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至4日,IEEE信息、控制论和计算社会系统国际会议在我校举办。本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承办,会议得到了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智能气象探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自动化学会、江苏省自动化学会无人系统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东北大学唐立新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罗智泉院士、会议主席陈俊龙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二处处长吴国政、我校校长李北群、副校长金自康、副校长刘博、戴跃伟教授、邓志良教授,自动化学院葛泉波教授及学院其他领导干部与部分师生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金校长主持。 我校刘博教授、戴跃伟教授、葛泉波教授分别做大会主题报告主持人,大会邀请的报告主持嘉宾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邓志良教授、苏州科技大学校长顾菊萍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康宇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谋教授、东南大学李世华教授、清华大学曹东璞教授、中山大学操晓春、东南大学虞文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智军教授。 开幕式上,李北群代表学校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
2022年12月3-5日,江苏省运筹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2学术年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江苏省运筹学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承办。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近30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和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会。12月4日上午,会议举行开幕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冯少东、中国运筹学会理事长戴彧虹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江苏省运筹学会理事长韩德仁教授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我校党校办、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管理工程学院及数学与统计学院领导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主持。管兆勇书记对各位嘉宾和代表莅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会表示欢迎。对中国运筹学会、江苏省科协、江苏省运筹学会对南信大的支持和信任表示感谢。他介绍了南信大近年来聚焦“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坚持“开放、协同、特色”发展理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南信大重视多学科协调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一
近日,由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廖宏教授牵头申报的“大气臭氧污染过程及天气气候与健康效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资助,这是我校于2019年首次获批重大项目(项目负责人:王会军院士)后再次作为主持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该项目由我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的知名学者共同承担,项目总经费为1468万元,执行期为五年。对流层臭氧不仅是威胁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大气污染物,同时也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影响天气和气候。近年来我国臭氧污染态势愈发严峻,成为了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最为突出的大气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挑战。该项目围绕大气臭氧污染开展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原创研究,系统揭示“大气臭氧污染过程及天气气候与健康效应”,满足我国臭氧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应对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同时推动环境、天气、气候等大气科学内部各分支领域的融合以及大气科学与医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成果有望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重大标志性项目,旨在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
2022年11月21日,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发布仪式在海南海口举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为国家航天局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首批选取的12家试点应用单位之一,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童旭东院长受邀出席发布仪式并领取了首批试点应用单位证书。近年来我国遥感卫星发展迅猛,构建起稳定运行的高分卫星遥感系统,近50个业务领域实现100%信息自给率。但是,遥感卫星应用仍存在效益不高、数据共享难、应用服务散等问题。此次大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国家航天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7家单位联合建设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平台建设旨在构建国家级、综合性遥感资源共享与应用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遥感卫星数据资源共建共用共享,带动我国遥感综合应用能力迈上新台阶。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作为国家级公益性与基础性遥感信息公共基础设施,将打通遥感卫星数据开放共享信息通道,搭建资源互联互通和高效利用基本架构,开展航天资源综合应用和应急减灾救灾统一调度,促进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遥感应用高质量发展。学校将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示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我校龚培河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中华文明的演进道路与内在机制研究》成功获批。项目围绕核心问题:中华文明演进道路及其当代出场形态,通过探讨历史进步逻辑,揭示世界文明进步总特征,在此基础上考察五千年中华文明进步的演进道路及其内在机制。以五千年中华文明进步史为坐标系,考察中国道路探索历程合规律性,揭示其历史进步性。该项目是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继周显信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张天勇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论述研究》后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在推动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方面又迈出具有标志性和实质性意义的重要一步,对于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发展及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层次最高、权威性最强、竞争最为激烈的项目类别,被社科界视为衡量科研实力和科研组织能力的重要标志,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高层次科研项目
