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大气科学学报》第四届编委会2023年工作会议在气象楼召开。胡永云等19位校外编委和22位校内编委汇聚一堂,共商学报发展大计。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副校长陈海山出席会议,期刊中心负责人及学报编辑部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报主编王会军院士主持。主编王会军院士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编委近年来在《大气科学学报》质量建设及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和突出贡献。会上,王会军公布了第四届编委会新增编委名单并为现场与会的新增编委颁发聘书,还为2023年度优秀审稿专家代表以及高影响力论文作者代表颁奖。编辑部主任张福颖代表编辑部向编委会作工作汇报。她汇报了《大气科学学报》近年的工作创新举措、取得重要成绩,并对办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同时介绍了学报未来的工作规划和办刊设想。在交流讨论环节,编委们结合学报现状,就学报的发展建设、选题组稿、宣传推广方式、期刊影响力提升等内容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为学报发展注入新动能。大家纷纷表示,将继续尽好编委职责,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把《大气科学学报》办得更好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王会军总结了本次编委会的研
11月18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处、自动化学院、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举办的2023年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年会在我校图书馆724报告厅会议室成功召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罗智泉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李战怀教授、山西大学梁吉业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刘青山副校长、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陈熙霖所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程学旗等多名业内知名学者参会。 开幕式由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葛泉波教授主持。开幕式上,我校副校长朱大梅代表学校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与会专家、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她介绍了学校近年的快速发展与重大成果,回顾了学校信息工科建设发展的艰辛历程。她说,学校始终坚持国际化道路、开放发展道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加快信息工科建设步伐,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信息工科特区,实现信息工科学科群整体跨越提升。大数据重点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是实现我校信息工科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期望与会专家多提宝贵意见,促进实验室更快更好发展。 随后,会议举手表决产生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名单,罗智泉院士当选为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罗智泉院士指出,江苏
11月24日至26日,“第十届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在京召开,大会吸引了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成员以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领域专家、学者、广大教师、院校和企业代表的广泛参与,来自全国近600所高校、300家企业的千名代表参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副司长高东锋等领导出席会议。 会议基于十年来产学合作育人项目实施成效,举行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组织奖”颁奖仪式,我校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等共10所高校获此殊荣。 本次对接会旨在解读高等教育范式变革、教育数字化战略、产教融合等有关政策,总结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成效,展示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专业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建设成果,分享2023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项目实践经验,探索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交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助力高等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25日下午,会议专设“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座谈会”,由教育部理工处处长侯永锋主持。我校教务处孟克老师参加了“座谈会”并交流了我校十年来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天下英才聚宝山,沪上风云信大跃!11月25日下午,为期两天的2023年中国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在上海大学圆满落下帷幕。本届大赛共吸引来自256所学校的2122支队伍成功报名参赛,经过初赛、复赛的激烈角逐,共有来自120所院校的120支队伍晋级全国决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代表队——“听你俩的”队通过一天的鏖战终于斩获大赛国家一等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代表队是由商学院MBA中心四位优秀学员组成,指导老师:谷媛媛、魏向杰。现场指导老师由中心副主任谢荣见教授担任。我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坚持推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备赛和竞赛期间,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在研究生工作部指导下商学院精心组织竞赛培训、队员选拔和指导等工作,校领导及研究生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多次到竞赛现场看望慰问参赛学生,并勉励大家坚定信心、发挥才智、争创佳绩。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获奖成绩不断取得突破,充分展现了师生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中国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术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
为交流推广近年来高校统战工作的典型经验做法和实践创新成果,促进全省高校统战工作提质增效,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在全省高校组织开展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征集活动,我校报送的《把方向 强能力 努力提升行业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服务发展水平》荣获一等奖。本次征集活动经高校申报、专家初评、省委教育工委审核,最终遴选出60个优秀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其中一等奖10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30个。我校党委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强化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小我融入大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强化能力提升,构建党外知识分子建言资政服务体系,不断引领广大党外知识分子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气候变化、防灾减灾、低碳能源和应急管理等优势特色学科建言资政,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南信大贡献。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围绕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加强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做好“三个强化”:强化机制建设,把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落地落实,增强干事创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强
