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应大气物理学院邀请,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韩存博研究员做客大物名师讲座,为广大师生做了题为“冰云微物理过程参数化对云相态模拟的影响”的学术报告。线上线下师生积极参加。报告由陈景华副教授主持。韩存博研究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地气相互作用和云降水物理过程的观测和模拟工作,重点关注复杂地表的地气耦合过程对大气边界层发展和云降水形成的影响,以及混合相云中的冰云微物理过程,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中科院人才计划项目等,荣获施雅风冰冻圈与环境青年科学家奖。在0~-38 ˚C的温度范围内,冰晶和过冷水滴可以在云中共存,形成所谓的混合相云,它广泛分布在从两极到热带的地球大气中。冰云微物理过程涉及冰晶的形成、增长和沉降,决定了云中冰晶和过冷水的含量和分布,显著影响云的相态,进而影响云的光学属性、生命周期、辐射和降水。然而,由于冰云微物理过程的复杂性以及观测手段的局限性,模式中冰云过程的参数化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报告将主要介绍冰晶核化和繁生过程的参数化,及其对混合相云相态模拟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被动卫星遥感对云相态的探测能力。通过本次报告,师生对冷云过程中的冰晶繁生过程的参数化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性格的丰富多样,充分认识探索自我,缓解内心压力,自动化学院精心准备策划了独具特色的“MBTI缤纷拼豆”活动。10月19日下午2点钟,西苑老食堂一楼化为色彩与创意的海洋,自动化学院新生们在这里通过拼豆探寻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活动开始,同学们纷纷入场:签到、MBTI人格登记、取号处取号、群内叫号……在组织协调中心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同学们得以有序地参与活动,用塑料杯在取豆区精心挑选所需的豆子,带回到拼豆区仔细拼接。 拼豆过程中,同学们用大小为2.6mm的彩豆在25×25的方板上进行拼接。同学们屏息凝神,构思想表现的图案,专注地用镊子夹着彩豆进行组合。平日里的匆忙在此刻逐渐消解,浮躁的心逐渐得以平静,一颗颗彩豆的拼接展现着同学们的内心世界:外向还是内向?浪漫的遐想还是沉着务实的计量?更爱松弛感满满的生活,还是一切按计划行事?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一组组同学在经过对自我的一番探索后,在成品上标记自己的MBTI人格,完成了他们的作品,最终递至熨烫区,用熨斗将豆子热熔并粘至一起,终于算是大功告成,可将作品带回作为纪念。 在一批批同学完成其拼豆作品后,各类人格形象展现在了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学校成功举办2024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乒乓球比赛。经过紧张而激烈的角逐,教师教育学院斩获女子单打普通生组第三名,两人分别入围女子单打普通生组16强和男子单打普通生组16强,并取得女子团体小组第三名的佳绩。本次比赛,学院学生积极报名,精心筹备。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决出实力选手,确定参赛名单。赛前,同学们积极备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训练,相互切磋,制定战术策略。比赛现场,教师教育学院的选手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每一场比赛之中。他们以球会友,展示风采,时而快速扣杀,时而巧妙防守,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智慧。现场观众们被选手的精彩表现深深吸引,加油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整个比赛现场充满了激情和活力。经过激烈的角逐,我院学子奋力拼搏,步艺同学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荣获女子单打季军,蒋欣妤、张景皓同学竭尽全力,成功进入了单打比赛16强,女子团体也获得了小组第三的佳绩。教师教育学院一直以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探索体育育人路径。此次乒乓球比赛的举办,正是学院“育智、育心、育德”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向心力和凝
宿舍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场所之一,良好的宿舍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为了增进宿舍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10月21日,在心理中心秦玄老师的带领下海洋科学学院组织开展了“宿舍心约定”新生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了解、认识彼此。 活动由自我介绍开始,每位同学用一句话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口号和来自哪里。接着,小游戏“口香糖粘哪里?”帮助大家打破拘谨,逐渐熟络。同学们在游戏中褪去初见时的青涩,逐渐敞开心扉,一片欢声笑语。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并说出自己的优点,由组内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在交谈中,同学们不仅对彼此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还在互相欣赏中淡化了潜在的宿舍矛盾。最后活动由各个宿舍共同完成一副作品结尾,同学们的想法天马行空,极具艺术感染力,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将此次活动的欢乐氛围推向高潮。 通过这次宿舍心理活动,同学们不仅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还在交流中收获了友谊和信任。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宿舍成员之间的沟通搭建了桥梁,有助于大家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共同成长,增强宿舍凝聚力,营造和谐的宿舍氛围。
为提升班级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以班风塑造促进学风建设,集成电路学院于10月24日下午在学科二号楼N201会议室召开新学期班级干部培训会。学院学办主任金红以“向下扎根·向上成林”为题开讲,2023级、2024级全体班级干部参会。会议伊始,金红对班级干部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肯定,强调了班级干部在班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她指出,班级干部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肩负着营造良好班风、学风的重任。随后,金红围绕着为什么要做班级干部、班级干部类型、班级干部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四个方面展开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涵盖了班级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班级事务的管理与协调、班级同学关系的融洽相处等多个方面。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金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项工作的要点和技巧,帮助班级干部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技能。最后,金红寄语各班班级干部能够继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带领全班同学共同进步,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合力打造省级校级先进班集体,以星星之火汇聚星河灿烂。
