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文件,明确成立全国气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气象教指委”)。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气象专业学位建设,专门成立气象专业学位申报设置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和水利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对气象专业学位设置进行了4次前期论证。经多方持续发力,2022年9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07理学”门类下,新增“0751气象”专业学位,可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据了解,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重点培养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将大幅增加。气象专业学位设立及气象教指委的成立,进一步丰富了大气科学学科体系,开辟了应用型气象高层次人才培养通道,实现了从大气科学单一学术学位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转变,为从源头上提高气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更多平台、抓手。气象教指委作为负责气象专业学位研
在保研季中获得9所大学推免资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梗王”少年、2019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的卢缘钦为他的大学生活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再过一个月,他将正式进入东南大学,开始研究生生活。虽然自称有些“社恐”,但日常生活中的卢缘钦却金句频出,直言成绩是用失败“堆”出来的,“多失败几次,成功也离你不远了”。如何学好微电子专业?卢缘钦“幽默”了一把:“别说了,直到大四我还没‘学明白’呢!”事实上,无论课程考验动手、动脑还是搜集资料的能力,无论考核方式是论文、书面考试还是大作业,卢缘钦都能完美消化、妥善应对。24门必修课成绩在95分以上,74%的课程分数在90分以上。“保持成绩确实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上课也是主打一个陪伴。”卢缘钦否认自己是天赋型选手,能够取得好成绩,主要是因为他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被舍友评价“有点小幽默在身上”的卢缘钦,善于将学习转化为乐趣。微电子设计的专业课“模拟电路设计”难度系数大,他有时觉得原理比较难理解,会主动看拓展的网课资料,最后还把习题做了几遍,最终修炼成为掌握“魔法电路”的“魔法师”。大学四年,卢缘钦拿到了许多竞赛奖项,但他参加竞赛次数远比获奖要多得多。“失
本报讯 (记者 杨频萍)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组织高水平高校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人才。江苏有4所高校入选,分别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优计划”首批试点支持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任务,从2023年起,每年每校通过推免遴选不少于30名优秀理工科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理学、工学门类有关学科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或教育硕士,同时面向在读理学、工学门类的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重点为中小学培养一批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学生培养。意见明确,鼓励高水平高校面向全体在读学生普遍开设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国优计划”研究生在本科阶段选修教师教育课程所获的学分可计入“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相关模块课程学分。攻读非教育类研究生学位且修完教育模块课程的“国优计划”研究生,通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毕业时同时获得教育硕士学位证书。http://xh.xhby.net/pc/con/202307/30/content_1223618.html20230730 2版
扬子晚报讯(记者 杨甜子)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国优计划”《意见》),组织高水平高校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人才。江苏有四所高校入选,分别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国优计划”首批试点支持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任务,从2023年起,每年每校通过推免遴选不少于30名优秀理工科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理学、工学门类有关学科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或教育硕士,同时面向在读理学、工学门类的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重点为中小学培养一批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加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学生培养。http://epaper.yzwb.net/pc/con/202307/28/content_1223301.html20230728 A06吧
http://v.jstv.com/a/20230803/1691063739493.shtml20230803 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6月30日,“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巡展北京站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正式开幕。诸多珍贵展品中,一份73年前的《光明日报》原件格外引人注目。在这份1950年4月3日报纸的头版,刊登了一则重要新闻——《死难烈士在宁安葬》,详细记载了雨花英烈成贻宾、程履绎等安葬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的过程。报纸原件 供图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雨花英烈研究会理事胡卓然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成贻宾和程履绎当时都是在南京参加革命事业的大学生。1949年4月1日,南京“四一”惨案之中,他们二人被敌人殴打而身负重伤。程履绎次日牺牲,年仅28岁;成贻宾4月19日牺牲,年仅22岁。巡展北京站现场 摄影 胡卓然 成贻宾牺牲4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他也被称为“雨花台最后一位烈士”。 胡卓然说:“这份73年前的报纸,将安葬烈士的细节完整记录下来,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报纸的捐赠人,竟是一位22岁的年轻人,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下简称“南信大”)的董子鲲同学。2023年2月,他在一家旧书店查找资料时,发现了这份报纸。革命烈士“寻访”小分队整理资料供图南京信息工
交汇点讯 历时1年半,20余次文献整理活动,翻译和整理红色文献史料40余篇,共计10万余字。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公布革命烈士红色文献整理调研成果。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注意到,该成果以雨花英烈为中心,内容涵盖一手和原创性的回忆录、档案、通讯、曲谱等,极大丰富了雨花英烈的红色故事与精神内涵。队员集中开展文献数字化转换工作据了解,2021年年底,为了此次调研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组建了革命烈士红色文献整理调查研究小分队。这些文献涉及烈士的革命斗争、日常生活、思想精神等方面。在具体工作中,小分队中文系同学完成了大量繁体文献的简化归档,并借用智能软件辅助辨认,对烈士手稿中各种字体进行识别。日语系和俄语系的同学分别负责翻译了日语和俄语文献,尽力使翻译成果信、达、雅。小分队成员所搜集到的部分文献资料在调研中,队员发现了一名普通日本士兵的日记,日语组的队员将其中内容进行了翻译。日记显示,这名日军随部队到南京驻扎,在1937年12月15日至22日的日记中记述了南京保卫战过后,南京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可怕场景,并集中讲述了日军军马救护队的编制与工作情况,这一日记内容也为日军侵华提供了如铁的罪
http://v.jstv.com/a/20230717/1689595890940.shtml
http://v.jstv.com/wap/a/20230717/1689595890940.shtml?jsbcApp=1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为推动技术史与技术遗产研究,开辟新的学术交流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等15家学术团体,于2023年7月21日—22日在北京举行“第十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办。 本论坛发端于2008年,最初以“中国技术史论坛”为名,2018年更名为“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每1~2年举办一次。论坛旨在突破学科壁垒、增进交流,推动中国技术史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现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论坛”兼顾提高与普及,重视青年学者的成长,鼓励与国际学术单位或社团合作组织学术活动,邀请国外学者参与工作。 本届论坛有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近40家机构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会议。 在7月21日上午开幕式上,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冯立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关晓武分别进行了致辞。开幕式由技术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孙烈主持。 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