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望学院本科生师乐岩同学在代文副教授的指导下,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项。师乐岩同学于2024年4月在代文副教授的指导下申请并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三维地形特征要素融入深度学习的地形建模方法研究”。近一年来,师乐岩同学完成了地形特征提取、3D地形特征构建、喀斯特地貌虚拟地形生成等一系列工作,项目已顺利结题。项目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游戏和影视中虚拟喀斯特地貌场景构建,历史地貌复原和地貌演化过程分析等。专利证书专利简介: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DEM和深度学习的虚拟喀斯特地貌场景构建方法,首先提取喀斯特地貌DEM的鞍部点、山顶点、坡脚线;之后将地形特征要素转化为0~255灰度值范围的三维地形特征要素,将上述特征要素合并为RGB三波段图像,裁剪为256×256大小的地形特征样本,并与对应位置的归一化DEM进行拼接生成训练样本集;然后使用训练样本集训练CGANs网络;最后根据开发需要手绘三维鞍部点、山顶点和坡脚线,合成为三维地形特征要素,并输入到训练好的喀斯特地貌构建模型中,构建虚拟喀斯特地貌场景,具有成本低、耗时少的优点,为游戏、影视等虚拟场景应用领域提供真实度高、满足地理规律的虚拟
4月9日下午,自动化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组织全体一行20余名党员前往江苏省气象预警中心开展“观风云变幻,铸科技先锋”四色课堂之金课堂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党员深入了解自动化专业、机器人专业技术在气象预警服务领域的应用,增强专业认知与社会责任意识。 在风洞实验室,实验室工程师系统阐释了高精度风速传感器的技术原理与应用场景。通过分析传感器在极端气象条件下的数据采集机制,党员们认识到测量误差对台风路径预测的关键影响。自动化专业学生党员针对传感器信号传输延迟问题,结合嵌入式系统开发经验提出问题和优化方法,展现了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参观完风洞实验室后,党员们来到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参与了以《科技引领-气象赋能-助力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报告会。会上,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气象服务中心的各项职能,包括气象灾害防御、公众气象服务、行业与专业气象服务、重大灾害性天气保障服务以及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等。在研讨环节,党员们重点探讨了自动化系统在跨部门应急响应中的协同效能,认识到技术集成对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重要作用。 最后,党员们来到江苏省气象预报中心,听取了《江苏省气象台气
为帮助同学们缓解压力,探寻心灵深处的宁静,自动化学院组织协调中心精心策划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活动——“纸间物语”。活动鼓励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废品进行手工艺品创作,并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表达,不仅注重专注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与成长。 4月12日下午,活动于临江楼C201教室正式展开。主持人首先介绍活动背景、活动目的及活动流程,并简要地讲解了如何建立“情绪纽带”。随后,同学们自由选择加入折纸组或纸壳组,可团队协作,也可独立创作。组一的同学们利用彩纸制作立体小猫、小狗等折纸作品,而组二的同学们则发挥创意,利用废纸壳制作各种类型的纸伴。同学们全神贯注,用心雕琢每一个细节,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融入作品之中。 最后经过2个小时左右的制作,同学们一共制作出了近60份纸伴作品。“总有些生命,为治愈你而来”是本次活动的主题,每一纸作品都是同学们心灵的投影。同学们在温馨的氛围中,精心裁剪、粘贴,将废旧纸张纸壳化作承载情感的纸伴,彼此分享创作心得,感受心灵共鸣的力量。纸伴虽小,却承载着大大的情感。每一剪、每一贴,都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表达。制作完成后,工作人
