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中国共产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各代表团会议召开。九个代表团的成员就党委、纪委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办法(草案)、“两委”委员候选人建议名单进行了充分讨论,并酝酿推选了大会总监票人、监票人、总计票人、计票人的建议名单。
9月26日,我校教学与学风督导工作会议在文德楼N402会议室召开。闵锦忠副书记、教学与学风督导组和国际化督导组成员、教务处、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闵锦忠副书记主持。会上,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王骥主任汇报了上学期督导工作情况以及本学期督导工作安排。校督导组成员就督导工作方式方法、线上教学评价标准、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并表示将根据学校总体战略部署,切实完成好自己的职责,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的完成督教督学工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做了发言交流和工作安排。 闵锦忠副书记对督导工作的重要性给予肯定。他指出督导工作对教风和学风的改善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对此表示感谢。对本学期的督导工作,他从提出切实履行好督导职责、树立良好的督导形象、加强督导工作学习培训、建立统一标准、增加对督导效果的评估、拓展督导范围、完善教学事故规定、加大奖励和惩戒力度、改革考评办法、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配套的措施等十个方面提出督导工作的要求。
9月17日,我校管理工程学院碳中和与新能源政策团队成员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光伏农业减少碳排放和助力全球脱贫”(Using agrophotovoltaic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global rural poverty),在线发表于《Cell》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张慧明教授是该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是中央财经大学吴锴副教授、马里兰大学邱月明副教授,合作者包括明尼苏达大学Gabriel Chan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汪寿阳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德群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蔡银寅博士、周易博士等多位学者。利用光伏农业减少碳排放、助力全球脱贫具有调和能源-贫困-气候关系的巨大潜力。本文的测算表明,在全球日光照射年等效利用小时数超过1200的国家布置光伏农业项目,可使2.12亿农村人口摆脱能源贫困,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5亿吨。为推进光伏农业项目,本文提出四项举措:(1)将经济政策的重点转向农业/渔业;(2)放宽土地使用政策,促进土地流转;(3)利用互联网技术,因地制宜推进APV项目;(4)发展灵活的合作关系。建立“光
9月27日,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岳嵩一行来校就“一键通”智慧管理平台建设与管理工作等进行调研交流,我校副校长刘博出席。会议由信息中心主任杜景林主持。刘博对岳嵩率队来校调研交流表示欢迎。他在致辞中介绍了近年来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如何通过“一键通”平台开展校务治理、提升师生满意度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岳嵩对我校树立“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深表赞赏,对学校利用信息化手段高效解决师生诉求表示充分肯定。希望本次调研能够进一步吸取南信大的管理经验,提升服务水平,助力学校发展。 会上,信息中心、党校办有关负责人分别就“一键通”的建设运行情况和管理模式等作了介绍。双方围绕相关工作展开交流,就相关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Normal0false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近日,由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厅教育宣传中心(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开展的第三届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和“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评选结果公布,根据《关于公布第三届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和“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推选结果的通知》,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行鸿彦教授荣获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提名。行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中始终践行“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用一言一行诠释教书育人的深刻内涵。以德示范,做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导师”,行鸿彦教授的《学党史、悟思想、求创新》系列报告,用长征精神、北斗精神、气象精神等引导学生脚踏实地,“科研本就是苦行僧般的修行,一步一脚印终会取得真经”。知行合一,做人才培养“传帮带”的“领头雁”,作为学科带头人,行鸿彦教授提倡理工综合教学,大力进行教学和教材改革,出版了“十三五”省重点教材,主讲的《高频电子线路》获批国家一流课程,打造了一支支撑国家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优秀科研与教学团队,团队曾入选2022年江苏省高校
近日,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遴选结果公布。经过高校申报、材料初审、专家评审、内容审核等环节,我校共荣获“第二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8项及优秀组织奖;“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本届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争做校园好网民,凝聚网络正能量,青春献礼二十大”主题,鼓励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和思政工作者积极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唱响时代主旋律,引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经校内选拔,我校共有36件优秀作品入选此次活动,其中微电影、校园歌曲、动漫、公益广告、微视频、新媒体作品、音频、摄影、微课案例等32件作品均为原创。最终,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综合拟获奖作品分布情况和各高校组织参与情况,设“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组织奖10名,我校位列其中。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美育教育成果,秉持着活跃校园网络空间,全面提升网络素养,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理念,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大胆创新,用网络媒
