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至29日,由江苏省工学3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承办的2023年江苏省研究生“大气环境变化与污染防治”学术创新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我校副校长马嫣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胡建林主持。江苏省工学3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刘龙教授,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张光生教授,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胡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格慧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炜罡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史建波教授,浙江大学李卫军教授,以及我校研究生工作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气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等27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计200余人。马嫣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学校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她说,旨在,在“双碳”战略目标下,论坛对促进大气、环境、管理等学科研究生在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等领域的科研交流,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8月20日-8月2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重庆成功举办。我校共有11支队伍(其中研究生队伍1支,本科生队伍10支)通过初赛、华东赛区决赛的层层选拔进入全国赛,经过现场答辩、实操测试、实物展示等环节的激烈角逐,获得一等奖(企业大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八项,获奖队伍数量再创新高,位列全国第十,学校再次荣获“优秀组织奖”。“逐梦芯时代,青春正当燃”,本届竞赛于2023年1月正式启动,21个企业杯赛方向,共分为8大赛道,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共吸引了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在内的385所高校的5000余支队伍、15000多名师生参赛。我校参赛队伍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负责组织工作,在华东分赛区决赛中荣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和三等奖25项,最终11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此次赛事优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工程训练中心、教务处(藕舫学院)、研究生工作
8月28日,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发布《关于确认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模范职工小家的通知》,表彰了一批优秀工会基层先进集体,本次共评选出180个单位为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181个单位为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我校大气科学学院分工会被授予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荣誉称号。近年来,大气科学学院在校工会的指导下,激发基层工会活力,凝聚职工力量,彰显基层工会作为。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大气科学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后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气象教学团队、全国气象教学名师、江苏省教学名师等,为一流学科建设作出贡献。大气科学学院坚持以教职工需求为导向,围绕学校事业发展,凝聚广大教职工思想共识,不断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依托学院一流教师队伍、突出科研成果、民主管理制度、系列特色活动,将学院打造成“育人小家”“科研小家”“民主小家”“温馨小家”,充分发挥了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集体和个人荣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江苏省“三八”红旗集体、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江苏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8月30日,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度“澳门青年学者计划”获选结果,全国共资助30人,我校李婧媛博士成功入选。这是自2019年我国实施“澳门青年学者计划”以来,我校人才第四次获批该计划,也是我校青年人才培育能力不断提升的充分彰显。“澳门青年学者计划”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和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联合实施,每年选派内地博士到澳门指定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在澳门优势专业领域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为期2年。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李婧媛博士简介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李婧媛,女,2019年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高山天文台学习一年。主要从事太阳风-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耦合、空间天气
日前,由教育部高教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共同主办的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山东大学落下帷幕。全国共有1,134所高校、20,939支队伍、62,817名同学参加本次竞赛。我校共组织41支队伍参赛,在四天三夜的时间里围绕各自选题展开系统设计,作品历经省赛测评、综合测评、全国初评和全国复测等环节,最终获全国一等奖1项(获奖率1.72%)、全国二等奖6项(获奖率4.66%)、省级奖21项,这也是我校自2013年首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以来连续第六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学校一贯高度重视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在教务处和藕舫学院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10月即启动组建第11届“长望电子设计竞赛班”,按竞赛任务和目标要求,工程训练中心进行了精心组织,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组建了指导教师团队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了基础培训和专项训练,期间穿插安排了“普源杯”和“利利普杯”校级电子设计竞赛,以检验学生的阶段备赛成果。师生们放弃了课余和暑期的休息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赛过程中来。经系统的培训,同学们在电子系统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创新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
