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副校长刘博赴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调研指导“遥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一级博士点申报工作,研究生院院长、学科建设处处长邱新法陪同调研。遥测院院长童旭东、副院长谢涛、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高盛蔷、院长助理丁海勇等参加会议。童旭东汇报了申报工作的整体情况以及后续安排,并围绕学位点申报工作,针对查找不足、补齐短板等方面提出措施建议。谢涛参照有关学科博士点申报条件,对遥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一级博士点申报进行了对标分析、问题总结、方案规划,汇报了一年以来学院在学位点申报方面的工作进展。邱新法从当前学位点申报形势和教育部关于学位点申报条件的修订工作等方面,强调我校交叉学科建设重要性的同时,从材料撰写和内部条件、对外工作重点等方面对申报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刘博总结表示,学位点申报工作非常重要,要树立既要做好申报,也要做好建设工作的观点。他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依托自身条件,补齐自身短板;二是摸清家底,关注申报形势,在申报的同时做好建设工作,两手都要抓。童旭东等与会领导表示坚持在申报工作中学院的主体责任,在校领导和机关的指导和统筹下,着力弥补短板,全力以赴搭建科研平台,重点做好重点项目、重大课题、重要
近日,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公布了2022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获奖名单,我院本科生组徐志成、谢领一、黄新雁的参赛作品《基于时滞MGM(1,m,N|T)模型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预测研究》在全国28个赛区576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斩获本科生组国家一等奖(前1%)。学校教务处和学院高度重视此次比赛,安排专门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参赛,共组织26支队伍报名参加比赛(本科生13组,研究生13组),提交论文参赛作品18项(本科生8组,研究生10组),最终喜获国家一等奖1项、省一等奖3项、省二等奖3项、省三等奖5项。“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非常感谢熊萍萍老师对我们团队的细心指导,获奖的背后更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才智和努力”,队长徐志成说道。据了解,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自2009年第一届举办以来每两年一届,今年大赛的主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统计测度”。作为全国影响最大的统计学科两大竞赛之一,大赛的开展有利于倡导大学生学习统计、应用统计的良好氛围,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统计人
近日,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我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计124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8项、青年基金69项、外国资深学者项目1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项;资助经费6084.5万元。2022年,我校首次同年获批两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对于推动高校原始创新、科技进步及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量居高不下,竞争异常激烈。我校高度重视科学基金工作,始终把提高申报质量及研究内容的前瞻性原创性作为学校科学基金工作重点,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下一步,为提高项目申请质量,科技处和各二级学院将共同筹划、严抓落实,以平台为载体,以团队为抓手,通过挖潜力、提质量、严把关,强服务等举措,针对每个学院具体情况找准发力点,针对每类项目具体要求找准主攻方向,力争推动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江苏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评选结果,此次全省共有170多个组织申报,最终认定100个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我校天气学原理及预报教学中心、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流专业建设教研室三个基层教学组织均入选,入选率100%。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单位。我校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优化组织结构和队伍,加强条件保障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规范教学活动、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内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培育,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9月14日上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徐宁等一行7人就新型智库数字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路径研究等内容来校走访调研。我校副校长马嫣出席会议,社会科学处、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马嫣对徐宁一行来校调研交流表示欢迎,介绍了学校近年来人文社科与智库研究取得的突出成绩,表示学校植根气象沃土,围绕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低碳产业与经济等领域开展智库研究。未来,希望我校加强与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的交流合作,开展气候环境与双碳实施路径研究,贡献更多南信大智慧,更好地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社科处负责人介绍了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等人文社科科研平台的智库研究成果,以及在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和气象产业创新中的思想库与智囊团作用。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分别从智库概况、智库发展成效以及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进展作详细说明。徐宁充分肯定了南信大近年来的智库研究成果,介绍了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成效与经验,表示未来双方在智库研究梯队建设、成果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化推荐等方面有较大的合作空间。与会人员就智库成果标准化、智库数字化管理、智能推荐系统建设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并就今