2025年4月16日下午,自动化学院·自慧讲堂(第3期)于临江楼A103报告厅成功举办。应自动化学院邀请,英国布鲁内尔大学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IEEE Fellow王子栋教授为我院研究生带来题为“Remote State Estimation Under Transmission Power Constraints”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自动化学院汪帆教授主持。在本次报告中,王子栋院士深入探讨了在存在噪声无线通信信道的条件下进行远程状态估计的问题,指出了总传输功率约束对系统估计性能的重要影响。他提出了一种结合概率性比特翻转与功率分配因素的最终有界滤波方法,并据此设计了相应的状态估计器。此外,王院士将传输功率分配方案与估计器增益的协同设计建模为一个优化问题,并提出了两步优化策略进行求解。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与实际应用价值。在提问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围绕远程状态估计中的算法实现细节以及潜在的工程应用前景等问题踊跃提问。王院士结合自身丰富的科研经验,对大家的提问逐一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解答,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报告内容的理解,也为大家进
为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并提升副班主任及班委队伍育人实效,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于4月16日在藕舫楼205举办青马工程培训暨副班主任经验分享会。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刘红梅、全体辅导员以及优秀副班主任代表出席活动,青马工程学员、副班主任及大一大二年级各班班委共同参与学习。在优秀副班主任代表分享交流环节,叶延鹏同学分享了其担任副班主任期间的“三维联动”工作法:与校外优秀校友联动、与院外优秀榜样联动、与班级班委同学联动,开展竞赛、保研、考研、规划等交流,解决同学们的学业焦虑、宿舍矛盾等,为同学们的成长发展多维赋能。另一位优秀副班主任代表翁宗恒同学则以“细、实、恒”三字诠释工作理念,他细致做好每周学业护航交流,认真落实辅导员老师关于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和要求,持之以恒地保有热情和耐心投入副班主任的工作中,最终既收获到了个人成长进步,也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喜爱。最后,刘红梅以“如何更好地学习成长”为主题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对同学们提出殷殷期望。她强调成长的本质在于真诚,以诚待己,以诚待人,真实是一切生命力和学习力的源泉,也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她认为,不论是作为一位普通大学生,还是作为学生干部,
为深化专业认知、强化实践育人成效,龙山书院于4月12日至13日组织15个班级分赴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和南京市气象局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地观摩与专业讲解,助力学生筑牢气象学科基础。在学业导师施春华、许冬梅、张涛涛、孙悦、徐国杰、胡晓珍、于兴娜、唐悦宁和康娜老师的带领下,书院9个班级共360名学生分成3批,分别在4月12日和13日前往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探寻气象文化的千年脉络。在“古代气象”“近代气象”等展区,学生们系统梳理从甲骨文卜雨到现代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尤其气象先辈手稿、明清气象仪器等珍贵展品表现出浓厚兴趣。讲解员结合展品现场开设微课堂,剖析二十四节气智慧对当代气候研究的启示。与此同时,在书院校外导师南京市气象局姜有山台长的安排下,书院6个班级共240名学生,由学业导师刘晓莉、闫桂霞、李艳、周顺武、王黎娟和袁潮霞带队,分2批先后前往南京市气象局,触摸现代气象的科技脉搏。学生们深入气象预报会商室、气象数据中心等核心部门,近距离学习数值预报系统、卫星遥感资料应用等现代化业务平台。讲解员现场演示天气预报制作流程,并围绕强对流监测预警技术展开案例教学,学生们纷纷表示“课本中的抽象概念
