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近年来,大冈镇佳富村以“水润红村·桃香佳富”为定位,大力发展桃果经济,做好产业富民文章,扎实推进农房改善工作,走出了一条“风景佳、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全村实现了“产业强、环境优、家园美、群众富”的总目标。主持人 朱昕涛:“我现在是在大冈镇佳富村,在我身后的就是佳富红色纪念馆,丁佳富的烈士精神世世代代鼓舞着佳富人前进。近年来,佳富村积极打造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发展特色桃果产业,绘就一幅‘田园风景佳、一方百姓富’的新时代画卷。”走进大冈镇佳富村,映入眼帘的便是“白墙黛瓦、小飞檐、小套窗、红宅门”的传统建筑风格,村民们告别了过去的老屋,住进了舒适的新房子,生活有了新盼头。近年来,佳富村顺应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高标准配建绿化亮化、公共厕所、污水处理等生活配套设施,在最近刚投入使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前,佳富村村民刘成群正在按照操作手册,实现家门口的充电自由。大冈镇佳富村村民 刘成群:“以前我们充电都要跑到街上,现在充电桩安到家门口了,现在充电都比较方便比较自由了,而且价格比较实惠。”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强村富民“聚宝盆”。佳富村充分利用黄沙港沙土的特点,鼓励能人发
从钻研公式到育种助农,从实地考古到学习家政……专业各有精彩,奋斗成就未来。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深化,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生急需等方面,一批学科专业建设脚步加快,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前不久,教育部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截至目前,我国本科专业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792种专业。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提出,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相关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建设有哪些特点?学生们又有何学习感受?记者采访了部分高校师生。支持增设国家战略所需专业“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其中,为推动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支持有关高校增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密码科学与技术、生物育种科学等新专业。“未来,我想成为新能源储能电气总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首届学生刘羽霄说。2020年,西安交大设立国内首
6月23日至25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主办的气候环境与人类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苏丹、肯尼亚、叙利亚等8个国家40多家科研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气候环境与文明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无论是气候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都是全球性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会专家聚焦区域气候环境与各民族文明发展、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气象科技史与环境考古,以及气候、环境与全球地缘政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在当前气候变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这些内容可为未来人类社会应对快速气候环境变化提供重要借鉴,对于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的防灾减灾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会议还进行了青年优秀学术论文评选,5篇论文获“北斗星”论文奖,6篇获优秀论文奖。这对推动青年学者从事该领域的研究是一次有益尝试。http://epaper.zgqxb.com.cn/epaper/index/item_read?id=23420420230704 3版
近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研究基地主办,科技史与气象文明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等协办的“气候环境与人类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苏丹、肯尼亚、叙利亚等8个国家、40多家科研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本次研讨会旨在从不同的视角探讨“气候环境与人类文明”这一主题,对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提供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会议现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供图)气候环境与文明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无论是气候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都是全球性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会专家对区域气候环境与各民族文明发展、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气象科技史与环境考古,以及气候、环境与全球地缘政治等主题进行深度交流和研讨,研究报告包括有《北极气候变化与国际海洋法》《气候塑造文化:西南民族灾害叙事的生成动因研究》《非洲东北部苏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干旱特征》《气候变化跨国科学交流的历史研究》《气候与“心脏地带”》等,这些报告深化了气候环境与人类文明领域的研究。此次会议还进行了青年优秀学术论文评选,5篇论
历时1年半,20余次文献整理活动,翻译和整理红色文献史料40余篇,共计10万余字。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公布革命烈士红色文献整理调研成果。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注意到,该成果以雨花英烈为中心,内容涵盖一手和原创性的回忆录、档案、通讯、曲谱等,极大丰富了雨花英烈的红色故事与精神内涵。队员集中开展文献数字化转换工作据了解,2021年年底,为了此次调研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组建了革命烈士红色文献整理调查研究小分队。这些文献涉及烈士的革命斗争、日常生活、思想精神等方面。在具体工作中,小分队中文系同学完成了大量繁体文献的简化归档,并借用智能软件辅助辨认,对烈士手稿中各种字体进行识别。日语系和俄语系的同学分别负责翻译了日语和俄语文献,尽力使翻译成果信、达、雅。小分队成员所搜集到的部分文献资料在调研中,队员发现了一名普通日本士兵的日记,日语组的队员将其中内容进行了翻译。日记显示,这名日军随部队到南京驻扎,在1937年12月15日至22日的日记中记述了南京保卫战过后,南京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可怕场景,并集中讲述了日军军马救护队的编制与工作情况,这一日记内容也为日军侵华提供了如铁的罪证。而在调
