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江苏省教育厅专家组刘继红一行4人,来我校调研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及公共艺术课程落实情况。副校长邓志良、闵锦忠出席。会议由教务处处长郭照冰主持。闵锦忠在欢迎辞中感谢教育厅专家组莅临我校考察调研,感谢省教育厅对我校重视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与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工作的肯定。他回顾了学校发展历史,他说南信大始终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为国家建设培养了无数人才,我校也被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目前我校已开全教育部要求的公共艺术8门限定性选修课,并积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特色艺术品牌活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继红介绍了专家组调研工作内容。我校艺术学院院长梁家年汇报了“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筑彩画)建设工作”,详细阐述我校建筑彩画基地课程现状、社团活动、工作坊建设、师资力量、数字化应用等相关内容。我校人文与艺术中心副主任(挂职)王欢汇报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情况”,并围绕我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数量、师资配备、“学生修满2个艺术类课程的学分方可毕业”落实情况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专家组查看了建筑彩画基地和公共艺术课
11月18日,化学与材料学院2018级应化1班在逸夫楼S302教室召开“不忘初心 坚定信念”主题班会。副校长、班主任闵锦忠出席。班会由学院副院长、副班主任陶涛主持。闵锦忠结合应用化学专业实际,对处在考研冲刺阶段和积极寻找工作的同学们提出了四点宝贵建议: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学习动力。他表示,冲刺阶段的同学们不要过于焦虑,要合理做好复习规划,全力以赴备考;第二,希望同学们在初试过后不松懈,积极为复试做准备,继续提升自我;第三,无论研究生入学考试结果如何,都不要轻言放弃,要志存高远,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第四,希望未参加考研同学能不断尝试,把握机遇,努力提升自己。闵锦忠还向同学们赠送了书籍和篆刻着祝福话语、励志箴言的金属书签,鼓励大家努力备考,预祝同学们考研顺利、成功上岸。会上,陶涛围绕班级学风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情况分析,回顾总结了2018级应化1班取得的优异成绩和丰硕成果。院党委书记杨春艳希望同学们在“以生为本”的良好背景下,充分合理利用学习资源,在考研路上互帮互助,克服困难,再接再厉。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班会拉近了师生距离,增强了班级凝聚力,鼓舞了同学们的考研士气,很受教育和启发
11月20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主办的“与你有约 牵手金秋”联谊活动在教工活动中心二楼多功能厅举行,来自南信大、中电28所、南瑞集团等二十六家单位的63名单身青年参加。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江苏省教育科技工会副主席孙焱、南京师范大学校工会主席李建俊以及我校工会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 孙焱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联谊活动旨在为大家搭建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分享喜悦、宣泄烦恼,寻觅知音、发现机会,促进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孙焱提出几点期望:一要满怀真诚,用真心把握机会;二要找准目标,善于把握,机会只会垂青懂得追求的人;三要勇敢追求,在快乐的舞台上尽情展示风采,在互动游戏中增进友谊,在加深了解中收获真情,让青春更加灿烂飞扬。 王尧在致辞中对青年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希望大家满怀期望而来,牵手成功而去。 本次联谊活动在破冰游戏中缓缓打开青年男女的心扉。在我爱猜歌名、记忆大比拼、恋恋金字塔、气球不落地、DIY秋叶等精心设计的项目中,青年男女之间的互动交流由浅入深,彼此之间从陌生到熟悉,在最后的“心动你来问”环节,还有机会通过提问深入了解自己的心仪对象。精彩纷呈的互动环节化解了初次见面的尴尬
可进行简历修改、可进行政策咨询、还可提供车接车送服务……这就是2022届毕业生秋季综合类专场招聘会的暖心服务。11月18日下午,由我校和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组织遴选的168家优质就业单位,携15000余个就业岗位来校参加“两在两同促就业为民服务再起航”暨“宁聚计划”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2届毕业生综合类专场招聘会,吸引了校内外2300余名毕业生前来求职应聘。不只是高薪,还能解决上海落户难题“这已是我们第5次来校招聘了,我们单位有很多南信大的优秀毕业生,他们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都很不错,今年我们还打算再多招几人”,作为我校首批名企就业基地,中旗科技“不低于14薪,平均月薪8000-10000”的待遇吸引了众多毕业生前来咨询,甚至还排起了面试的小长队。“本科生年薪16万起,研究生年薪28万起”,这是上海概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抛出的“橄榄枝”。作为上海市重点引才企业,概伦电子的企业优势不只是高薪,还能解决上海落户难题,“我们单位主要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难题,急需储备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等高新技术人才从事集成电路行业的技术研发,从而有效提升国家芯片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招聘经理杨军说道。是
讲党性、顾大局、求先进、增自信……新时代,有为青年的特质禀赋是什么?勇担当、讲忠诚、勤学习、严律己……新征程,有为青年的素质提升还需要哪些“干货”?11月17日下午,培训楼N407教室掌声阵阵,“热闹”非凡。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本科生班主任王尧深入班集体,给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18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1)班全体同学开了一场“分量十足”的主题班会。 “青年大学生不仅是身体上的成熟,更需要思想和政治上的成熟。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媒体素养,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王尧生动的开场,瞬间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拉近了和全体学生的距离。通过引经据典、中西对比、理论阐述等,王尧希望全体同学无论考研还是就业,都一定要知党史、感党恩、强政治、增自信,要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心中有组织、有集体、有家国,要勇于摒弃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奉献祖国。 “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的主动意识,没有任何借口的敢于担当精神,忠诚事业、忠诚组织、忠诚职责的忠诚特质,惟改革创新者胜的创新思维,保持‘空杯’心态的学习习惯
