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至13日,“2023全国数字文化遗产大会暨第十六届CSIG全国数字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数字化及保护研讨会”在湖北省恩施市召开。大会形成了关于“大力推动数字文化遗产研究与应用的倡议”(简称“恩施宣言”)。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数字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潘志庚表示,“恩施宣言”积极支持国际著名遥感专家李德仁院士的提议,建议设立“一带一路”国家数字文化工程,提升国际影响实力;为推动中华优秀文化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全面振兴优秀中华文化,呼吁筹建数字文化科技方面的全国一级学会,以利于整合文化领域和数字化科技领域的研究力量,促进产学研合作;广泛联合文博旅游数字化方面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推动数字文化领域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联合发展;在学会领导下,举办更多的学术论坛,组织讨论交流,传播数字保护理念,为加强文化自信做出贡献。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以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等数字化成档、修复与保护为例,生动地叙述了武汉大学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方法及应用,并指出我国应抓紧建立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紧密交叉融合的数字文化遗产重大科学工程。据悉,大会由中国图象图形学
当前,全球气候危机日趋严峻紧迫,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需要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解决。气候变化引起的防灾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1901845fd51415ff74b68cce17fa651ftimestamp=54274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的爆发速度显著增加,缓旱向骤旱逐渐转变,全球各国从工业技术、地球工程等多方面进行努力,共同应对全球变暖。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0e5016bc0bfbc9c3103759424f14c58ctimestamp=36443
暑期以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组织师生到南京市江北新区沿江街道路西社区,与社区团总支联合开展爱心暑托班实践活动,8名社区工作人员和12名大学生志愿者为30名年龄在6岁至14岁少年儿童提供为期4周的照护服务。据了解,路西社区自2021年起每年都会开展暑托班活动。该班的招生对象面向社区常住居民,重点关注困难家庭的需求,还专门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拿出5个名额。在路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暑托班的课程安排丰富多彩,50余场活动涵盖“德智体美劳”五大类别,包括声乐课堂、创意绘画、科技科普、传统文化、外出研学、非遗手工、戏剧课堂等。8月2日上午9点,在古典音乐课堂上,孩子们聆听着《命运交响曲》和《蝙蝠序曲》的悠扬旋律。本科生王若水是这节课的老师,她自小学习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如今,她希望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传递给孩子们,用音符为他们敲开艺术世界的大门。“暑托班每天提供的午餐荤素搭配合理,还有水果酸奶,保证孩子们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社区工作人员胡文静介绍,“通过与社区餐厅运营商合作,我们的餐标收费20元/天,当然也可以选择回家吃饭,有的家庭条件相对拮据,我们实践站也会帮助分担。”午后,在一墙
每年雨季一到,便是全网围观云南人吃菌子的焦点时刻。因为误食了没有做熟的菌子而屡屡“见小人”的段子层出不穷。巧了,记者今年暑假带的实习生正好是云南人。吃菌子到底有多“玄乎”?让地道云南人讲给你听—— 实习生 周宏怡网友写段子交流,吃菌子可不能娱乐化“尝过了野生菌的美味,其他菜都成了将就。”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就是最适合菌子生长的“真菌王国”。这些天,云南菌子是各大社交平台的“美食顶流”,有人甚至给这些段子总结出了规律,“先菌子,后‘小人’”。说的是云南人吃菌中毒后五花八门的表现,基本都能见到形形色色的“奇怪小人”,包括但不限于下面这些:一个云南的朋友说自己吃了新下来的菌子,没有看到小人,就以为自己没中毒。直到他家的狗过来问他“菌子好吃不?”他才惊醒自己中毒了。“我中毒的当天晚上,指着刚回家的爹说,爸你头上怎么有条狗?当时我爸就吓蒙了……”“我奶奶吃菌子中毒了,说厨房有条龙,叫我爷爷去抓龙。”“我堂堂七尺热血男儿,中毒时哭嚎‘救命啊,地震了,地板软了。’”如果你觉得各路神帖太神乎其神,翻开云南的社会新闻,会发现每年6-9月,云南“吃野生菌中毒甚至死亡”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网友表
邀请你加入本科生星球,发放情牵西部的手工彝绣,还有浪漫的四季折腰封,附赠“招才猫”盲盒……近日,江苏各大高校录取通知书陆续发出,一封封“上新”的录取通知书颜值在线、别具匠心,蕴藏着学校的治学特色和育人理念,将大学精神贯穿其中,成了“上心”的大学第一课。内有乾坤 科技与美相融录取通知书是高校给大一新生的“见面礼”,也是高校给新生们写下的第一封“书信”。6月27日,南京大学发布2023年本科录取通知书。在熟悉的“南大紫”外页上,一道道光芒由内向外延伸,让人想迫不及待地打开。在这个小小的紫色盒子上,蕴藏着数学之美——从等边三角形,到六芒星、科赫雪花……打开通知书内盒,一枚“科赫雪花”徽章展现在眼前。“1904年,瑞典数学家海里格·冯·科赫在论文中提出科赫曲线的构造方法。有限面积无限边界的‘科赫曲线’绘成一片紫金雪花,象征探索未知、开拓新知的精神。”南京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助理王来兵介绍。在通知书里,还暗藏着“南大星系”。新生只需要扫描雪花右下方的二维码,便可加入由13934颗本科生星球组成的“NJU Galaxy”。深邃的蓝色,仿佛广阔的天空,又如同无边的宇宙,象征着新生们即将开启一段蕴含