汇报现场11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研究生》编辑部指导、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2023年中国研究生媒体联席会议”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办。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研究生》杂志执行主编亓彦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袁靖宇出席开幕式。我校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及新媒体指导老师参加本次会议。会议以“研究生媒体建设赋能卓越研究生成长”为主题,集中交流研讨研究生媒体建设赋能卓越研究生成长的经验和成果。我校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袁敏在“新时代研究生媒体与研究生思想引领”分论坛作主题报告,以“融媒体赋能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思考与信大实践”为题,分享了融媒体赋能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思考,以及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态势下我校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做法和育人成效,并荣获“优秀报告人奖”。本次会议上,我校获得“我是中国研究生,科创报国青年说”活动优秀组织奖、“研媒联合共创奖”及“优秀媒体作品奖·优秀平面设计提名奖”。据悉,自2005年首次举办以来,中国研究生媒体联席会议已举办十五届,旨在为全国各高校研究生媒体提供交流机会和展示平台。会议通过经验探讨、成果分享、风采竞展、先进表彰等多元方式,持续促进研
2023年11月22日,《自然》杂志(Nature)发表题为“Are rooftop solar panels the answer to meeting China’s challenging climate targets?”的采访文章。在该文中,《自然》杂志就县域光伏发电项目的脱贫效果及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对我校商学院张慧明教授进行了采访。张慧明认为光伏发电项目为中国的扶贫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截至2020年,光伏扶贫(SEPAP)项目增加约26GW的太阳能发电能力,使4亿多贫困家庭受益,超过了10GW的初始目标”。依据张慧明教授团队对中国211个光伏扶贫示范县域数据的测算结果,2013-2016年期间SEPAP项目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8%,未来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张慧明教授团队的合作者之一,马里兰大学的邱月明教授指出,将来应该减少SEPAP项目对补贴的依赖,与农业及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可行的举措,这样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减少贫困。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2991-x
11月21日下午,华为云计算有限公司2024届校园招聘宣讲会(南信大专场)在我校滨江楼报告厅举行。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金自康,华为云盘古大模型总架构师李寅出席宣讲会,华为云盘古大模型生态、华为云EI服务产品部部门代表,我校科技产业处、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有关负责人及近200名毕业生参加了此次宣讲会。金自康在致辞中首先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多年来给予我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随后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基本情况。他说,华为和南信大的友好合作关系始于在人才培育、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有着相同的家国情怀,南信大“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校风与华为精神的一脉相承、双方在合作需求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同频共振。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招聘,面向行业和市场需求,双方共同推进智慧气象及相关专业“本-硕-博”一体化的联合培养,为我国智慧气象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随后,华为云盘古大模型总架构师李寅做盘古气象大模型及重点研发方向、研发类岗位需求等宣讲。华为云EI服务产品部校招HR王烨菁针对在场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学生们对于岗位需求、简历投递、机考及面试等问
11月18日至19日,由我校主办、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艺术教育理论暨‘双一流’大学艺术学科内涵建设高端论坛”在我校滨江报告厅顺利召开。我校副校长朱大梅出席。艺术学院领导、教师、研究生、本科生350余人参加论坛。 朱大梅在开幕致辞中对参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她首先介绍了我校作为“双一流”高校在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和多学科协同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她表示,未来将继续依托我校在气象、信息等学科的优势,在艺术学科的建设上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走特色化发展路线,在科普可视化、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数字化、人居环境设计以及主题性美术创作领域继续深入开拓,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和艺术创新,为新时代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文化支撑。 会上,南京传媒学院副校长王更新教授、北京印刷学院严晨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李剑平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朱明健教授、西安美术学院黄向东教授、东莞城市学院郭冶教授、同济大学王建民教授、江南大学殷俊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康修机教授等围绕动画的教学方法、学科方向、创新实践等话题作了报告,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本次论坛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深入研讨和交流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11月21日,学校在临江楼A101举行“江苏高校银龄学习中心”揭牌暨开班仪式。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离退休干部党工委书记、离退办主任周斌,离退休教师代表刘亚平,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章胜出席。仪式由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施威主持。胡明保代表学校对首期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近年来学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逐年提升,离不开老领导、老同志的长期贡献和鼎力支持。为履行老龄化时代高校服务社会新使命,学校集聚优势资源,以打造“高质量老年生活的知识集散地”为发展愿景,以“明德修身、健康生活、终身学习、积极作为”为办学宗旨,构建“两面向(终身教育、老龄群体)三结合(社区、产业、信息技术)”的银龄学习中心,为终身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他表示,中心会投入更多资源,持续改善硬软件保障,不断丰富银龄课程体系,为学校离退休同志、周边离退休居民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章胜对银龄学习中心进行了简要介绍。他说,学校积极响应江苏省教育厅启动实施的“江苏高校服务老年教育倍增行动计划”,今年7月份入选“江苏高校银龄学习中心”第二批试点建设单位。未来,学校将构建“全年龄段”教育体系,努力推动老年教育教学、组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