9月12日上午,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体系学校防控组高校组组长、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一行来我校调研开学返校疫情防控工作。我校副校长韦忠平陪同调研。 潘东标一行先后赴东大门、文德楼快递点、晖园11-12栋、东苑食堂、中苑1960街区商铺、新06栋宿舍隔离场所等,在各检查点一一查看出入登记、消杀台账、消毒用品使用情况,听取关于开学具体方案、核酸检测开展、重点人员摸排、隔离观察措施等的情况汇报,深入了解我校开学返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落实情况,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了现场反馈。 潘东标对我校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表示肯定。他指出,近期高校面临老生开学、新生报到、中秋国庆小长假,以及二十大即将召开的多重因素,是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防控压力较大。针对接下来我校的疫情防控工作,他要求,一是要关注重点地区来宁返宁人员,二是要加密核酸检测频次,三是要妥善处理线上教学和线下活动,四是要对暂未返校的、返校后隔离观察的人员加强人文关怀。希望我校进一步压实防控工作责任,严格落实省市疫情防控最新要求,积极配合属地防控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市教育局高师处处长王宾、高师处四季调研员钱介荣,江北新区学校防控组相关负责人员、驻
秋风送爽,天朗气清。经过前期充分的准备,9月1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迎来了2022年入学的首批新生。他们满怀希望与憧憬,即将从这里扬帆起航,开启他们的逐梦新征程。提前谋划,周密部署学校高度重视此次迎新工作,成立迎新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相关工作,确保新生入学平稳有序进行。园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规定,从严从紧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优化细化迎新工作流程,提前开展新生入校条件审核,精准了解学生信息;通过大数据实时掌握新生报到进度,在校门口安排志愿者测体温、核查健康码、行程码以及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按照“七天五检”要求,在入校报到当天,园区就组织全体新生开展了一次核酸检测,及时安排新生参加入学体检,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情系师生,领导关怀学校领导时时关注迎新工作情况,总会计师胡明保来到迎新现场,详细询问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并与前来报到的新生们亲切交谈,向参加迎新工作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们表示慰问和感谢。胡明保带队深入学生食堂、宿舍,悉心了解新生的情况,还为报到当天恰逢生日的新生送上生日祝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表赠送了学校精心准
为推进《数值天气预报》虚拟教研室建设,加强教研交流,共同探索跨区域跨高校协同合作的教研新模态,创新提升《数值天气预报》课程教学质量,2022年9月5日,大气科学学院召开了虚拟教研室教学交流研讨会。会议由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陈耀登教授主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云南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青海师范大学7所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及课程教师参加了本次线上交流研讨会。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陈海山教授出席会议并作讲话。研讨会上,陈海山副校长首先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提出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高校应戮力同心,共同优化课程资源,共享教学视频,共促青年教师成长。出席线上会议的各高校代表也围绕课程建设展开了热烈讨论,相互分享经验,分析不足,提出了改进方向。本次研讨会增进了校际教学交流,达成了课程建设共识,推动了《数值天气预报》教学改革进程,为进一步提高《数值天气预报》课程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部虚拟教研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稳步推进建设跨区域跨
9月5日,中共江苏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文,表彰第十八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奖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青年科学家、副校长刘博教授荣获第十八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这是我校在该奖项的首次突破。江苏省青年科技奖由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科协共同设立并组织实施,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举办十八届,每届授奖人数为20人,旨在发现和培养进入国内一流乃至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表彰奖励在我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创业、创优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的贡献。
9月7日上午,我校2+2国际本科项目校内协调会在行政楼428会议室召开,副校长马嫣,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财务处、总务处、资产管理处、保卫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参加了会议。马嫣副校长详细介绍了2+2国际本科项目的运行模式,并就第一届新生的教学、日常管理等工作做了详细部署。她表示2+2国际本科项目是我校推进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创新举措,亟需建立“校院互动 部门协同”的可持续发展长效管理机制。文学院副院长赵霞就亟需参会部门协调对接的工作内容做了一一阐释,范勇书记也就该项目学生入校后存在的风险点做了分析。随后,各部门就具体负责内容展开了针对性的反馈和讨论。今年5月20日,我校与(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启动我校“2+2”国际本科出国留学项目,该项目为我校国际化办学的一个新领域。项目目前由文学院统筹管理并具体实施,现阶段该项目招生工作已基本完成,第一批学生将于9月13日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