近日,Cell子刊《One Earth》在线发表了题为“A synergistic ozone-climate control to address emerging ozone pollution challenges”的前瞻性文章(Perspective)。针对臭氧污染这一长期环境威胁,通过揭示近十年全球臭氧污染的新挑战、总结不同国家的历史治理经验,提出了气候协同的臭氧污染治理方案。 对流层臭氧影响人体健康和农作物产量,加剧全球变暖,并在大气化学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前期研究表明对流层臭氧在人为污染物排放增长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呈上升趋势,造成全球每年30多万人过早死亡。特别地,近地面臭氧因其化学过程复杂且较难控制而被广泛关注。以全球对流层臭氧评估报告(TOAR)为代表的国际研究计划系统论证了2014年前近地面臭氧的全球分布、趋势和驱动因子。随着许多国家地面观测数据的丰富,对近十年气候变化和人为排放影响下的臭氧污染新挑战及其控制还缺乏系统性认识。 本研究利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4300多个监测站点近十年的近地面臭氧观测数据,描绘了当前全球暖季臭氧污染的空间分布,并识别了2014-
近日,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青年社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开展的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评选结果公布,经学校推荐、省级初评、全国评审等环节,我校2019级本科生李瑷蔚荣获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全国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自2007年开始启动,每年评选一次,已连续举办了16届,自开展以来,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密切关注。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推报工作以“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为主题,从高校中寻访产生一批在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乡村振兴、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弘扬网上文明、助推学术和科技进步等方面事迹突出,在当代大学生中具有榜样作用的自强典型。李瑷蔚是我校地理科学学院2019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曾任第二十三届校学生会执行主席、校团委副书记(兼职)、入选江苏省第四期“先锋骨干”计划,目前已保送至清华大学地学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本科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在科创竞赛中锐意进取,荣获第九届“共享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
8月28日是我校新学期上课的第一天,校党委副书记闵锦忠前往可视化教学服务中心检查指导新学期本科教学工作。在可视化教学服务中心,闵锦忠听取了本科教学安排、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教学录播平台使用等工作汇报,并通过现场随机点播观看课程的上课视频,全面了解教师上课组织、学生听课状态、课堂教学氛围、教学规范执行、整体教学秩序等情况。从检查情况来看,各教学单位高度重视开学前的教学运行工作,教学准备充分,教师提前到达课堂,师生精神风貌良好,教学运行井然有序。闵锦忠对本科教学各项工作组织和运行情况给予了肯定,要求教务处、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和各教学单位要持续抓严抓实本科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督导、督学,强化教学质量监控,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任课教师要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加强学生考勤,注重教学互动和教学反馈,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相关单位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制,全方位、全时域、全过程开展教学秩序和授课质量检查,推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教务处、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学生工作处等部门负责人陪同检查。检查现场
8月24日上午,“救在身边·校园守护”2023年学校军训应急救护培训推动活动在我校启动。活动由江苏省红十字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市红十字会联合主办,旨在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升大学生急救意识与素养,提高校园急救救护能力,全面推动2023年度学生军训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达100%目标实现。江苏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陆红、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二级调研员李海宁、我校副校长韦忠平、南京市红十字会一级调研员胡东红出席活动启动仪式,全省13个地市红十字会分管领导及救护工作负责人以及南京大学等12所高校红十字会负责人参与本次活动。启动仪式前暖场,播放了我校形象宣传片《登封》,大学生艺术团、国旗护卫队学生代表以活力十足的舞蹈形式表演了《白金十分钟》,形象展现了急救理念与操作技能的生动融合。韦忠平在启动仪式上致辞,他说,此前我校与江苏省红十字会签署应急救护合作协议,为进一步推动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奠定了基础。南信大作为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和省级协作组组长单位,持续加
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于8月22日在浙江大学落下帷幕。我校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师范春年代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团队以江苏赛区特等奖的身份晋级国赛,最终荣获新工科副高组二等奖的好成绩。《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案例驱动、智慧教学、科教融汇、产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成效显著。备赛期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从分管校领导到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高教所、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再到学院,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课程团队提供了深入的培训指导和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决赛备赛期间,范春年老师不慎摔倒导致脚踝骨折,一边治疗一边备赛,现场汇报答辩环节只能坐在轮椅上完成。 据悉,本届大赛开赛以来,全国32个赛区1194所高校的83224名教师参加校赛,23088名教师参加省赛。294所高校的465门课程(1701位教师)进入国赛,239门课程的898位教师入围最后的国赛现场评审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