为强化党组织凝聚力,激发青年党员使命担当,4月11日下午,大气院本科生第三党支部在学校竺可桢广场开展“青春同行 共筑未来”主题党日活动,活动通过经验传承、实践拓展等形式,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发展方向。春风和煦的草坪上,支部书记何培以“在新时代坐标系中锚定青春方位”为主题作动员讲话,强调青年党员要立足专业优势,在服务国家气象事业发展中锤炼党性修养。在升学就业经验分享环节,任孜豪系统讲解公务员考试笔试面试要点,曾浩然以考研时间轴为主线拆解各阶段复习策略,何嘉发通过模拟面试情景解析企业招聘考核重点。活动创新设置素质拓展模块,“缩小包围圈”游戏要求党员在直径不断缩小的圆圈内保持全员站立,培养极限条件下的协作能力;“活力躲避球”竞技通过战术配合释放学业压力。在“写给未来的自己”环节,大家将个人发展规划与组织寄语封装进时光胶囊,鲜红党旗见证着青春誓言。“这场活动就像一份精心搭配的成长套餐,既有解渴的职业规划干货,又有补钙的团队凝聚力训练。”预备党员任孜豪在活动后感慨到。本次活动突破传统理论学习模式,创新采用“经验共享+沉浸实践+未来对话”三维架构,将党性教育具象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动实践。
为深化耕读教育内涵,践行劳动育人理念,4月13日下午,大气院师生走进“松雀与桐”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第四期“大气·耕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活动当天,同学们首先对前期种植的番茄、辣椒和茄子进行养护。大家分工协作,用竹竿和扎绳为植株搭建支撑架。“支架角度要倾斜,才能抗住大风”“绑绳不能太紧,要留出生长空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将气象专业知识融入实践,结合近期天气特点优化支架结构。松土施肥环节,大家手持锄头翻整土地,均匀撒播有机肥,现场秩序井然。随后,师生们重点检查了土豆种植区的出苗情况。同学们俯身逐垄观察,用卷尺测量株距,详细记录发芽率。“这一片发芽率达82%,但局部存在缺苗。”针对统计结果,大家立即展开补种,挖坑、放种、覆土一气呵成。活动尾声,同学们利用水井压水,为所有作物浇灌定根水。夕阳西下,劳动实践基地里挺拔的支架与整齐的田垄交相辉映。沾满泥土的双手、汗湿的后背,记录着气象学子扎根大地的坚实足迹。大气院将持续推进“大气·耕读”劳动教育系列实践活动,通过建立作物生长气象档案、开展田间微气候观测等特色活动,在阡陌纵横间书写新时代气象人的青春答卷。学生搭建支撑架植株支撑架
4月12日,大气院联合江北新区文化馆开展第二十七期童声童气志愿服务活动之“风火燃雷暴,乾坤探云霆”主题科普活动,通过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与现代科学实验相结合的互动体验,带领小朋友们探索雷暴天气的奥秘,携手共筑气象防线,深化气象科普向未来。活动从经典神话人物“哪吒”引入,通过播放中国神话故事改编的动画电影《哪吒2》中关于雷暴的片段,激发小朋友们对雷电现象的兴趣。志愿者们通过互动问答和科普视频,讲解雷暴的形成条件及其伴随的强降水、大风、冰雹等天气现象,并特别区分了雷暴与雷电的概念。在安全知识环节,志愿者用生动案例科普室内外避雷技巧,并通过开展手拉手点亮灯泡的小实验,引出人体可以导电的结论,进一步加深小朋友们对雷暴雷电天气要远离金属物品、避免高处停留等知识点的记忆。最后,小朋友们动手制作雷声筒,通过模拟实验直观感受雷电现象,在趣味实践中强化安全意识。本次活动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气象知识与神话传说巧妙结合,既传播了科学原理,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学院将继续创新科普形式,让气象知识走进更多孩子的成长课堂。活动现场实验环节实验环节
4月12日,大气院联合盘城街道,围绕“大风卷黄沙,初春北多发”主题,开展第二十六期童声童气志愿服务活动,科普沙尘暴知识,引导小朋友深刻认识到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和应对的重要性。活动采用“科普讲解+互动实践”模式,活动伊始,志愿者展示了北方春季沙尘暴实拍画面,让小朋友感受其威力及其对生活环境的影响,随后,志愿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沙尘暴北方多发的原因与形成条件,帮助小朋友理解科学原理。在“防尘的行动”环节,志愿者向小朋友介绍预警信号、传授个人防护措施,并从植被恢复、土地管理和公众教育等方面讲解环境保护与沙尘暴防治知识,鼓励小朋友参与环保。“沙尘暴的奥秘”是本次活动亮点,小朋友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进行模拟沙尘暴、防护措施、沙尘暴对植物影响的科学小实验,更直观地理解沙尘暴形成机制、防护重要性及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并引导大家思考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利用气象知识应对气象灾害。本期“童声童气”志愿服务活动用妙趣横生的实验、别出心裁的互动,将沙尘暴相关知识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小朋友们,培养小朋友们的科学探索兴趣,提升防灾减灾与自我保护能力。未来,大气院将持续打造“童声童气”品牌,开展更多活动,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