2时30分,暑气消散后的江西赣州黄金机场一片寂静,湿热的空气中伴着缕缕微风,忙碌了一天的机场气象观测员此时正睡得香甜。随着清脆的闹铃声响起,陈华揉揉眼睛驱赶睡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借着灯光小心地走过几级楼梯,登上高处的观测平台,借着点点星光仰观天空,观察云量和云高,判断天气走向。观测结束后,陈华快步回到观测室,编报将向航空用户发布的赣州机场当日第一份气象观测报文。气象观测发报要求很严格,必须在4分钟内完成。仔细核对报文后,陈华点击了发送键,看到系统显示报文已送达转报中心,他长舒了一口气。坚守35年的“耕云者” 2时30分上岗,随时监测机场范围天气是否“变脸”,每小时发送一次观测报文,遇到天气状况复杂还需要发送气象警报、特殊天气预警……这是赣州黄金机场风云气象班组气象观测员陈华一天的工作。今年53岁的他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气象事业,不仅是一名资深气象观测员,也是民航局聘任的民航气象检查员。 “以前赣州机场气象台只有3名气象观测员,每次都需要到距离观测楼100多米的观测场进行人工气象观测”。当时气象观测全靠人工,打开百叶箱,读取干湿球、最高和最低温度计数据,目测能见度、云量和云高……
“仰望天空观察风云变幻,俯视大地记录雨雪风霜。我要做风雨里的守望人。”获得2023年海北藏族自治州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王晓雍近日告诉记者。从海拔3367米的祁连县托勒气象站到海北州气象局,从基础地面气象观测到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王晓雍在气象综合观测和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的岗位上精耕细作、刻苦钻研,以一颗匠心不断提升预报业务技能,勇做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的排头兵。2015年,王晓雍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北州祁连县托勒气象站从事基础地面气象综合观测工作。托勒气象站海拔3367米,高寒、缺氧,条件极其艰苦,生活上也非常不方便。当时,22岁的王晓雍也曾因想家偷偷地掉过眼泪,但她凭借对这份工作的热爱硬是坚持下来,并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一年后,由于工作出色,王晓雍被调到了海北州气象局从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为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她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和技能,并于2018年到成都大学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攻读研究生。毕业回到原岗位继续从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2021年7月22日,祁连县突降暴雨。王晓雍恰好在西宁休假,得知消息后她火速赶到单位,坚守在一线。她运用多年的预报总结和科研成果,准确及时
大学生活即将开启,你准备如何度过这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日前,2023年高考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记者采访了南京一批励志的“学长学姐”,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学新生,青春莫辜负,奔跑正当时。带着梦想起航,发明专利还“打比赛”“这个喷药机器人本领大,能喷到40多米高,还会智能感应,根据树木冠层浓密实时改变‘给药量’”。7月19日上午,在第十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现场,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刘贝贝落落大方、自信满满地介绍着他们的项目。最终,他们的项目获得了亚军。项目负责人刘贝贝是一名00后,她纤瘦的身体是如何迸发创新的力量?她告诉记者,实际上,她是带着梦想来到南京林业大学的。她来自宿迁,在她的老家,杨树比较多,有着病虫害防治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在她脑海盘旋,进入大学后,她就直奔主题进行了探索。“喷药机器人,不需要人去操作,只需要一个司机载着,它很聪明地智慧给药……”刘贝贝一脸兴奋,她和小伙伴发明各种专利还“打比赛”,就是希望他们的发明创造可以让更多人知道、用于更多的树木。她告诉记者,他们团队历时三年,12项专利、2项软著构筑技术坚实壁垒。目前,项目签订了
从全球最热一天,到最热一周,北半球盛夏还未过半,“最热”一词就不断刷屏,5年内全球最高气温或许被打破。不仅是高温,在全球变暖背景下,7年后“卷土重来”的厄尔尼诺是在“火上浇油”。多位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的气象气候专家表示,如强度持续发展,它可能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极端天气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高温、洪水、干旱、野火等,进而影响生产生活。厄尔尼诺形成“史上最热一年”要来了?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发布报告确认,热带太平洋地区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在2023至2027年这5年内,至少有一年会打破2016年创下的高温纪录,概率达到98%。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模式,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洋表面温度变暖有关,平均每2至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三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将维持厄尔尼诺状态,海温指数持续上升,并在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虽然厄尔尼诺是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区域现象,但通过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其威力波及全球。厄尔尼诺叠加全球变暖,使得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趋于极端化。近期,我国北方多地气温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