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由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主办的2025年度航空气象观测业务技术培训班在我校开班。民航局空管局气象部助理纪鹏飞出席开班仪式并作动员讲话,会议由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施威主持。纪鹏飞在开班致辞中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培训筹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本次培训是提升航空气象观测业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并对学员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珍惜学习机会,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培训任务,确保学有所获;二是要严守培训纪律,遵守校方和民航部门的各项管理规定;三是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通过专业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为民航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施威副院长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我校在气象领域的学科优势及培训特色。他指出,作为国内气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校始终与航空气象事业保持紧密合作。他希望学员们在为期四天的培训中积极交流,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学资源提升专业水平,同时欢迎大家在课余时间感受校园文化氛围。本次培训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区空管局、中小机场等单位的100名业务骨干。课程设置紧扣行业需求,涵盖民航气象规章体系、地面观测质量管理、强对流天气预警技术、双偏振雷达应用、气象卫星产品解析等前沿内容,通
为了搭建国际化的教育平台,雷丁学院4月7日晚开展了英语角活动。活动环节包括墨香寻源、投壶问宝、脸谱绘韵、妙剪生花和茶点小憩五个环节。雷丁学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桥梁,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活动开始,外国友人逐一落座,雷丁学子带领大家领略中国文字的悠久历史,并引导大家尝试书写书写基本的笔画。大家在墨香中探寻文字的奥秘,在横竖撇捺间感受书法的文化意义。中国传统的投壶游戏,在英语角发生了新的碰撞,全新登场。参与者在主持人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投壶游戏,用英语交流互动,大家既体验到了传统游戏的乐趣,又实现了英语与中国文化的结合。4位同学两两一组向参与者介绍脸谱及纸扇的传统,并与参与者一起绘制传统脸谱或纸扇。在绘制的过程中,大家绘制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图案,通过图形的勾勒与色彩的搭配沉浸式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完成的作品可以选择珍藏留念,也可以分享给更多人。现场简要介绍了中国剪纸历史和基本技巧并快速展示成品和安全注意事项。参与者从简单的花纹剪法到创作中等难度的图案,一步步解锁了中国传统剪纸的奥秘。最后在感受分享和与作品的合影留念中,每个人的作品都成为了全场的焦点。活动过后,
4月7日下午,雷丁学院在雷丁楼N113举行了一场通用学术英语实践课,南信大赵燕老师以严谨的逻辑梳理在英语论文写作中的种种要点构建理论框架,雷丁大学Chris Cookson教授则通过深度拓展与查漏补缺知识要点与注意事项来引导学生实战推演。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同一课堂交替呈现,却在碰撞中迸发出独特的教育活力。赵燕老师的课堂充满东方教育的典型特质:条理清晰的知识脉络、层层递进的概念解析,辅以详实的板书和经典例子。赵老师会为我们建立系统的,条理的知识体系,这有利于我们铸造夯实的基础。一名学生这样描述。而Chris教授的授课则彰显了西方教育对批判性思维的推崇。他抛出一个开放式问题——如何使用好句子间的连接词,随即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并在讨论中不断追问为什么。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学生需快速整合知识、表达观点,甚至直面教授的挑战。尽管风格迥异,两位教师殊途同归:赵老师强调学术与写作规范的必要性,Chris教授则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与课后自主学习,二者共同指向“以知识塑造人才”的核心目标。本次联合教学并非简单的模式叠加,而是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实现深度融合。如在“辨析报告动词及其具体使用方法”环节中,
2025 年 4 月 9 日 14:00,在雷丁楼 N208教室,雷丁学院“全球视野与学术素养提升讲堂(2025 年第 8 期)”拉开帷幕。此次讲堂特邀英国雷丁大学的 Hong Wei 博士,带来主题为“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Classification”的精彩学术报告,并由我校翁理国老师主持。Hong Wei 博士学术造诣深厚,拥有天津大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博士学位。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她成果丰硕,不仅成功指导多个博士项目,还发表了超100 篇科研论文,撰写三本教材,是图像分析与模式分类方面的权威研究者。目前,她聚焦于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在环境监测和气候变化遥感数据解读的研究。报告开场,Hong Wei 博士先介绍了雷丁大学基本概况,随后深入阐释计算机视觉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要点。在遥感图像理解范畴,她详细剖析土地覆盖分类、作物生长监测以及图像超分辨率变换等关键内容。她指出,这些技术如同精密的“眼睛”,能助力精准农业实现智能化管理,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全面且准确的数据支撑,从而在资源合理调配与环境保护决策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4月9日,雷丁学院举行2025年“青马工程”培训班开班仪式暨首场专题报告会。本次会议特别邀请校关工委巡讲团许先文教授做首场专题报告,雷丁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郭栋、团委书记李鸣及青马班全体成员参加本次会议,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海君主持会议。会议伊始,出席会议的全体成员庄严肃立,奏唱国歌。郭栋为开班仪式致辞。他说,此次培训是学院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他代表学院祝贺同学们加入新一期的“青马工程”培训班学习,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期望,希望大家充分认识“青马工程”的重要意义,铸就“青春信仰”;充分发挥青马学员的示范作用,引领“青春风尚”;淬炼内功,知行合一,践行“青春报国”。李鸣简要介绍了本年度青马培训班的学习和实践安排,本次青马工程培训贯穿2025年全年,包括理论学习、主题教育、实践学习、交流学习等内容,全面提升同学们的理论水平及综合素养。2023级地理信息科学1班的邹寓桐同学作为本届青马班学员代表进行发言,她说青马工程不仅是一场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行动的号召,全体学员将以青春之力回应时代之问,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
