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1月15日,由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的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王会军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院士,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陈海山,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副主席廖宏出席发布会。据悉,此次发布会聚焦2024年我国科学家在气候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旨在集中展示我国在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前沿进展,进一步推动我国气候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此次共发布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包括“梅雨不霉,烟雨不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深时大洋环流和ENSO研究(北京大学完成),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气候预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国家气候中心、雄安气象人
https://epaper.yzwb.net/pad/con/202501/11/content_1411374.html
近日,江苏多所高校发布了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对于本科生教学做出了全方位评析。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本科生毕业后的去向,记者从各高校官方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摘出了毕业生的去向落实大数据,江苏高校毕业生毕业后都去哪儿了?大数据告诉你——南京大学截至2024年8月31日,南京大学2024届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继续保持高位稳健,其中,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率为70.64%。从境内升学院校流向层次来看,96.42%的境内升学本科生流向“双一流”建设高校继续深造;从境外留学高校层次来看,62.89%的境外深造本科生被QS排名前50的高校录取,75.67%的境外深造本科生被QS排名前100的高校录取。毕业生中在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和浙江省就业的最多,分别达到40.13%、10.28%、9.95%、6.04%和5.38%。毕业生在江浙沪、广东、北京五地就业的学生人数占就业总数的71.78%。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2024届本科毕业生分布较多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为17.82%、17.62
如何分析犯罪心理?如何进行人群画像?在南信大,有一门人类学课程,由从警25年的宋立军教授主讲,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图形与田野调查相交,探秘、解谜独属于每个人心中独属于人类学的画卷。以绘画零帧起手,初览“人”海超有趣《人类学》第一堂课上,学生们“蒙圈”过后,执起画笔在纸上速写出各色人物,有的还会附上人物介绍。这勾起了学生们对《人类学》这一陌生学科的兴趣。2020年秋来到南信大工作之前,宋立军是一位有着25年工作经验的老警察。如今,他担任南信大法管学院教授、监狱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他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辅以大量亲身经历的案例,生动有趣。“开课之前,大家会以为这门课比较枯燥。结果第一节课之后,前排的位置就好难抢,好位置更是不提前就坐不到!”选修这门课的学生、23级法管学院丁屾淼说,课堂上还有许多“编外”学生,实际上课的人数比选修的人还要多不少。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人类的起源、进化、历史、文化、语言、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看起来相对繁杂的一门课程,宋立军讲起来却通俗易懂、信手拈来,这与他此前从事警察职业时曾在监狱工作过九年的一线工作经历不无关系。在讲
http://m2.nbs.cn/video/894075.html?id=894075mid=4
2024年12月28日,江苏省法学会气候法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发展气候法学新兴学科,助力‘双碳’法治体系建设”开展主题交流,邀请了国内气候法学、环境资源法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气候法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法律问题研究、涉碳立法相关问题、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涉气候立法问题研究等主要议题开展深入研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尚洪波表示,在优势学科引领和学科交叉互融背景下,学校气候法学研究在大气污染防治、国际气候谈判、“双碳”治理等关键领域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未来,学校将给予气候法学研究中心全方位支持,明确发展特色,突出学术引领,创新合作机制,努力在理论研究、创新政策、实践基地方面出高质量成果,着力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特色与影响的专业化高水平战略智库。江苏省法学会会长周继业表示,希望该中心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经验”;要坚持知行并举,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好“江苏示范”;要坚持兼收并蓄,为发展气候法学贡献“专业力量”。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news/136516/149495/166811-1.
12月28-30日,“智荟江北”人才工程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十届龙山论坛——国际青年学者专场在气象谷报告厅召开。活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及江苏教育大会精神,通过学科推介、专题报告、现场交流、实地调研等方式,为优秀人才搭建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和产学研用对接平台,让更多优秀人才了解南信大、感受新区发展,扎根南信大。江苏省委组织部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怡萱,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南京市委人才办副主任殷洁,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伟,牛津大学学联、江苏省人才集团、南信大战略合作企业等社团和企业代表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南信大副校长金自康主持。南信大校长陈海山在致辞中表示,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把握发展机遇、不断与时俱进,坚持发挥特色学科引领作用、促进学科互融,近年来打造“气象+”“+信息”学科品牌,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高峰,以环境生态、信息工科为高原,以基础学科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三维”学科体系,坚持师资队伍选优配强、积聚前进动能,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突破创新,提高综合实力,推动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南信大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江北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成果转化则是其中的重要“传导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全面落实党中央有关战略部署,需加快破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瓶颈障碍,进一步完善制度供给和生态构建,促进高校与产业部门互动对接,推动形成高水平研究、高效率转化、高质量发展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格局,为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持续精准施策,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供给。面对高质量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求,应进一步查漏补缺,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体系,为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律体系。系统制定有关法律,明确规制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保障。应从规范和引导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实际需求出发,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相关配套法律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定。围绕金融资本支持体系、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重点事项,适时出台有关引导性或规范性政策。比如,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
12月28日,江苏省法学会气候法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发展气候法学新兴学科,助力双碳法治体系建设”开展主题交流,邀请国内气候法学、环境资源法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气候法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应对气候变化法律问题研究、涉碳立法相关问题、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涉气候立法问题研究等主要议题开展深入研讨。中国气象局、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南京环境资源法庭、南京市人民检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常州大学以及《江淮论坛》《南京社会科学》《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阅江学刊》等部门和高校80余位领导专家参会。会议由江苏省法学会气候法学研究中心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江苏泰坤律师事务所、南京元普生态环境与能源研究发展中心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尚洪波代表学校致欢迎辞,指出在优势学科引领和学科交叉互融背景下,我校气候法学研究在大气污染防治、国际气候谈判、双碳治理等关键领域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未来,学校将给予气候法学研究中心全方位支持,明确发展特色,突出学术引领,创新
12月28-30日,“智荟江北”人才工程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十届龙山论坛——国际青年学者专场在气象谷报告厅召开。活动为优秀人才搭建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和产学研用对接平台,让更多优秀人才了解南信大、感受新区发展,扎根南信大。南信大校长陈海山在致辞中表示,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把握发展机遇、不断与时俱进,坚持发挥特色学科引领作用、促进学科互融,近年来打造“气象+”“+信息”学科品牌,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高峰,以环境生态、信息工科为高原,以基础学科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三维”学科体系。坚持师资队伍选优配强、积聚前进动能,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突破创新,提高综合实力,推动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南信大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的关心支持下,打造“爱才”“聚才”“兴才”“留才”的良好生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引育用留”的全链条人才服务机制,希望海内外优秀人才扎根江北,选择南信大,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和人生梦想的双向奔赴。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南京市委人才办副主任殷洁在发言中提到,南信大伴随中国气象事业发展而腾飞,在办学过程中始终与南京携手同行,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