设任务。大气科学学科评估获评A+、上海软科学科排名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大气科学学科排名全球第九,进入世界前列。近年来,双一流”建设为我校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机遇。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我校是全国首批基地中唯一一所省属高校。获批大气科学全国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气候系统预测基础科学中心。与此同时,学校大气科学学科还面向行业需求和重点难点,围绕“极端气候变异机理及其预测预估”“延伸期预报理论方法”等突破行业关键
2月9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共有200所高校的教师团队入选,我校大气科学学院陈海山教授团队成功入选。 我校大气科学教师团队以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陈海山教授为带头人,团队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特聘专家、国家杰青、科技部创新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省部级人才20余人。团队先后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首批全国气象教学团队、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近年来,团队围绕大气环流及其动力过程、季风与海陆气相互作用、数值模式与气候预测、气象资料处理与同化应用、中尺度气象与台风、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等大气科学前沿领域,依托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批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流科研平台开展联合攻关,获批江苏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大气科学全国唯一),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和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NUIST地球系统模式、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