“我的分数能上南信大吗”“可以填报哪些专业?”……眼下高考分数刚刚出炉,如何填报志愿是许多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今年学校招生亮点有啥?又有哪些特色?一起来看……南信大2023年江苏高考预估录取分数线如下:物理普通类110610组(气象拔尖组,70%本硕博)、110611组(信息工科拔尖组,20%保研):625分及以上希望比较大; 110612组(信息工科组):600分及以上希望比较大; 110613组(优势学科组)、110618组(地理组):595分及以上希望比较大;历史普通类110602组、110604组:570分及以上希望比较大。全国扩招广揽人才,专业组合全面覆盖2023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面向全国31个省和港澳台地区招生7200人。其中,面向江苏招生4154人,计划总量多,省内占比高。该校在江苏招生计划连续七年持续增加,今年增加约100个计划,优秀考生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显著增多。学校出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创新创业奖”支持计划》,根据类别分别享受直接进入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班)、腾
“目前强降水回波正在东洲上空,预计8点前移出富阳境内,不会对9点开始的赛艇比赛造成影响。”这是今年4月14日早晨发生在富阳水上运动中心的一幕。当天6点左右,雷雨大风突现,负责驻守亚运场馆的气象预报员张霏燕立即与区气象台值班人员会商,分析强对流天气发展趋势,并向场馆相关负责人汇报最新情况。事实证明,此次气象预测准确,风雨很快停止,当天比赛正常进行。今年3月28日,富阳水上运动中心进入“春冠赛”时间。开赛前,区气象局专门组建亚运气象服务小组,张霏燕作为服务专员,入驻赛场终点塔台,根据现场天气情况提供递进式滚动服务。同时,作为杭州亚运气象台的一员,她提供的准确、精细预报,为科学调整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气象兵”研究富阳气候特征张霏燕的老家在浙江金华,研究生就读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学专业,该校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毕业后,她就职于杭州市临安区气象局,多次在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她来到丈夫的老家富阳,加入区气象台预报团队,先后获评“浙江省气象业务服务工作先进个人”“富阳区新时代好党员”。“与杭州亚运会的‘缘分’,从三年前刚到富阳时就开始了。”张霏燕说
“最高15级大风,最低零下45.7摄氏度的气温;雪天多,每年吹雪60多天、雪暴20多天。在南极考察历史上,外国的科考队有人因极端天气失去了生命。虽然条件艰苦,但在大家的支持下,我梦想成真,为祖国极地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了绵薄之力。南极科考的458天,是让我感到无比自豪的美好时光。”6月21日,腾冲市气象台二楼的文明讲堂上,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云南省气象部门走向南极的第一人刘维鑫正讲述他的南极科考故事。层层考核入选南极科考队刘维鑫1987年出生于楚雄州永仁县,2011年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毕业,同年进入腾冲气象局工作。一个基层气象局的业务骨干,能入选“国家队”,离不开他平时积累下的业务基础。担任腾冲市气象台台长期间,他坚持管理和气象服务两手抓。在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的同时,刘维鑫牵头以重大灾害性天气服务为抓手,做好面向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他还独立承担了多个大型活动和重大转折性天气、灾害性天气的服务保障工作。2021年9月,刚从腾冲市气象局调任昌宁县气象局副局长的刘维鑫,通过中国气象科学院的层层选拔,从全国气象系统的技术骨干中脱颖而出,加入中国第38
台风是影响我国最重要的极端灾害性天气之一,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峻挑战,理解台风活动变化规律,提高台风活动预报水平,是台风业务和科研的迫切需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赵海坤团队研发的融合多尺度环流信息的台风生成延伸期预报模型,瞄准业务需求,实现提前1周至4周更精确的预报技巧。延伸期预报作为衔接中短期与季节预报的桥梁,是实现无缝隙预报的核心和关键。该模型的提前预报技巧与欧洲中心动力模式的预报技巧相当,甚至更优,可为台风灾害防御提供科学参考,也为其他天气气候事件的延伸期预报提供了方法与思路。该模型的构建,为研发台风活动预测系统提供了重要一环。除了台风生成延伸期预报模型的研发,研究团队考虑到直接利用全球或区域数值模式预报台风活动的内在缺陷,基于理论研究成果,研发了一套计算量小、物理意义明确、预报产品直接适用于业务预报的台风季节活动动力—统计模式预测系统,包括台风生成、路径和强度等三个模块。赵海坤介绍,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预测系统已实现产品化,由最初的台风生成频数和盛行路径变化两类预报产品,增至台风生成频数、盛行路径变化、登陆概率和不同等级强度台风频数、城市影响概率等多类预报产品。
建立全球首个湖泊中尺度通量观测网地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楼5月3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楼219办公室内,大气环境中心执行主任肖薇教授正紧盯着电脑屏幕,进行教材《边界层气象学基本原理》的最后修订工作。219办公室对面,肖薇的同事胡凝和几位研究生也在忙着温室气体分析仪器的调试工作,不久后,他们将带着这套设备前往杭州监测点,开展为期3至5天的对比监测工作。作为大气环境中心的成员,肖薇和团队主要以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人为活动影响下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物理气候的相互作用研究。简单来说,他们关注的是地面跟大气交换的过程。湖泊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污染物扩散、局地天气气候和温室气体循环。“我们组最具有标志性的研究工作就是建立了‘太湖中尺度涡度通量网’,这是全球首个湖泊温室气体中尺度通量观测网。”肖薇介绍,为实现湖泊物质和能量通量的长期连续、无干扰的监测,准确评估湖泊对气候系统的影响,量化其对大气温室气体的贡献,团队自2010年起在太湖这一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依据不同的神态功能区,建立了包括6个观测站点在内的中尺度涡度通量网,实现了多方法、多气体的高频连续观测,至今已经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