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气温骤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园里仿佛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落叶地毯”!学校对部分路段和区域暂缓落叶清扫,邀请师生们一起欣赏落叶美景!https://weibo.com/1807431510/5111463101072320?sourceType=weixinfrom=10EC095010wm=2468_1001featurecode=newtitles_channel=4s_trans=1807431510_511146310107232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主题。 高校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学科专业教育教学中,持续增强青年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认识、自主思考、自愿接受、自我提升。数智化时代教育手段更加灵活多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运用5G、VR/AR、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展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教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内容讲生动、讲形象、讲精彩,切实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于无声处润心启智,从感性共鸣走向理性认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紧密依托一流学科“大气科学”以及优势学科“动画”等专业,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创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系列视觉作品,有感有型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深刻理解把握教育目标和内涵要求学校党委统战部牵头在全校遴选出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学院、龙山书院、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学院,通过组织理论学习和专题培训,帮助专任教师和一线学生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做好新形势下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踔厉奋发、守正创新,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和业务能力提升,引导党外知识分子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气候变化、防灾减灾、低碳能源和应急管理等优势特色学科建言资政,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南信大贡献,取得显著成效,一批提案、专报、要报获国务院、江苏省主要领导批示,被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民盟中央、九三中央、中国气象局、省应急管理厅等部门采纳。加强理论学习,形成思想共识。南信大党委高度重视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引领,将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教育列入全面党建重点工作。学校党委以理论平台建设为抓手,常态化系统性开展理论学习和培训。以“社会主义学院”“大气同心基地”理论平台建设为抓手,打造思想引领品牌载体,及时整理发放学习资料,鼓励各民主党派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踔厉奋发、守正创新,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和业务能力提升,引导党外知识分子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气候变化、防灾减灾、低碳能源和应急管理等优势特色学科建言资政,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南信大贡献,取得显著成效,一批提案、专报、要报获国务院、江苏省主要领导批示,被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民盟中央、九三中央、中国气象局、省应急管理厅等部门采纳。加强理论学习,形成思想共识。南信大党委高度重视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引领,将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教育列入全面党建重点工作。学校党委以理论平台建设为抓手,常态化系统性开展理论学习和培训。以“社会主义学院”“大气同心基地”理论平台建设为抓手,打造思想引领品牌载体,及时整理发放学习资料,鼓励各民主党派和政治团体集体学习和开展个人自学;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做客社会主义学院,定期为全校党外知识分子作专题报告,全面提升专业综合素养;组织赴西柏坡、常州、镇江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和交流,探索生动互动学习模式,将理论教学转为
12月7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江苏省社科界第十八届学术大会交叉学科建设专场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会议现场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在讲话中提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已成为全球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主导趋势和创新源泉,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共同发展趋势与重要发展策略。步入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科学”时代,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发生了巨变,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难以实现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复杂问题的解决,学科交叉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要以建强基础学科为支撑,强化学科交叉融合;聚焦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引进和培育一批前沿交叉领域的引领者、新领域新赛道的拓荒者,加快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交叉为特色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创新体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尚洪波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展历史和主要成就
近日,2024江苏高校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周大气科学专场暨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IAMES)年会开幕式在中国气象谷举行。来自18个国家(地区)的30余名海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5所国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中欧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在致辞中表示,希望此次大会能够为气象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一个交流思想、激发灵感、增添创新动力的平台。南信大将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大气科学领域的研发与创新,共同构建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产学研用新格局。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Francis Zwiers表示,与南信大的长期合作促进了气候科学知识的交流,同时增强了学生和年轻科学家的能力。他呼吁国家和国际层面加强跨学科合作,并期待在会议期间探索新的合作途径,以促进技术与数据科学的进步,提高预测能力和备灾工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罗马尼亚蒂米索瓦拉理工大学校长Florin Dragan表示,期待与南信大在气象学、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江苏省气象局局长张晶表示,本次大会对推动国际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有重要意义,各方当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践行合作共
为加快高校体育事业发展,增进高校体育交流,2024年江苏省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高水平组、体育院系组、高职高专组)于11月22日至11月24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比赛现场本次赛事由江苏省学生体育协会主办,江苏省学生体育协会高校工作委员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赛事为期3天,进行了男、女团体,男、女单打,男、女双打,混合双打7个项目的角逐,来自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大学、扬州大学、江苏金贸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40余所院校300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比赛现场比赛现场 赛场上运动员们沉着冷静,充分展现自己的技术水平,现场加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比赛氛围火热。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东南大学、扬州大学获得高水平组男子团体前三名;河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获得高水平组女子团体前三名;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获得体育院系组男子、女子团体前两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获得高职高专组混合团体前三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扬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
11月2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南京市雨花台区教育局在雨花台中学国际交流中心举办合作办学签约与启动仪式。校区合作办学旨在搭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高水平教育平台,以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在教育管理、课程教学、教育研究、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教育优势。据悉,合作办学自2024年11月至2030年8月,以“新质学校建设”为主题,以学年和学期为单位分段组织实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新质学校建设理念为指导,对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南京市软件谷中学、南京市小行小学3所附属实验学校在文化培育、课程开发、教研科研、队伍建设等4项工作上协助推进。雨花台区教育局和附属实验学校在高校研究基地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基础教育研究、工作条件保障等4项工作上提供支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总校校长张相学介绍,校区合作办学是通过以中小学校为基地、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展教育实践及实验研究,在共教共研中消解教育间隙乃至沟壑,以共同成长和发展的成效创生校区合作的成功经验和铸造互动发展的教育典范。南京市雨花台区副区长郜叶红充分肯定校区合作将助推雨花台区实现“打造有未来发展力的智慧教育名区”的发展愿景,期盼通过校区
11月13日至15日,由科技部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决赛举行,来自南京科技馆的王瑞清、南京海关的刘慧均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市科技局获优秀组织奖。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自2014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11届,是国内范围最大、代表性最强、最具权威性的科普讲解比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记者采访多位科普从业者发现,南京科普工作呈现出科普声音更入心、科普基地更有为、科普效果更高质的发展趋势。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也随之增长,从2015年的11.8%,到2020年的17.6%、2023年的21.5%,画出了一条优美的“上扬曲线”,现居全省首位。活动多、形式新,科普声音更入心约3600、775万,这是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的两个数据,它们分别代表近年来南京每年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场次、参与群众人次。也就是说,在南京街闾巷陌,每天都有10场科普活动在举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域科普工作开展,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起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形成全域科普组织网络。比如,市科技局与市科协专门建立“两科联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