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软件学院成立大会暨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大会上,南信大—国睿科技联合研究院和微软创新学院同步揭牌,海康威视英才班举行开班仪式。软件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关键技术支撑,软件行业亟需大量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团队和大批特色化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了服务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正式成立、实体运行软件学院。学院将在夯实基础学科的同时,发挥气象学科优势、开发新兴领域、促进交叉融合,加快培养国家亟需的学科人才、努力孵育一流创新团队,致力于建设行业特色、中国一流的软件学院。据了解,南信大软件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的南京气象学院计算机软件教研室,2006年成立计算机与软件学院,2021年更名为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22年,软件学院正式独立运行。软件学院将突出学科群优势,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主动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高质量发展增长引擎。助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助力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为加快发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将“北斗精神”作为开展党建与思政育人的切入点,创新思政育人理念、打造具有鲜明电子信息学科特色的“北斗繁星”党建与思政育人体系,创新“1244”特色思政工作法等育人实践,让学生完成“仰望—笃定—践行—弘扬”的思想演变和升华。学院将党建思政育人与电子信息学科相融合,突出卫星通信与导航的研究特色,深入挖掘“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的电子信息领域新工科杰出人才,让“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北斗繁星”闪耀星空。传承“北斗精神”,坚持全面发展,创新党建思政育人理念传承“北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学院以传承“北斗精神”为引领,创新打造“三微”工作坊,通过点单“微心愿”、开设“北斗讲坛”、邀请专家宣讲“北斗故事”、打造“初心班”等“信念型”党课,明理增信提升教育引领力;点单“微服务”,精心设计“实践型”党课,将学习阵地从教室小课堂搬到社会大舞台,满足群众“点单式”需要,引领学生积极践行“北斗精神”,躬身力行提升教育鲜活力;点亮“微星光”,打造“榜样型”党课,选树一批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传承
近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廖宏教授牵头申报的“大气臭氧污染过程及天气气候与健康效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资助,这是该校于2019年首次获批重大项目后,再次作为主持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该项目由南信大以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的知名学者共同承担。对流层臭氧不仅是威胁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大气污染物,同时也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影响天气和气候。近年来我国臭氧污染态势愈发严峻,成为了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最为突出的大气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挑战。该项目围绕大气臭氧污染开展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原创研究,系统揭示“大气臭氧污染过程及天气气候与健康效应”,满足我国臭氧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应对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需求,同时推动环境、天气、气候等大气科学内部各分支领域的融合以及大气科学与医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成果有望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决策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的重大标志性项目,旨在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
12月1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方式参会研讨。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辛向阳认为,这一蓝图具有人民性、实践性、创造性、世界性的特点,是党深刻把握现代化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普遍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特殊规律的结果,目标清晰、催人奋进。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骆郁廷从多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进提出,坚持问题导向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坚持问题导向,一方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将问题导向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http://xh.xhby.net/pc/con/202212/11/content_1143261.html20221211 3版
宇宙办学潮正在高校中暗涌。不久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正式更名为元宇宙工程系,成为我国内地高校中第一个以元宇宙命名的院系。无独有偶,近年来香港理工大学设立元宇宙科技专业,清华大学成立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元宇宙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纷纷建设元宇宙校园。作为“吃螃蟹”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潘志庚坚定地看好元宇宙人才培养这片“蓝海”。这又是为什么?元宇宙是噱头吗或许当前比办学更要紧的是,祛魅。这几天,潘志庚在南京、成都、杭州、昆山等地跑个不停,所到之处,讲的无不是“元宇宙是什么?”“从虚拟现实到元宇宙”。总有人在问他,元宇宙是泡沫、资本噱头吧?对此,潘志庚只能无奈地笑笑。火遍全球的“元宇宙”出自小说《雪崩》,其构造了一个“Metaverse”的虚拟世界,用户只要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就可以在一个数字空间中生活、工作、社交。2021年成为元宇宙元年,脸书(Facebook)改名Meta,唤起大众对元宇宙的关注。之所以被质疑,不外乎几个原因——元宇宙究竟是什么,很多人搞不明白;元
