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认真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理论武装走深走实。加强组织领导,专题部署,校院两级党委理论中心组专题组织学习研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学,结合自身分管领域作主题发言,表示要认真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在一体化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彰显南信大作为。各二级党组织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师生培训等形式,积极组织师生集体研学、个人自学、线上线下学习,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巡学旁听安排,由校领导担任各组组长,带队到联系单位,结合调查研究,对各二级党组织中心组学习情况开展巡学旁听,实现学习宣传全覆盖。 研究阐释有声有色。举办系列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和论坛,开展多层次集体备课会,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术专栏,发布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专项课题,组织申报一批有理论说服力、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项目,撰写一批高水平的决策咨询专报和理论文章,引导师生感悟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重要作用,江苏省新型智库建设办公室和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近期集中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智库环省行”系列访谈报道,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邀请省重点智库负责人、首席专家或课题牵头人以理论之思回答发展之问,共同为践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新任务扛起智慧赋能之责。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中,如何坚定不移地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以工笔画的精细态度、务实之举,切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高水平打造美丽中国现实样板?本期专栏访谈活动邀请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姜彤解答。 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力量 记者:近年来,江苏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特别是在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和管控体系等方面有哪些创新性探索?姜彤: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力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主线,以全员、全程、全方位为重点,全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全员”服务学生成才发展。实施育人保障工程,建立健全学校党政领导、部门牵头、群团协同、培养单位落实的“大思政”机制,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相关工作列入学校年度目标任务综合考核。搭建育人示范引领平台,充分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打造“思政+育人”新模式。落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形成了校领导为新生上思政第一课,为毕业生上思政最后一课的思政教育闭环;强化“支部”思想引领,合力打造“支部+思政+育人”模式。组织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 ”,讲授信仰公开课,将劳模精神有机融入学校思政教育。 “全过程”引领学生成才发展。实施双轮驱动,将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发展层级的学生纳入导航体系,切实指导大学生科学制定、有效实施和适时修正学业规划,实现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教育引导。大力开展科研育人,在科研中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创新开展“党史进校园系列活动”, 发挥红色资源育人优势和作用。健全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
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高校必须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要求,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着力推进“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四个服务”为根本宗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勇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科技创新硬实力。坚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优势学科引领作用,合理优化学科布局,构建一流学科专业体系。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完善党管人才工作体系,深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人才政策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与氛围。二是坚定不移推进学校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设中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发扬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坚定不移推进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特等奖项目《太阳能与辐射制冷一体化绿色调温系统》、2022年“互联网+”大赛金奖项目《北斗神盾——世界领先的北斗三代自适应抗干扰设备》、《光联华夏——光子太赫兹无缝融合通信开拓者》……近日,在东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上,众多高含金量的成果备受关注。 采访中,记者发现,近年来,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持续高涨,其背后是在宁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积极探索:引导大学生敢闯会创,抓课程强师资,推政策重实践,多渠道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深耕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培养。 多渠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引导学生敢闯会创在刚刚落幕的首届“圆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硬件设计大赛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有5支队伍进入决赛,最终夺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总成绩名列前茅。值得一提的是,一等奖作品“智能口罩”摘得最高奖“圆梦杯”。 记者看到,这款捧得最高奖的作品由面罩、滤毒芯、控制主板、边框、前外壳等部分组成,主要功能包括风扇通风、LED照明、无线控制、智能调节、佩戴者摔倒检测等。使用按键或手机APP对其进行控制设置,一旦检测到人员摔倒,手机APP就会报警,大大缩短了特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党委肩负为国家气象事业发展培养“心怀家国、真学实干、赤诚奉献、敢于突破、勇于担当”的气象人才,主动有为、科学作为、奋发敢为,持续激发内生动力,不断引领学院事业发展提档升级。党建聚力、思政领航,打造大气名师建设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建设大气科学课程思政资源库,建立大气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天气学分析基础》课程登上“学习强国”,《数值天气预报》课程获评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同时构建起以《数值天气预报》《天气学原理》等“国”字头课程为代表的大气科学MOOC课程矩阵。大气科学专业获批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打造育人体系——以优良党风涵养师德师风,打造“院校领导+气象名师+研究生导师+专职辅导员”的多维思政工作队伍,培育“师友漫谈”“良师导航”等系列品牌活动,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学术水平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培育名师队伍——学院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陈海山领衔的大气科学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陈耀登领衔的数值天气预报团队入选全国气象教学团队,天气学原理教学团队获评全国气象优秀教学团队等
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深耕体育人才土壤,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拓展体育课程形态,构建多元体育课程体系,开设丰富多样的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学校将俱乐部活动、阳光长跑、体质测试、培训讲座等纳入辅助课程,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分类推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和应用微课、慕课等新方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 创新体育活动载体。构筑体育活动全年常态化的发展格局,大力开展群体活动与竞赛。依托22个体育俱乐部,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趣味性、集体性运动项目。积极做好体育场馆开放工作,延长开放时间,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场馆管理智能化,提高场馆利用率,为学生的课外锻炼奠定了基础。每年开展多场竞赛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 强化运动队伍建设。学校在组织机构、条件保障、运动队管理、教练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学校运动队建设,全面提升比赛成绩。高水平运动员全面发展,约30%的运动员继续深造。注重普通生运动队的建设,成立十余支队伍,让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到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中。http://jyt.jiangsu.g
近日,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全球极端天气气候平台南京中心(GEP-SU)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笔者日前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南信大”)举办的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IAMES)2022年会上了解的信息。据悉,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特此发来贺信。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由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原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共同资助,其两个根本目标是确定气候的可预报性和确定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地球气候系统模拟和预估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7月,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在第42届会议上宣布,在WCRP的区域气候信息核心项目下设立“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全球极端天气气候平台”。2022年1月,经过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提议由南信大为其建设支持单元。2022年7月,南信大与WMO签署合作协议。未来,GEP-SU将整合南信大优势学科,与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专家共同建立全球极端天气气候数据库,聚焦与极端天气气候相关的气候数据处理及均一化、气候变化检测、归因及预估等领域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办公厅公布《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补充认定名单》,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联合实验室获此殊荣。学校已建有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共建基地、中国科协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等,建立了以科学技术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与学院、实验室共建联动的保障机制。该实验室集合了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与预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校气象台和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南京)等大气科学优质展教资源,全面推动发挥气象特色科普教育功能,引领着该校乃至全国的高水平气象科技发展和特色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科普活动精彩纷呈服务能力提质增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联合实验室围绕“气候与水”主题在世界气象日举办了在线科普直播活动,并打造了《漫话气象》云课堂系列科普教学短片。该活动一经推出,大受欢迎,来自南京、重庆、上海等地的3000多名小科迷在线约课,视频累计观看超过15000人次。实验室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围绕“粮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治理的方向。高效精准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的必然要求。好的城市治理,应一切围绕人的需求,重视人的感受,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毋庸讳言,过去传统的城市治理或多或少存在重“GDP型”评价、轻精准高效能治理等现象,由此造成了公共产品部分短缺,资源配置不完全均衡,生态空间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承压受损等问题。今天的城市治理,如果不能有效规避传统城市治理的弊端,真正实现公平公正和效率的统一,势必会导致数十年城市化进程中所积累的“城市病”时空叠加,影响城市品质的提升。为此,我们必须直面城市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塑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彰显城市治理的价值关怀和实践创新。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是城市治理的价值旨归,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确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