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商务部培训中心雷浩副主任一行来校指导援外培训工作。我校副校长马嫣出席会议,会议由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WMO区域培训中心副主任程方主持。商务部培训中心项目管理二处、中证天通事务所、南京农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教育学院,我校国际教育学院、WMO区域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参会。马嫣对雷浩一行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我校国际化办学的整体情况和我校国际教育培训工作近年来所取得成绩。她表示,南信大始终坚守国际化办学路径,构建了多元国际化体系。学校与商务部培训中心的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2020年以来,开展了23期国家援外培训项目,作为WMO各区域培训中心中规模最大、最为活跃的成员之一,南京区域培训中心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在“气象+”的基础上,拓展了新的培训领域,更好地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在世界气象组织、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中国商务部、中国气象局等领导单位的大力指导与支持之下获得快速发展。依托学校双一流学科优秀师资和高效的组织管理队伍,在援外培训方面获得了上级主管单位的高度认可,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在援外学历生教育方面,通过提高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建设优质教学资
11月24日下午,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2023年首席科学家工作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顺利召开。协同创新中心16支研究团队25位校内外首席科学家参加了本次会议。我校科技处处长章炎麟教授出席会议并主持。中心执行主任周波涛教授在工作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协同创新中心自第三建设期研究团队重组以来,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与贡献等方面取得的建设成效,提出了中心下一阶段工作要点。随后,各团队首席科学家围绕加强团队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创新、项目协同申报、信息资源共享、国际国内交流访问等领域的协同合作分享团队建设成果,并表示将继续带领团队加强学术交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扎实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升中心行业影响力。中心主任王会军院士总结指出,要紧抓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协同创新不动摇,共同推动优势互补、人员流动、资源共享、平台公用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第18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大赛72小时计时赛国赛,11月26日在江西省新余市刚刚降下帷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周越教授,蔡思奇老师率领动画与数媒的8名同学(张子墨、吴承志、张翔顺质、降美婧、方若水、张歆钰、丁嘉锐、温忠铭)代表艺术学院出征。本次大赛吸引了87所高校800多名学生参加,在这场为期72小时的国赛计时赛中,各校同场竞技,各展才华。550件作品,来自参赛学校的87名评委现场共同评出获奖作品。在获奖率只有20%的激烈竞争中。我院团队在不同类别中斩获三项重要奖项。分别是探索类一等奖、二等奖,应用类三等奖。在应用类静态组奖项的角逐中,团队凭借IP作品《仙女湖IP形象设计-司巧儿》勇夺三等奖。在探索类静态组别中,团队设计的衍生品+logo作品《僊》拿下了二等奖。在最引人瞩目的探索类动态组一等奖激烈竞争中,我院师生团队通过AI与动画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创作出了水墨动画《墨语仙湖》,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寓意,展现了传统水墨艺术与现代动画技术的完美结合,在探索类动态组中脱颖而出,以排名第一绝对优势荣获动态探索类国赛一等奖。本次大赛不仅收获了喜人的战果,也很好的历练了团队,老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余振教授团队在Cell旗下的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顶级期刊《One Earth》(IF=16.2)上发表了题为“China’s forestation on marginal land was less efficient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compared to non-marginal land” 的研究论文(https://www.cell.com/one-earth/fulltext/S2590-3322(23)00509-2)。该研究基于全国人工林调查样方数据,探索了1980-2010s期间,我国造林再造林活动的时空分布格局变化。该研究根据造林成本与土地质量等多个因子,将人工林调查样方划分为边缘和非边缘土地造林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从1980年到2010s,在边缘土地上的造林活动越来越频繁。此外,即使是在非边缘土地上造林和再造林,其初始的土壤质量也在下降,表明造林活动越来越往土地质量较差的区域转移。这可能是由于低成本和高质量的大片宜林地逐步减少造成的。由于边缘土地条件较差,其树木生物量碳积累量显著低
会议现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推动我校关工委优质化建设均衡发展。11月28日,关工委优质化建设均衡发展推进会暨关工委骨干培训会在图书馆724报告厅召开。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王煌,南京林业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原副校长赵林出席会议。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联络员、部分委员、各二级学院关工委主任(副主任)和常务副主任、部分支部书记、支委和关工委骨干等70余名关工委工作者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原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主持。胡明保在开班动员讲话中首先代表学校党委向王煌主任和与会同志表示热烈欢迎,向辛勤工作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岗位上的全体同志表示诚挚问候和衷心感谢。在再次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重要指示和党中央最新相关文件精神后,向大家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培训目的,不断增强做好关工委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要把握总体要求,抓实重点工作,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要珍惜培训机会,确保培训实效,推动我校关工委优质化建设均衡
