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14号),我校17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双万计划”实施以来,我校共46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数量占学校专业总数的61.3%,占学校符合申报条件专业(有3届毕业生的招生专业)总数的92%;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数量占学校专业总数的40%,占学校符合申报条件专业总数的60%。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入选专业为:金融工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应用气象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财务管理、数字媒体艺术;2021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入选专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日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自2019年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来,经过三轮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6月14日,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江苏省委主委洪慧民一行来校就“碳达峰、碳中和”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进行专题调研。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出席并陪同调研参观。座谈会由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涛主持。洪慧民对学校党委关心支持本次调研工作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民建支部建设表示感谢,对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他说,南信大学科领域广,学科优势明显,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在“双碳”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科研探索,研究成果对民建省委有关建言资政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希望双方就“碳达峰、碳中和”问题开展长期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力量。管兆勇对洪慧民一行来校调研表示欢迎,对民建省委重视我校民建支部发展表示感谢。他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学校抓好“双碳”研究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做法。他说,“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重要战略,我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他表示,面向“双碳”战略需求,结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学校将加大“双碳”问题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力度,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更多南信大智慧。洪慧民一行
6月9日,省委、省政府举行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2020年度、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和首届省科技创新发展奖获奖单位(集体)、企业和个人。我校共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2021年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这是我校首次在同一年度获得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我校双聘院士贲德教授荣获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设立,用于奖励在本省科学技术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共271项,其中一等奖45项,二等奖74项,三等奖152项。10家企业获得2020年度省企业技术创新奖,7名外籍专家获得2020年度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共263项,其中一等奖44项,二等奖76项,三等奖143项。11名青年科技人才获得2021年度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5家企业获得2021年度省企业技术创新奖,4名外籍专家获得2021年度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我校获奖成果清单
6月18日上午,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带队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就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政课程建设等进行工作指导。 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天勇围绕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从学院概况、思政课教学建设、理论宣传与社会服务、学院党的建设等方面作了工作汇报。他分析了当前成绩、问题和挑战,并从“抓根本、抓龙头、强主流、厚特色”四个方面,明确了学院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和工作思路。与会部门负责同志分别就党建工作、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给出意见建议。 管兆勇在讲话中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学校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希望学院进一步对照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管兆勇提出三点要求:一是立德树人底色要更鲜亮。要坚持“马院姓马、马院信马、在马言马”,坚持政治引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强化辩证思维,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作表率、当示范,更好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二是学科建设特色要更鲜明。善于从哲学的高度、交
5月31日,我校召开党建工作例会,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出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主持。各二级党组织书记、党群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管兆勇就当前党建工作提出五方面要求。一是,加强学习。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学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二是,加强宣传。结合学院实际、学科实际,开展系列活动,做好以高质量发展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的宣传。三是,加强安全管理。特别关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四是,加强学生管理。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服从大局,科学防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毕业生教育等方面工作做好跟踪、分析和管理。五是,加强校区间对接管理。做好金牛湖及无锡学院等校区研究生回校的畅通管理,加强党建引领,有力推动实际工作。会上,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部长金自康解读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关于开展基层党组织“强基创优”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对2022年上半年党内统计及党员发展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通报了各二级党组织学习方面情况、意识形态相关情况,进一步部署了“学习强国·学习达人”答题竞赛活动。党委常委统战部长陈涛通报了2021年统
5月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等7部委联合发布了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我校“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功入选。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包括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技类人物纪念馆和故居等8个类别140个单位。我校是此次入选的全国29家高校之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是展示、宣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历史时期,为科技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个人和团队先进事迹,具备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场所。我校“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主要宣传竺可桢、涂长望等老一辈气象科学家“胸怀家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每年组织开展精神缅怀、信仰公开课、人物报道、科教宣传等各类活动,影响广泛。校内气象科学家塑像
“学术有道,诚信为德”,良好学风与学术生态的前提是学术诚信。学术诚信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创新的科研文化氛围。2022年科技活动月暨首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期间,科学技术处和研究生工作部联合开展了专家宣讲、征文比赛、学术沙龙、主题展览等系列活动,宣传科研诚信,涵养优良学风,弘扬科学家诚信向善精神。5月30日上午,“学术诚信”主题教育展开幕式在我校南气园举办。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党委副书记王尧、副校长戴跃伟以及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科学技术处、科技产业处、社会科学处部门领导以及22个学院代表以及研究生代表们参加了本次活动。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是高校科研自立自强的主力军,更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的践行者。开幕式伊始,我校研究生代表合唱《说到做到》传达了莘莘学子诚实守信,说到做到的决心和毅力。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就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方面对广大师生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以诚信涵养学术能力”,诚信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底线,要常怀敬畏之心,坚持自
贺向东讲话管兆勇讲话
5月24日,伊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柴林、副校长周光明一行来校考察交流,我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副校长戴跃伟出席座谈会。会议由戴跃伟主持。管兆勇对伊犁师范大学一行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我校的建校历史、学科特色、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情况。学校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目前已发展成为覆盖理、工、文、管、经、法、农、艺、教9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学校聚焦“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了人心思进的和谐氛围和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社会声誉越来越好。管兆勇表示,我校一直以来与西部地区高校有着良好互动和合作,也有着大批优秀校友在新疆从事气象工作。学校在教师教育方面与伊犁师范大学有较大合作空间,希望与伊犁师范大学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柴林对我校的办学成果表示高度赞扬,认为南信大的办学经验和治校理念十分值得借鉴学习。他介绍,伊犁师范大学是一所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管理的普通高等师范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学校正在向多学科方向发展,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希望寻求合作机会,进一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今年四月,
“同学,我们这边展示了地震、地质等灾害常识和逃生避险技能,你学习了解一下,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救能力……”5月12日上午,南信大大气物理学院的志愿者一大早就在校园里向师生发放宣传资料,宣传防灾减灾知识。5月12日是全国第14个防灾减灾日,今年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为广泛营造防灾减灾教育宣传氛围、大力加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升师生防灾减灾水平,近日,学校深入开展起2022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系列宣传活动。据了解,学校系列活动包括开展防灾减灾科普讲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有奖答题、防灾减灾宣传进头脑进课堂进科研、应急演练等。12日中午时分,学校东苑食堂门口人流如织,大学物理学院的师生正忙着将各类防灾减灾知识海报陈列在广场上,不一会儿,展示区域就围满了同学。“我们看到展示就被吸引过来,刚还参与了有奖答题,了解到了不少有关知识。”现场不少同学都在积极参与活动,海科院的祁叶和朋友就是其中一份子。“这项活动开展得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真正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教大家如何逃生、自救,为学校点赞。”“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一些主题活动,希望借此提高大家的防灾减灾意识,毕竟这关乎到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