文学如风般轻微,如细雨般酥爽,如溪水般柔美,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骚客都在文学这幅画卷上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为拓展我院学生知识视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促进跨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共赴一场工科生与魅力文学之约,10月19日下午2点,宿建中心在滨江楼BS207和BS302举办了一场充满趣味性、文学性和挑战性的趣味文学知识竞赛。此次竞赛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报名,共有18支本科生队伍参与活动。 竞赛内容涵盖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从诗词歌赋到小说戏剧,从东方智慧到西方哲思。比赛共分为四轮,分别是个人必答题、团队必答题、团队抢答题和团队接力题。这不仅考验了参赛者的文学功底,更增添了比赛的挑战性和互动性。竞赛现场热闹非凡,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齐聚一堂,每一支队伍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第一轮“独步天涯”和第二轮“并肩作战”中,十分考验选手们对文人与其作品的了解。队员之间相互配合,思绪碰撞,在一轮轮的答题声中,将一道道题目斩于马下。选手们答对的欢呼,错答的失落将现场的气氛逐步拉高。 在团队抢答环节,现场氛围达到高潮。选手们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争分夺秒按下抢答器,为自己的队伍赢得宝贵的分数。而抢答结束之
为进一步加强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激发入党积极分子爱校荣校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自动化学院于10月16日下午在学科四号楼S427-429举行了以“传承优良校风,勇做时代强者”为主题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首场报告会。报告会由校关工委秘书长、校内离退休第一党支部书记范天森教授主讲,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王贤芳主持,学院2024年秋季学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全体学员参加。 范天森从“艰苦创业,屹立于名校之林”、“负重奋进,迈入双一流之列”、“传承优良校风,勇做时代强者”三个方面展示了学校的峥嵘历史、发展脉络、奋斗成就。他强调,学校从艰苦创业,到负重奋进,最终成功迈进“双一流”高校之列,离不开优秀先辈和校友的坚韧不拔、不惧苦难、攻坚克难的精神。范天森指出,再蜿蜒曲折的道路,只要饱含期待,奋力向前总能取得可喜的成就;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他希望全体学子,在校风校训的引领下,胸怀祖国,坚定信仰,虚心好学,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知难而进,勇担时代责任,争做时代强者,以自身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王贤芳在总结时指出,此次报告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立意深远,从艰苦的建校历程讲起,回顾了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4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发强国担当,10月23日下午,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与本科学生党支部联合开展“志愿精神传薪火,爱国情怀铸英魂”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预备党员以及新确立的发展对象与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活动。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深切缅怀革命先辈,赓续红色血脉,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影片描绘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关键战役——铁原阻击战,以及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表现和深刻的人性挣扎。通过李家三口的亲情、战友间的友情以及战士们誓死守护防线的家国情,塑造了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影片也通过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表现,展现了他们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我们要像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阵地上!”七十多
2024年10月23日,大气科学学院气候系教工党支部联合本科生第四党支部、硕士研究生第四党支部和博士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开展了针对学生生涯规划的师生漫谈主题党日活动。本次师生漫谈成员由气候学系教工党支部教师和本硕博学生党支部的学生代表联合组成。会议由气候学系教工党支部宣传委员吴琨主持,现场提问和解答气氛热烈。在简短的开场后,学生代表们逐一提出了各种关于学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包括对于出国升造、出国交流、研究生学业规划等,现场教师对学生们的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其中有丰富教学和研究生指导经验的管兆勇教授给学生讲解了公私两种出国学习途径并给出了实用性的出国学习经验,曾刚教授和周洋副教授补充了学校关于支持学生出国的政策。此外,管兆勇教授以自身发展为例,总结了学业和职业生涯的四个成功要点,勉励学生学好课程、提升技能、开拓创新、回报国家。现场学生表示通过此次答疑活动收益颇丰,为今后的人生规划打开了新的视野。本次主题党日活动是学院师生党支部共建“1+N”项目的具体实践,不仅增进了师生的深入交流,气候学系教工党员更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业与职业规划指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职业
随着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的深入进行,2024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彭佳杰、刘灵杰、李梦奇、濮天昱、张建国等5位同学,怀揣对科学探索的无限热情与敬畏,踏上了神秘而壮丽的青藏高原。他们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专家紧密合作,深入羌塘、阿里及阿尔金山无人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我校地科院研究生与联合单位共同开展野外工作面对高原严寒与酷暑交织的极端气候,以及高寒缺氧、道路崎岖不平、人迹罕至的地理环境,这群学生科考队员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与毅力。在高原上,他们不仅要面对刺骨的寒风和刺眼的阳光,还要应对缺氧、高反等生理挑战。然而,困难并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加坚定的探索决心。团队在野外的居住环境在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深度参与了打钻作业、仪器安装、数据收集等野外工作。面临复杂的地质结构和坚硬的岩石层,每一次土样钻取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体力和精力,但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同学们成功钻取了一系列珍贵的土壤与冰芯样本。这些样本记录了高原气候变化的珍贵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