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江苏省红十字会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署应急救护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急救知识普及、急救设施配备、急救技能培训、急救救护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根据协议,江苏省红十字会将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省级急救教育培训基地,打造高水平急救教育师资队伍,联合开发急救教育课程,联合开展高校学生培训,健全急救教育证书体系,全面提高校园急救救护能力。特别是在省级急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上,江苏省红十字会全力支持该校在急救设备、教学教具、校园急救站等方面的配备和建设,力争将该项目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急救教育培训基地。据悉,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度重视急救教育,依托校综合门诊部急救师资团队,配套一系列专业急救设备,积极在校内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2021年,该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http://faxing.jkb.com.cn/home/index/detail.html?goods=1item=868562page=1389271097id=4730121name=jkb20230220 3版
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依托学科优势,全面推动发挥气象特色科普教育功能,引领高水平气象科技发展和特色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科普活动精彩纷呈,服务能力提质增效。学校积极推动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精心组织学校各科普基地和学院开展系列科普宣传和科学家精神教育活动。在世界气象日举办了在线科普直播活动,打造了云课堂系列科普教学短片。组织开展大型户外科普直播活动——走近气象探测,为广大市民详细介绍云对天气发展趋势的指示作用,积极推动大学生和青少年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科普传播模式,各项科普成果丰硕。学校以提高公众接受度和满意度为目标,从创意性设计与艺术化制作入手,开发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和鉴赏性的气象科普产品。制作气象灾害预警系列科普动画50多种,在多平台播出。以纸、植物纤维、木材、玻璃、塑料等为材质开发科普类文创产品50多种。 线上线下紧密联动,弘扬气象科学精神。科普活动以“双碳”和防灾减灾为主题,进社区进学校,举办了“气象脱口秀线上直播”“固碳减排与气候变化科普海报展览与讲座”等科普宣传活动。为宣传科学家精神,举办了科学家精神系列报告会,“致敬气象科学家”“信仰公开
刚刚过去的双休日,南京多所高校的学生重返校园,开启春季新学期。新的一年,校园有了新变化,有学生带着家长,逛校园、赏美景、品美食……父母也首次来到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长江北,老山南。在南京工业大学,开学第一天,同学们根据错时错峰分批返校的要求,有序地扫脸入校。工作人员在主要路口疏散交通,提供引导。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家长也能进校了。有学生带领父母,逛起了校园。看一看孩子口中的音乐台与天宝阁,走一走孩子喜欢的校友林与梧桐道,体味“南京最美高校”的魅力,学校山坡下的梅花绽放,欢迎着远来的客人。宿舍里,学生们整理床铺,清洁地面,打扫离开多日的寝室。在学校食堂,学生们带着父母品尝花式美食,暖胃又暖心。雨落金陵,春抵信大。上周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园也热闹起来,迎接阔别许久的同学们。在校医务室新址,仓库里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口罩、洗手液、消毒水等防疫物资,药房内退烧、止咳、止泻等药品和抗原检测试剂等也准备充足。南信大也恢复了家长进校权限。“本次报到家长也可以入校,为学校的人性化工作点赞!”不少省内的南信大学子都选择自驾报到,沃特福德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乔孜芊便是其中一位。2月11
伟大时代呼唤人才,伟大事业造就人才。今天的中国,一个个学以报国的故事,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写下生动注脚。2022“诗咏新时代 逐梦新征程”百位名人领衔诵读活动推出最新策划,来自江苏11所高校的归国留学青年学者,通过领诵诗歌的方式,礼赞新江苏、吟诵新时代。王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入选校“龙山学者计划”,江苏省“双创计划”。诗歌《神舟穿越——为神舟十三号回归而作》选自:《诗刊》2022年10月上半月刊作者:王童套圈的陀螺划行在蓝天的冰面,螺旋的高速路交错着急切的思恋。你望穿了双眼,吾在渔舟唱晚。指令长迎着星辰的沉浮,越野的东风盘绕在立交桥的叠层。车窗前穿梭过欢腾的骆驼,骆驼牵引起返回舱,掠出太阳的容颜。你呼啸着蒸腾四野,你的回声荡漾过大气层,你的居家已从太空迁徙回地球村,家园的地标矗立在北纬41度11秒处。门牌上刻有出舱大侠翟志刚的履历,鲜花丛中女儿呼唤着母亲的归来,绿叶间抖动着光富大校的敬礼。妈妈的发髻散射上喷薄的扶桑,水珠的彩球迸溅起缤纷的梦幻。人的细胞在太空中解剖开来,世代的物种播撒进云间的田垅,你在飘浮中拨动着生命的罗盘。跨越360公里路的天堑,
2019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正式招生,今年6月,学院将迎来自己的首届毕业生。据悉,这批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收获了很好的毕业去向。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力保教师热能“一直热”,而不止是“热一时”。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信大教师教育学院成立于2018年,2019年正式开始招生。学院的成立,打破了很多人对于“只有师范类高校才培养师范生”的刻板印象。据了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师资培养历史可追溯到1960年建校之初,为兰州气象学校、北京气象学校等输送了大批气象专业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开设师资班为地方高校培养基础课师资队伍。1984年-2004年,在数学、英语、政治等专业开展本专科师范生培养,累计为地方培养了3000余名教师。目前,教师教育学院已有一批优秀学子成功考取省内外各地市教师编制;拟申请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中,已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收到理想offer,包括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世界名校。2019级计科(师范)本科生范志林已推免至北京师范大学深造,在南信大就读期间,范志林收获了多种荣誉:国家奖学金、“浦芯”精英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蓝
