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何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多普勒激光雷达领域又有新突破!4月8日,记者从南信大获悉,该校大气物理学院教授夏海云研制的30千米全天候非视域多功能激光雷达,在恶劣天气、建筑物阻挡等情况下也可实现精准探测。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在国际著名杂志《遥感》《光学快讯》上发表。“在降雨的时候,雨水会阻挡我们的视线,激光雷达也一样,雨水积在雷达光学玻璃的表面,导致雷达性能受限。”夏海云介绍,风切变是常见的航空气象灾害,严重威胁飞机起降安全,传统测风激光雷达由于探测能力有限,难以适应各种复杂恶劣天气条件下的风切变探测,“我们通过江苏菲沃泰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纳米结构,在玻璃上做了一个疏水疏油的材料,让油污、水滴不会积在镜片上,激光能够顺利打出去。”记者了解到,该课题组最新研制出的30千米全天候非视域多功能激光雷达位于全球领先水平,最大水平和垂直探测距离分别达到30公里和7公里,尤其是在降雨、大雾等恶劣天气下,单机实现大气风场、降雨、云雾、湍流等多项参数的高时空分辨率探测。根据课题组在云南昆明长水机场连续9个月的观测结果,在降雨条件下,该雷达10千米以上的探测概率达到92.79%,有效覆盖机场
http://m.zjsnews.cn/news/658727315244040731420240408 紫金山视频
https://m.jstv.com/video/2024/4/15/1229439825379459072.html?curchannel=20240415 新闻空间站栏目
http://m2.nbs.cn/video/771231.html?id=771231mid=420240416南京教育头条栏目
3月2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浦口经开区共建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学院签约仪式在浦口区举行,双方将聚焦拔尖人才培养,通过海内外英才招揽等各类活动、各种平台,根据浦口发展所需,精准匹配科研、教育、人才等资源,助力浦口集成电路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1961年落地浦口以来,南信大与浦口始终是知根知底的朋友、亲密无间的伙伴。此次校地共建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学院,目的是在共享资源中打造人才培育“蓄水池”,在双向赋能中打造科技创新“主阵地”,在彼此成就中打造校地合作“新样板”。浦口将持续加强需求对接,在规划建设、人才引进、运行管理等方面做好全要素保障和全过程支持,与南信大携手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未来,双方将围绕服务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导向,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合作共建浦口经济开发区创新港,推进人才队伍的交流共享,联合组建科研团队,共同推进“揭榜挂帅”、协同攻关等新模式,依托学院优势平台,深度链接专家和市场资源,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https://finance.sina.cn/2024-04-01/detail-inaqhptw1460132.d.html?from=wap
3月2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浦口经开区共建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学院签约仪式在浦口区举行,双方将聚焦拔尖人才培养,通过海内外英才招揽等各类活动、各种平台,根据浦口发展所需,精准匹配科研、教育、人才等资源,助力浦口集成电路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1961年落地浦口以来,南信大与浦口始终是知根知底的朋友、亲密无间的伙伴。此次校地共建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学院,目的是在共享资源中打造人才培育“蓄水池”,在双向赋能中打造科技创新“主阵地”,在彼此成就中打造校地合作“新样板”。浦口将持续加强需求对接,在规划建设、人才引进、运行管理等方面做好全要素保障和全过程支持,与南信大携手推进校地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未来,双方将围绕服务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导向,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合作共建浦口经济开发区创新港,推进人才队伍的交流共享,联合组建科研团队,共同推进“揭榜挂帅”、协同攻关等新模式,依托学院优势平台,深度链接专家和市场资源,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https://m.sohu.com/a/768283896_121455647/?pvid=000115_3w_a
在得知要给南京市鼓楼实验学校的小朋友们做讲座,他第一时间就从青藏高原“飞”回了南京。他还自掏腰包买了100多张云朵、太阳等不同造型的卡通贴纸,全场发个不停。这位科学家,是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未来地球计划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姜彤教授。数据挖掘技术在预测自然灾害方面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和利用各种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进而更好地预测自然灾害,降低损失和人员伤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多年来,为收集一手数据,从北国到西藏、从沙漠到海滨,都有着姜彤的身影。“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对中国的用水安全和周边国家的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也是姜彤来得最多的地方。十几年前,科研条件相对艰苦。姜彤和团队在科考时,需将一个月的粮食带到山上,搭帐篷居住。他们每天用汽油和锅烧饭菜,采集蘑菇为食,肉类以罐头为主,蘑菇炒肉罐头已经是一顿美味大餐。而要吃到新鲜的肉、菜,一个月后才能下山购买。在一次住帐篷的经历中,姜彤和团队遭遇了野猪。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中,他们度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收集到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位女性学者刚刚荣获了“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的称号。她在气象学的海洋里,求索2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著作3部;获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参与建立了全球首个湖泊中尺度涡度通量网。她既是“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也是“江苏省科技创新十大女杰”。作为学者,她攻坚克难、踔厉奋发;作为老师,她鞠躬尽瘁,润物无声。她,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副院长肖薇。将培养气象人才作为终身目标16岁那年,肖薇考入南京气象学院学习农业气象学,开始了她与南信大的不解之缘。结束博士阶段的学习后,肖薇回到南信大继续从事气象科研,并明确了将培养气象人才作为终身事业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她从一名普通“青椒”成长为“国家级青年人才”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耶鲁大学建立校级官方合作,共同创立大气环境中心,肖薇担任执行主任。该中心极大地促进了南信大在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发展,也为学校大气科学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亲眼见证学校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我们都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2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及开班仪式举行。首批入选的30名学生将由导师团队联合进行指导培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林鹏程为首批入选学生之一。在本科阶段,林鹏程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进入研究生阶段,他参与了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的合作项目,负责改进CMA气候系统模式中的云微物理方案,取得了预期成果。丰富的项目经验让他得以顺利进入学校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以项目制为基础,导师会提出一系列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清单,让我们围绕这些展开研究,这样的培养方式给我们更多实践和应用的机会,使平时所学有所用之地。”林鹏程说。据了解,南信大气象卓工学院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校内外合作壁垒,致力于实现校企的“四共”“四通”机制,即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做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有别于“一位导师带一名学生”的传统模式,学院实行“导师团”联合指导。“学校的全职导师将会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学术水平的把关,行业导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