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位女性学者刚刚荣获了“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的称号。她在气象学的海洋里,求索2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著作3部;获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参与建立了全球首个湖泊中尺度涡度通量网。她既是“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也是“江苏省科技创新十大女杰”。作为学者,她攻坚克难、踔厉奋发;作为老师,她鞠躬尽瘁,润物无声。她,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副院长肖薇。将培养气象人才作为终身目标16岁那年,肖薇考入南京气象学院学习农业气象学,开始了她与南信大的不解之缘。结束博士阶段的学习后,肖薇回到南信大继续从事气象科研,并明确了将培养气象人才作为终身事业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她从一名普通“青椒”成长为“国家级青年人才”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1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耶鲁大学建立校级官方合作,共同创立大气环境中心,肖薇担任执行主任。该中心极大地促进了南信大在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发展,也为学校大气科学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亲眼见证学校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我们都
来源:江苏科技报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2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及开班仪式举行。首批入选的30名学生将由导师团队联合进行指导培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林鹏程为首批入选学生之一。在本科阶段,林鹏程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进入研究生阶段,他参与了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的合作项目,负责改进CMA气候系统模式中的云微物理方案,取得了预期成果。丰富的项目经验让他得以顺利进入学校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以项目制为基础,导师会提出一系列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清单,让我们围绕这些展开研究,这样的培养方式给我们更多实践和应用的机会,使平时所学有所用之地。”林鹏程说。据了解,南信大气象卓工学院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校内外合作壁垒,致力于实现校企的“四共”“四通”机制,即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做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有别于“一位导师带一名学生”的传统模式,学院实行“导师团”联合指导。“学校的全职导师将会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学术水平的把关,行业导师对
来源:南京日报
日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第二届“百花·双创节”开幕。同日,南信大海外人才驿站(新加坡站、英国站)正式启用,10名引才大使获颁聘书,将为学校吸引更多全球高层次人才。海外人才驿站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立海外人才引进前站、开展人才服务前置的一项探索,每个驿站配备一名站长,由学校给予工作经费开展常态化工作,将精准搜索和招揽高端人才。该校人事处副处长杨元建介绍,该项探索此前已在相关国家和地区试运行,去年共引进大气科学、遥感测绘工程、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高层次人才153名,其中50%以上毕业于QS大学排名前200名的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此次还设置“伯乐奖”,对高端人才的推荐者给予奖励。在人才政策上,该校以优厚待遇保障人才发展,健全综合评价体系,优秀人才半年内可从讲师升为副教授或直聘教授,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http://xh.xhby.net/pc/con/202404/06/content_1313787.html20240406 3版
来源:新华日报
https://m.jstv.com/video/2024/4/5/1225816142629265408.html?curchannel=%E7%8E%B0%E5%9C%BA20240405 新闻空间站栏目
来源:江苏新闻频道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2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并举行开班仪式。首批选拔灾害性天气预报、气象探测与装备、智慧气象和新能源等专业领域方向招收气象、计算机、电子信息等专业学位研究生60余人。据介绍,学院聚焦国家战略急需、气象行业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工程项目制为牵引,以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实质性联合培养为纽带,通过建设天气预警预报工程师技术中心、气象探测与装备工程师技术中心等,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人才等方面优势,加强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推进专业学位硕博士培养体系重构和流程再造,实施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做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推动创新链、教育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林鹏程为首批入选学生中的一员。此前,林鹏程参与到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的合作项目,负责改进CMA气候系统模式中的云微物理方案,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丰富的项目经验让他顺利进入学校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我坚信,我们气象卓
来源:江苏科技报
3月28日,2023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布。评选由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牵头组织,旨在及时反映我国气象科技领域前沿和最新进展,引领和鼓励气象科技创新。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的有:我国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能力跨上新台阶;盘古气象大模型;我国首颗主动降水测量卫星成功发射,国内首次实现降水系统三维结构的星载探测;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0开源发布;青藏高原多圈层地气相互作用立体综合观测研究平台的建立与应用;引领国际探空技术发展,实现北斗探空观测业务准入并推广应用;揭示全球典型气候区极端野火天气的反馈增强新机制;地球系统数值预报耦合器C-Coupler3建成;揭示北极海-冰-气系统次季节变率增强及其极端气候影响;构建综合数字智能系统,预估我国太阳能、风能发电潜力和发展途径。十大气象科技进展涵盖数值预报、大模型、气象卫星、探空技术、气候变化、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气象业务核心和交叉学科多个重要领域。此次评选活动为首次举办,由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气象部门的百余名专家投票评选。气象部门、相关领域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多项科技进展参选。
来源:江苏科技报
春招旺季,在大部分学生还在忙着找工作时,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级华为实验班学生王曦明已经签约苏州易德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产品工程师一职,利用自己在高频电子线路和电路图方面的专业知识,判断产品设计是否合理,并对不合理产品进行调整和优化。王曦明所在的班级是全球首个数据通信方向华为实验班,得益于优异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王曦明一路披荆斩棘,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专业书籍1本,以第一发明人身份授权发明专项1项……本期“发展新质生产力,南京高校在行动”栏目聚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华为实验班,看南信大如何“牵手”华为,培养信息工科拔尖人才。A前沿技术进教材入课堂帮学生打牢理论知识基础最低要求原专业学分绩点的前5%,着重考查学生高数、C语言、英语以及线性代数四门学科的成绩,要想进入华为实验班,并不简单。凭借着综合成绩4.14(满分为5)的成绩进入初选,再经过严格面试,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王曦明从电子信息大类专业选拔进入首届华为实验班。如何让这部分拔尖学生更拔尖,实现卓越化、个性化发展?围绕数据传输、网络通信、网络安全、网络智能化领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华为实验班探索构建了“面向前沿·理实交叉·深度融
来源:南京日报
https://m.jstv.com/video/2024/3/31/1224072107988312064.html20240331 江苏新时空栏目
来源:江苏卫视
https://m.jstv.com/video/2024/4/1/1224446067347722240.html20240401 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
三四月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樱花、桃花、杏花盛情铺展。3月31日,学校第二届“百花·双创节”在这样的烂漫春景中拉开帷幕。当天,一系列签约、揭牌仪式在大好春光中传递出奋进强音——南京市江北新区—南信大深化“党校+高校”合作,国家能源集团江苏电力有限公司、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新一批公司“牵手”南信大。值得注意的是,南信大海外人才驿站(新加坡站、英国站)正式启用,现场,学校为10名引才大使颁发聘书。“N+10”“入职即评”“充足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学校给予海外人才的招引政策可谓十分吸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杨元建介绍,“N+10”的人才服务理念,即别家给多少安家费,南信大便在这个基础上再加10万,别家提供怎样的人才服务,南信大就给予人才的关心再多10分。“去年,学校引进了15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一半以上是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0,主要分布在大气科学、遥感测绘工程、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学科。人才引来之后,我们将采用综合的科研评价和人才激励体系。也就是说,在我们这儿,海外优质人才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那么,该如何激励海外人才驿站的实体化运行?杨元建说,每个驿站都会配备一名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