2019年,南信大教师教育学院正式招生,今年6月,学院将迎来自己的首届毕业生。记者了解到,这批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收获了很好的毕业去向。随着教师待遇与社会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选择从教,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力保教师热能“一直热”,而不止是“热一时”。还没毕业,他们就已经被“预订”相关负责人介绍,南信大教师教育学院成立于2018年,2019年正式开始招生。学院的成立,打破了很多人对于“只有师范类高校才培养师范生”的刻板印象。据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师资培养历史可追溯到1960年建校之初,为兰州气象学校、北京气象学校等输送了大批气象专业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开设师资班为地方高校培养基础课师资队伍。1984年~2004年,在数学、英语、政治等专业开展本专科师范生培养,累计为地方培养了三千余名教师。目前,教师教育学院已有一批优秀学子成功考取省内外各地市教师编制;拟申请出国出境升学的学生中,已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收到理想offer,包括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世界名校。2019级计科(师范)本科生范志林已推免至北京师范大学深造,在南信大就读
http://v.jstv.com/wap/a/20230210/1675996197542.shtml?jsbcApp=120230209 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近日,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雷达气象中心)主办,北京象元气象观测技术研究院、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气象装备专业委员会承办的“象元杯”首届全国气象雷达应用大赛成功举办。本次大赛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和深化雷达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雷达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大国重器”作用、发挥雷达气象中心创新引领作用的重要举措,旨在遴选、孵化和推广高质量气象雷达产品,发现、培育并集结优秀雷达气象人才,组建团队、寻求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提升气象雷达在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中的应用效益。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气象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的雷达算法与产品研发者广泛参与,共收到报名回执216份,技术报告202份,经初审评定,筛选出98份作品参与决赛答辩。据悉,决赛作品分为多波段天气雷达物理量产品、天气雷达短时临近监测产品、多波段天气雷达数据质控算法、新型气象雷达质控算法与应用产品、气象雷达数据与产品评估算法等五组,最终选出一等奖5份,二等奖10份,三等奖15份。后续,雷达气象中心将对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前景的优胜者给予研发经费支持,用以进一步培育、孵化和业务推广。据悉,本
“王叔,第九年除夕夜留校了,来拍张照留个影!”1月21日下午5:00,南信大免费年夜饭开始供应前,学校中苑老食堂经理王武应记者的要求,站在了食堂餐桌旁摆好了POSE,微微笑弯了眼睛:“我戴着口罩哦,行吗?”王武是个老南京,1999年揣着一身好厨艺来南信大工作,在后勤部门辛勤耕耘了23年。眼见着同学们对自己的称呼从“王哥”变成了“王叔”,他依然乐呵呵的,“孩子们吃得满意,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连续九年的除夕夜,王武都是在学校食堂和学生们一起过的。“每年寒假,总有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留校。我们肯定要给学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他们即便不回家,也能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除夕我们可以稍微迟一点到食堂,我今天是早上7点来的。平时6:30就要到了。”王武拉了拉自己笔挺的西服,“这是食堂经理的工作服,早中晚餐饮的管理、卫生我们都要负责,但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们啥都干,帮忙打饭打菜,后厨掌勺,我都会。”除夕夜前,王武提前和同事们一道,将食堂布置得红红火火。“第九年了,这对我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张灯结彩,红红火火才有过春节的氛围嘛。”如果说食堂人员是一支“年夜饭进行时”的乐队,王武就是控制好整支
【习语原声】:“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专家解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自贸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丁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世界大国的竞争,主要看综合实力,但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较量。一个国家只有拥有更加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充分的主动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2》显示,2022年我国综合创新指数在全球132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到2021年达到2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提高到2.44%,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这些都表明我国科技实力与创新环境已趋近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了从过去的追踪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开始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向世界科技强国全速迈进。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家区域之间科技合作将更加广泛,同时竞争态势也愈加激烈。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重组,主要国家都在谋求和巩固在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