近日,2021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揭晓,我校180支参赛队伍中有80支队伍获奖。其中,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9项、省一等奖25项、省二等奖22项、省三等奖21项。获得国家级奖项总数列全省第一。 我校对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和参赛工作。学校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尽最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参赛成效。数学与统计学院精心组织培训教师开展了两个学期的数学建模竞赛实验培训班和暑期集训班。尤其是今年暑假,暑期集训班刚进行到半程,南京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线下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数模指导团队及时采取线上培训模式,顺利完成集训任务。竞赛期间,南京仍处于疫情管控阶段,参赛学生无法返校,教务处(藕舫学院)和数统院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学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竞赛,最终圆满完成参赛任务。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举办的全国性赛事,是首批列入“中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比赛项目之一。今年,来自全国及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1566所院校/校区、49529队(本科45075队、专科4454队)、14万
11月9日,副校长邓志良应邀参加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联合举办的中英高等教育线上研讨会。会议围绕在线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在线教育质量提升和未来发展趋势等议题深入研讨。邓志良以《高质量在线教育的信大实践》为题,分享了我校在线教学实践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做法。他紧扣会议主题,结合新时代人才培育要求,表示在信息技术发展时代必然带来教育系统性变革。邓志良以“信大优学”六位一体专业建设管理平台为例,从体系构成、平台构建、资源建设、混合教学、质量保障和支持服务六个层面分析如何实施在线教育信息化建设。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邓志良表示智慧校园的本质是服务人才培育,运用新技术赋能智慧化校园建设,建成全球共享教学资源,为高水平办学提供有利支撑。来自中英两国高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及在线教育科技企业代表参加。校领导发言
近日,2021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成果公布,我校共获批1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0项,青年项目3项。立项总数在省属高校中居前列。近年来,我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国与世界高校排名稳步前进,文科科研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为做好本次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在学校高度重视下,社科处以“以师为本”的思想理念为工作指导,不断优化项目申报过程中的服务工作,通过政策解读、行文示范、一对一帮扶、校院两级评审等具体措施,做细做实项目申报各个环节的组织工作,以提高项目申报质量。社科处将继续以“为教师办实事”为工作理念,努力完善项目申报工作体系,持续做好各类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服务工作,形成社科工作良性循环,以实际行动促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助力我校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立项名单
11月17日,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2018级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1班召开“踏上新征程,奋力正青春”课程思政主题班会。班主任、副校长戴跃伟出席。戴跃伟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经历,从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方式方法、研究生阶段发展等三个维度与大家交流与探讨。他说,职业生涯规划要贯穿到同学们学习生活全过程,提前谋划,努力奋斗。要充分利用本科学习阶段造好“知识零部件”,将知识汇聚起来,搭建面向实际问题的“大框架”。对于参加考研的同学,要保持信心、劳逸结合、理性应对,在研究生录取后要尽早进入状态,保证能够胜任科学研究与理论实践。会上,班长吴瀚逸从班级思想建设、学业情况、社会实践以及当前大四阶段同学们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班级工作汇报。同学们就考研期间的心理状态调整、大学期间“朋友圈”选择以及考研后续发展等主题进行了发言。戴跃伟鼓励同学们要建立健康的心理机制,理性面对考研过程和结果,同时也要处理好个人和朋友的关系,多交益友、共同进步。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不辜负校领导与师长们期望,以优异成绩交出满意的答卷。学生发言
近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召开了主题为“面向‘双一流’建设共筑期刊繁荣发展生态”的第25次年会。年会公布了“2021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团队案例”遴选结果,《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榜上有名。本次评选活动旨在充分发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高校科技期刊队伍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新本领,进一步鼓励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单位、编辑出版工作者不断提高期刊编辑出版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现有一千多个会员单位,参选案例经计算机筛选、专家评审组评估、编校质量抽查、复核、公示等一系列严格的评选程序,最终产生“示范案例库·团队案例”51个。优秀的编辑团队是提升期刊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充分凝聚编委力量,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学报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本次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充分反映了《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成员团结合作、精益求精的办刊风貌。获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