为促进律师行业统战工作理论研究,推动研究基地建设扎实有效开展,11月26日我校举办律师行业统一战线工作理论研究学术论坛。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朱大梅、省委统战部研究室副主任封荣生、省法学会研究处副处长、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沈定成、中国社会科学报江苏记者站站长王广禄、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焦富民、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单锋、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旭巍、河海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李祎恒、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主任徐进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法学院李海峰博士、基地首席专家、执行副主任、法政学院教授李严成出席会议,我校党委统战部、社科处、法政学院负责人及部分研究生参会,会议由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涛主持。朱大梅在致辞中指出,新时代统一战线面临更加多样、复杂的形势,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任务更加繁重,统战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理论支撑。基地自从设立以来,取得三个方面的成果:第一是完善了建设方案,在经费配套、标志性研究成果、团队建设、交流培训等方面均明确具体内容及措施,着力于统战项目培育、多学科融合团队建设及对外交流;第二是强化资源整合,整合校内外资源,对内组织马院、
2023年11月24日下午,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年学术委员会会议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我校王会军院士,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谈哲敏院士,委员南京大学杨修群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日宇研究员、姜大膀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宋连春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任保华教授,我校管兆勇教授、江志红教授、陈海山教授、徐邦琪教授,我校科学技术处处长章炎麟教授出席会议。会议由王会军院士主持。实验室主任陈海山教授从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开放交流等方面详细汇报了实验室近3年的建设成果,与会委员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团队发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成绩,并围绕实验室定位调整、布局优化及国际影响力提升等方面纷纷建言献策,希望实验室锚定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契机,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系统谋划、科学布局,以突破科学认知边界为目标,建立多元化、协同化交叉研究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会场合影
近日,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发布“关于第三批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的公示”,根据《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评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由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基地占地2000多平方。基地建有功能齐备的现代室内环保展厅与构思巧妙的环保科普长廊,同时拥有面向公众开放的“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合作研究中心”等多个的科研平台和实验室,长期从事大气环境方面的研究和科普教育活动,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保科普教育基地”依靠高校环境领域科研教学人才优势,长期致力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基地每年到周边中小学、社区、企业和乡村开展各类主题科普活动, 接待了包括英国雷丁大学、上海电力大学、南师附中、江苏省镇江中学、育英二外等国内外众多师生的来访参观。同时,基地常态化开展“双碳”“减塑”、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题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暑期论坛、环保时装秀、环保进社区、环保科技文化节等特色鲜明的
11月24日上午,《大气科学学报》第四届编委会2023年工作会议在气象楼召开。胡永云等19位校外编委和22位校内编委汇聚一堂,共商学报发展大计。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副校长陈海山出席会议,期刊中心负责人及学报编辑部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报主编王会军院士主持。主编王会军院士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编委近年来在《大气科学学报》质量建设及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和突出贡献。会上,王会军公布了第四届编委会新增编委名单并为现场与会的新增编委颁发聘书,还为2023年度优秀审稿专家代表以及高影响力论文作者代表颁奖。编辑部主任张福颖代表编辑部向编委会作工作汇报。她汇报了《大气科学学报》近年的工作创新举措、取得重要成绩,并对办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同时介绍了学报未来的工作规划和办刊设想。在交流讨论环节,编委们结合学报现状,就学报的发展建设、选题组稿、宣传推广方式、期刊影响力提升等内容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为学报发展注入新动能。大家纷纷表示,将继续尽好编委职责,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把《大气科学学报》办得更好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王会军总结了本次编委会的研
11月18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处、自动化学院、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举办的2023年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年会在我校图书馆724报告厅会议室成功召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罗智泉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李战怀教授、山西大学梁吉业教授、南京邮电大学刘青山副校长、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陈熙霖所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程学旗等多名业内知名学者参会。 开幕式由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葛泉波教授主持。开幕式上,我校副校长朱大梅代表学校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与会专家、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她介绍了学校近年的快速发展与重大成果,回顾了学校信息工科建设发展的艰辛历程。她说,学校始终坚持国际化道路、开放发展道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加快信息工科建设步伐,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信息工科特区,实现信息工科学科群整体跨越提升。大数据重点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是实现我校信息工科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期望与会专家多提宝贵意见,促进实验室更快更好发展。 随后,会议举手表决产生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名单,罗智泉院士当选为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罗智泉院士指出,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