4月1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成功举办第12期“职引未来”就业导航交流会。本次讲座以“浅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为题,利尔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应用专家罗桂发主讲,电信院分团委书记、专职研究生辅导员祁雪峰主持,约有140位研究生参会。罗桂发首先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1950年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图灵在其论文《计算机与智能》中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1958年康奈尔大学的罗森布拉特发明了感知机,这是人类第一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感知机,能够通过图像的像素输入进行形状识别。这些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起步。在技术层面,罗桂发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几种核心技术,如循环神经网络(R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生成对抗网络(GAN)。他指出Transformer模型的核心在于注意力机制,通过Query、Key和Value三个向量动态捕捉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从而实现高效的语义理解。罗桂发结合实际案例,系统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实践与职业前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他详细解析了如何通过感知机和深度学习技术实现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等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时代声音,争做有为青年。4月12日,“讲好中国故事”第四届校园主持人大赛决赛在临江楼D区报告厅圆满收官。本次大赛历经初赛、复赛选拔,最终来自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等院的十名选手进入决赛。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波,文学院党委书记郭雨,校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饶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副主任张友燕担任决赛评委,江苏电视台新闻中心直播部副主任张贺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活动。决赛设置“畅所欲言”命题演讲、“妙语连珠”自由辩论、“随机应变”情景再现三大环节,全面考察参赛选手的主持功底、思辨能力与语言技巧。在环节一“畅所欲言”命题演讲中,来自继续教育学院的张宇作为大赛的首位选手登场,他梳理古书到短视频的文化传承创新路径,对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创新性发展作出论述。文学院李欣妍阐述“非遗技艺的守艺人与新生代”时,观点清晰,深刻入理。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李书乐凭借灵动清亮,颇具亲和力的嗓音和富有感情的表达向我们娓娓道来,借海外中餐馆等事例探讨华侨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商学院的王沁园姿态从容大方,以四大发明串联四大自信,别开生面地讲述了文化传承脉络
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激励教师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勇担育人使命,4月12日,大气院党委组织教师党员代表前往宜兴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展“重走铁军路薪火照新程”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沉浸式学习感悟新四军铁军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历史见证,馆内陈列大量珍贵史料与实物,生动再现了新四军与苏南军民团结抗敌的壮烈篇章。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教师党员们依次参观了“铁军出山”“浴血奋战”“军民同心”等主题展厅。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锈迹斑驳的抗战文物、一段段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在纪念馆内的党旗广场,全体教师党员列队肃立,庄严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彰显了教师党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信念。参加活动的教师党员纷纷表示,铁军精神是新时代党员的精神火炬,要将铁军精神转化为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的动力,立足学科特色,在科研攻关中勇挑重担,在育人一线践行初心,为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既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更是一次凝心聚力的精神洗礼,激励教师党员从革命历
为帮助同学们科学地进行学业规划,探索科研科创路径,4月11日下午,2023级大气科学专业拔尖班于尚贤楼606开展“科研兴趣·导师沟通·直面挫折”主题班会。学术班主任徐邦琪,班主任陈国森及全体23级拔尖班同学参加班会。班会上,徐邦琪首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科研对你来说是什么?”她结合自身科研经验介绍了实用的科研方法和科研工具,希望帮助同学们快速进入科研状态,享受科研的乐趣。针对如何寻找科研方向,徐邦琪鼓励同学们从课堂和生活中寻找灵感,留意那些让同学们感兴趣的知识点或现象;阅读综述性文章,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捕捉灵光一现的瞬间,敏锐地发现潜在的研究问题;多与他人交流,思维碰撞中激发科研志趣,拓宽研究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和尝试适合自我的科研道路。徐邦琪强调要定期与导师沟通,及时反馈科研进展和困难,确保研究顺利进行;同时,沟通过程中注意礼貌和态度,尊重导师,虚心请教。此外,徐邦琪还鼓励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保持平和心态,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本次班会干货满满,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纷纷表示受益匪浅。通过此次班会,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研究生生
为帮助2022级本科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有效备战考研,4月9日晚,大气院“大气·研途”党团共建平台第二小组于晖园社区110室组织启动学业成长加油站,为本科生学风建设增效赋能,活动由小组研究生组长刘怡然主持。会上,研究生志愿者立足自身备考经验,从英语、专业课复习计划以及大四实习与考研的平衡等方面提供了参考和建议。针对英语学科,志愿者指出需注重词汇积累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同时增加真题练习;专业课复习需构建知识框架,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梳理与重点突破。互动环节则是掀起活动高潮,本科生就复习节奏把控、重点书目筛选等实际问题踊跃提问,研究生志愿者逐一答疑解惑。通过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有效缓解了同学们的备考焦虑,增强了应考信心。本次活动创新党团共建形式,既为本科生提供精准备考指导,也为研究生搭建了能力提升平台,并为学院营造了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今后“大气·研途”党团共建平台仍将持续开展系列活动,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传承强化学风建设,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