为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提升我校的特色行业影响力。9月20日,由法政学院承办的扬州市政府系统值班工作培训班在雷丁楼C101正式开班。扬州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邱加永、我校副校长韦忠平、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姜彤出席会议,扬州市政府各系统的学员、法政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开班仪式。仪式由法政学院党委书记张明菊主持。开班仪式上,韦忠平致欢迎辞。他对扬州市政府参训学员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特色发展概况。他表示,地方职能部门和广大公务员干部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直接践行者,公务员队伍知识素养的提升和视野格局的拓展,对于有力推进和持续深化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承办此次培训工作的法政学院拥有一批基层治理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能够较好完成此次培训任务,他预祝学员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长。随后,邱加永对学校承办这次培训班表示感谢,并对学员们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提高站位,明确目标;二是珍惜机会,潜心学习;三是加强管理,严肃纪律。此次培训班为期三天,邀请了校内外各领域知名专家,紧密围绕国家发展和政府治等重要议题开展授课,同时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余振教授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爱荷华州立大学等国内外十二家单位的研究人员,于2022年9月13日在综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Forest expansion dominates China’s land carbon sink since 1980”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LUCC数据集在中国区域有较大偏差,这导致对中国区域碳排放的高估。这主要是FAO的农田面积数据来源于我国农业年鉴资料,而早期年鉴数据由于地方政策、统计方法和调查技术的原因,低估了该时期农田面积。例如,近期随着遥感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早期未能计入的农田逐步纳入统计,造成逐年统计年鉴中我国农田面积不断扩张的假象。该扩张信号又传递至其它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变化,导致我国近期森林面积数据偏离实际情况。在广泛查阅历史资料数据的基础上,该研究重新构建了一套中国1900年以来的土地利用数据集,并采用动态陆地生态系统模型(DLEM)对中国历史碳收支进行了重新模拟评估,更正了中国LUCC和碳收支模拟评
近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甘政发〔2022〕39号)文件公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第二完成单位参与申报的《干旱灾害形成机制与风险特征及预测调控技术》成果荣获2021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干旱灾害是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自然因素,而且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影响在不断加重。该获奖成果紧紧围绕干旱灾害这一国际热点科学问题和干旱防灾减灾的技术难题,通过动力诊断、数值模拟和田间试验等方法,厘清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原热力、海温、夏季风、遥相关波列等多因子对干旱形成的作用机制;发现了降水亏缺时间尺度和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干旱敏感性规律;揭示了变暖背景下典型区域旱灾风险分布及其变异的新特征;构建了干旱灾害风险新概念模型;研发了干旱集成预测系统,提出了针对不同风险主导因子、风险等级和干旱灾害承灾体等的干旱灾害风险预测调控技术。研究成果有力支持了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为关键区域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研发了一套能反映青藏高原热源强度的站点新资料,显著提升了我国抗旱减灾能力,发展和丰富了干旱灾害
Normal0false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近期,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举办的“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评审结果公示结束,我校申报的《“北斗启航”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获批立项。此次获批“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资助对象的单位全国共100家,我校以总评排名第一的成绩入选。“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厚植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践行和弘扬“研当以报效国家为己任,学必以服务人民为荣光”的科技志愿服务精神,努力在科技为民、科普惠民方面发挥应有作用。此次我校获批立项的《“北斗启航”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在学校科学技术处的指导下,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牵头申报,项目以“知识普及+北斗精神”为基石,以“志愿服务+人才培养”为核心,以“1+N”协同育人体系为桥梁,丰富了科技志愿服务新内涵,打造了科技志愿服务新模式,拓宽了科技志愿服务新渠道,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学生担当本领和提升志愿服务成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据悉,该项目后期将通过北斗精神专题党课团课、信仰公开课和北斗科学家人物访谈、北斗人物系列科普舞台剧、北斗科普知识系列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