记者12月6日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了解到,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全球极端天气气候平台南京中心(GEP-SU)近日在南信大揭牌。未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平台南京中心将整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优势学科,与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专家一道建立全球极端天气气候数据库,聚焦与极端天气气候相关的气候数据处理及均一化、气候变化检测、归因及预估等领域共同开展国际前沿和原创性研究,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前沿与交叉平台,代表WCRP面向全球气候科研人员、政府及国际组织提供与极端天气气候相关的服务。http://epaper.yzwb.net/pc/con/202212/07/content_1141669.html20221207 A05版
近日,为促进公众对最新科学成果和理念的认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公开发布了最新报告《气候变化2021:公众摘要》,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缘气遇”团队对该报告进行了初步解读,并进行了翻译和手绘,希望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国际前沿、权威的气候变化研究成果,提升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据悉,“天缘气遇”是由南信大学生牵头发起、自主创建和运营的科普创作型团队,主要由大气科学类专业师生组成。团队以气象科普创作为核心,从学生视角出发,用年轻化的表现形式,将气象知识以及前沿的气候变化行动对公众进行普及。“我们希望搭建一座桥梁,用年轻有趣的表现形式及时准确地将国际上最前沿的气候变化行动及资讯带给身边的同学和所有关心气候变化的人。”团队发起人贺哲雨表示,作为大气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天缘气遇”想做的不只是气候变化行动的旁观者,也不想只顾着自己专业内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主动关注、主动参与、主动行动,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价值。所以,“天缘气遇”在第一时间对IPCC进行翻译与漫画再创作。据悉,团队拥有自媒体平台“天缘气遇”,作品形式以微信公众号推文为主,中短视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线下招聘会现场。学校供图 在最火热的招聘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姚佳庆,成功签约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即将成为一名服务大飞机的机械工程师。能顺利就业,姚佳庆认为这得益于学校不断创新形式,抢抓线下招聘“关键期”,确保线上招聘“不断线”。 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同比增加82万。学生在哪里,就业服务就在哪里。记者了解到,为了帮助毕业生精准匹配到心仪的专业,高质量就业,在宁高校“铆足劲”,他们通过学生就业意向摸底统计、精准推送相关企业、开展各类专项行动等方式,真正实现就业信息精准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看重职业前景 秋招季,各类大规模招聘会在线上线下密集展开,为高校毕业生搭建求职通道。“从学校的调研来看,2023届毕业生就业求职比往届更为积极,他们的择业偏好趋于求稳,在求职过程中最看重职业前景、成就实现等。”南航学生处副处长、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王霄表示,相较而言,本科生更趋于升学,就业的学生更倾向于到国有及集体企业就业;研究生以就业为主,较多考虑现实因素如家庭、地域等,更倾向选择科研设计
11月26日,中国海洋学会人工智能海洋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会员大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陈大可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等来自全国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100余位专家参加会议。会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教授代表专委会挂靠单位致欢迎辞;中国海洋学会陈连增理事长表示海洋科学的交叉发展和融合创新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工作。全体委员选举产生了专委会首届负责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董昌明教授当选主任委员。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海洋学专业学术组织,专委会将充分发挥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等方面的作用,提升新兴科学技术在传统海洋领域的应用,为海洋强国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科学理论、技术支撑。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news/102333/112744/122311-1.shtml20221202 9版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和基本单元,专业的质量和结构直接关系高等教育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2012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今年,31个新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智慧”和“智能”成为新增专业的高频词。新增专业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部分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从当前来看,我国“智能+”“智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面向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转型还有很大空间,未来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新增“智慧+”“智能+”专业,既是为国内新兴产业培养输送优秀专业人才的必要之举,更是引领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有益尝试。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的命运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