11月25日下午,管理工程学院“紫菁谷创新创业学院”成立揭牌仪式在图书馆724报告厅举行。校长李北群、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赵准、市委组织部人才二处处长孙龙、南京晨报总编辑丁晓斌、南京市创新型企业家联合会会长秦引林出席会议,多家知名企业董事长以及我校党校办、党委宣传部、藕舫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管理工程学院领导参加会议,揭牌仪式由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主持。李北群校长对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市委组织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南京晨报以及各位企业家给予南信大的支持与信任表示感谢。他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南信大秉承“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办学宗旨,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学校学子多次在中国“互联网+”以及“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斩获佳绩。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完善教育配套,加强联合培养,健全育人机制,使莘莘学子学有其所,学遂其愿,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他说,南京晨报与管工院共建的“紫菁谷创新创业学院”是我校二级学院以政产学研合作形式推动人才培养,探索
11月28-30日,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IAMES)2022年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28日下午,开幕式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全球极端天气气候平台南京中心(GEP-SU)在会上揭牌。开幕式在zoom平台和微信视频号平台面向全球直播。本次年会将围绕国际气象人才培养标准、气象服务和国际产学研用及气象科学研究前沿论坛设定三个议题,共同探讨当前全球气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话题。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成员、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钱文华,IAMES理事长、校长李北群,副校长陈海山,IAMES秘书长江志红及相关专家出席开幕式。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丁晓昌,世界气象组织(WMO)助理秘书长张文建,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主席Detlef Stammerr、副主席Helen Cleugh,全球极端天气气候平台联合主席张学斌,英国雷丁大学副校长Mark Fellowes,WMO培训司官员PaulBugeac等线上参会。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Petteri Taalas发来贺信。开幕式由副校长马嫣主持。2020年12月10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牵头,与来自全球
11月28日下午,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浦口区委书记吴勇强一行来校督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我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副校长韦忠平陪同调研。吴勇强一行先后来到学校东苑东门、核酸小屋、东苑餐厅、1960街区等地督导检查,详细了解校园进出管理、学生就餐环境安全、人员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实地检查后,吴勇强对我校的防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强调,当前疫情形式复杂,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完善校地协同机制,确保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管兆勇代表学校感谢江北新区对学校防疫工作的支持与指导。他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夯实疫情防控责任,健全校园防疫体系,落实落细人员进出闭环管理、人员核酸检测等各项防控工作,坚决守住校园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防线,确保校园整体安全有序。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健康和民政局、盘城街道主要负责同志,我校党校办、总务处(后勤)、保卫处负责同志陪同调研。督导检查现场
会议现场11月26日,中国海洋学会人工智能海洋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委员大会(简称专委会)在南京召开。该专委会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人工智能海洋学专业学术组织,是中国海洋学会下属分支机构,我校为其挂靠单位,发起人为我校董昌明教授,联合我国人工智能、海洋学科学、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专家学者、兄弟单位成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方式,100余位学界同仁共同见证专委会的成立召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大可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教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实验室(珠海)副主任王辉研究员、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帆江研究员、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主任陈坚强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陈戈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军事海洋环境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张韧教授等应邀出席本次会议。会上,我校党委书记管兆勇教授首先代表专委会挂靠单位致欢迎辞,表示对与会专家的感谢,欢迎科研力量不断汇聚南信大,助力海洋创新。陈连增理事长代表中国海洋学会对成立大会致贺辞,对专委会的成立工作给予高
11月26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成立大会暨发展战略研讨会举行。会上,南信大应急管理学院揭牌,这是全国首家立足气象灾害领域的应急管理学院。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少将吴志强,省气象局局长于波,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杨旭峰,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林其坤,我校校领导管兆勇、李北群、周乃贵、胡明保、韦忠平、金自康、朱大梅、马嫣等出席线下会议。在我国,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已成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为了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南信大应急管理学院将借助学校双一流“大气科学”学科群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底蕴,为地方和全国培养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才,实现从无到有并不断突破式发展,应对来自于气象灾害的挑战。会上,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郑国光发来贺信。他说,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我国应急管理领域唯一的全国性、学术性、公益性的国家级社团组织,学会坚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