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上午,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讨会在揽江楼S601召开。副校长邓志良出席并主持会议。教务处、学工处、教师教育学院负责人,以及各相关专业学院分管领导、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等参加会议。邓志良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阶段性建设成果,要求科学规划设计,明确功能定位,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从创新创业、师资保障、厘清分工、细化管理等维度协同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会上,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杨作东简要介绍了教师教育学院实体化建设以来“共同培养、协同培育、三相结合、荣誉共享”的工作思路、初步办学成效,以及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双专业”特征在我校所面临的挑战。教务处处长郭照冰要求对标师范认证与专业认证,各学院协同做好内涵建设,职能部门进行政策指导与质量监控。学工处副处长蔡惠华建议要进一步构建学生交流动态管理机制,畅达师范生与专业生第二课堂交流互动,建立师范生学业导师制,促进学生专业化、自主化和多元化发展。各专业学院分管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就师范生实(见)习期班级编排、“双创”跨院培育、实验平台共享、毕业设计(论
10月20日下午,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先生应艺术学院邀请,在风云剧场为大家带来题为“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的学术报告。艺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感兴趣的师生近500人参加了报告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出席报告会并致辞。他说,我校是以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大学,大气科学学科享域海内外。当今气象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气象不仅需要气象科技,气象还是一种文化,气象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表示,气象文化思想需要传承和传播,艺术学院现有的动漫专业、绘画专业和传播专业,在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可以恰当融入气象文化,培养杰出的气象大使,为把南信大建设成为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做出更多贡献。报告伊始,宋英杰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凡意义。他提出,二十四节气是基于科学、文化、习俗,甚至是人类普遍性的实践,是中国古人根据太阳周年运动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二十四节气不同的呈现样式,宋英杰展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图片和例子,为师生们介绍
经学校党委批准,中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委员会于10月20日下午在逸夫楼S427召开换届选举党员大会。副校长闵锦忠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孙加兴主持。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院党委书记杨春艳代表上一届党委以“守望初心 奋发有为,坚持不懈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为题作工作报告,报告分为党委成立以来的工作回顾、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奋斗目标与主要任务三个部分。在回顾总结中,杨春艳围绕“政治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意识形态、统战群团、全面从严治党、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八个方面全面深入地总结了学院党委成立两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工作展望中,杨春艳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永远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更加坚定的发展信心、更加有效的改革措施和更加务实的潜心行动,团结带领全院师生,砥砺前行、开拓创新,按照既定规划稳步实施,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全体正式党员一致表决通过了党委工作报告。会上,工作人员宣读了校党委关于同意化学与材料学院党委召开党员大会的批复,校党委关
10月20日下午,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欧阳康一行6人来我校就学生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出席座谈会,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调研活动。座谈会上,王尧简要介绍了我校的红色基因、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情况。他说,学校坚持“开放、协同、特色”的发展理念,践行“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构建“大思政”体系,抓细落实“三全育人”工作,学风建设硕果累累、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招生、就业出现了崭新局面。王尧表示,江西财经大学与我校校情有许多相似性,两校今后要进一步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发展经验,共同提升办学品质。欧阳康简要介绍了江西财经大学的基本概况,他对我校在办学理念、特色发展、招生就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通过此次考察交流,学习我校办学治校的有益经验,加强两校合作交流,谋求共同发展。学生工作处处长李健就“构建大思政体系、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完善学生评价制度、创新招生工作体系、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等五方面对我校学生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随后,与会人员就教务职能改革、辅导员考核管理、招生宣传、就业工作等问题展开了深
10月17日,“博源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决赛在中国矿业大学成功举办。经过层层选拔,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天长地久”队的参赛项目《雪域圣地展画卷:基于文化生态影响度评价的多情景建设用地布局策略——以拉萨为例》在全国决赛中斩获一等奖。该项目由地理科学学院马其芳老师和刘少丽老师指导,2019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庆奥、汤璐以及长望学院郭垚灿、王紫琪、李嘉奇、钱辉组成。“博源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决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土地学会指导,中国土地学会土地经济分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承办。大赛自今年7月份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国74所高校、156支队伍参赛,并最终遴选出48份作品晋级决赛。经过精彩的线上汇报、答辩和专家评审,评选出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8项。近年来,为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打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地理科学学院鼓励学生在牢固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不断突破创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获奖名单
为深化新任专职辅导员对工作角色和岗位职责的认识,促进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提升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10月18日,我校召开新入职辅导员岗位培训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出席会议并讲话,2021年全体新入职辅导员、老辅导员代表及校团委、研工部、学工部等相关部门人员参加。培训会由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袁敏主持。王尧向新加入我校学生工作队伍的辅导员表示热烈欢迎,并为大家上了入职第一课。他介绍了我校的辉煌发展历程和以生为本的办学特色,阐释了我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在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今天,始终不忘育人初心,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创新构建了具有南信大特色的“大思政”体系,通过建立“大机制”“大课堂”“大队伍”“大品牌”等举措,切实做好“三全育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王尧希望大家增进本领、恪尽职守,努力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成为“有理念、有担当、有真情、有方法、有研究”的专业辅导员,把论文写在学生成长的路上。会上,老辅导员代表从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情怀、职业道德、技能要求等方面,分享了他们多年从事学生
由江苏省教育厅工学3类研究生教指委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大气物理学院承办的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学术创新论坛于10月18日上午在线上开幕。江苏省工学3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我校副校长江志红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大气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 、兰州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德州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百余位青年学者及研究生参会。江志红表示,大气污染是全人类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研究,对保护地球生态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此次论坛是一场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和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术盛会。希望各位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徐岩表示,江苏省工学3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一直高度重视南信大的发展,支持学校“开放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的发展理念,他相信本次论坛将进一步促进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论坛特邀北京大学
近期,我校金牛湖生态观测基地的两套百叶箱测温设备在大气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的支持下已完成前期安装调试工作,正式投入使用。我校规划建设的金牛湖生态观测基地,着力打造大气与环境、生态、水文、地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教学、研究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观测场地,丰富了实践教学形式,这将有力地提升我国气象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能力,构建气象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填补我国立体监测以及产业链的短板。金牛湖生态观测基地进一步的规划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已于2021年9月22日正式启用,该园区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部署的创新精神讲话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南京都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开启了新篇章。金牛湖生态观测基地的建设,将为我校大气、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我校一流学科发展凝心聚力。实验员教师安装调试百叶箱测温设备
近日,我校大气物理学院夏海云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激光雷达遥感大气气体光谱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自由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和半重水(HDO,其自然丰度约为H2O的1/3200)有距离分辨率的光谱遥感分析。该研究成果以“Photon-counting Distributed Free-space Spectroscopy”为题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 》(IF=17.78)。牛顿利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由红到紫连续排列的七彩光带,开创了光谱学研究的先河。随着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成分的认识更加清晰。气体吸收光谱包含着大量分子特征信息(种类、浓度、压强、温度等),被称为分子识别的“指纹”。目前大气气体遥感分析技术可以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被动式气体遥感技术,如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光栅光谱仪等,已广泛应用于地基、机载和星载平台,实现广域乃至全球范围的气体监测。这些方法只能获得几公里乃至几百公里整个气柱的总吸收光谱,难以直接获得距离分辨信息。主动式遥感技术中,激光雷达因具有远距离非接触式探测、高时空分辨率等特点,备受关注。现有的气
10月14日上午,我校2021年“瑞华春雨助学金”评审会在行政楼628会议室召开。江苏省瑞华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张颂杰、高校资助部主任黄洁、项目经理赵晓娟受邀参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校瑞华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全体成员参加会议。王尧代表学校对江苏省瑞华慈善基金会张颂杰秘书长一行表示欢迎,对瑞华控股集团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评审会上,学工处处长李健向评审委员会汇报了2021年“瑞华春雨助学金”的初审情况。会议对评审情况和推荐学生名单进行了认真审议,提出了评审意见,表决了评审结果,形成最终资助学生名单。江苏瑞华慈善基金会参会领导对我校评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瑞华春雨助学金”是江苏省瑞华慈善基金会在我校捐资设立的助学项目之一,主要用于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在进入大学后的短期经济困难,这也是全国高校中为数不多的面向贫困本科新生的专项助学金。此次“瑞华春雨助学金”资助金额为2500元/人,全校共80个名额。为精准落实“瑞华春雨助学金”项目,我校高度重视此次评审工作,成立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为组长、瑞华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等为副组长,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