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文学院“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暨语言文学跨学科研究院成立仪式”在图书馆七楼报告厅举行。会议邀请美国杜克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10多位国内外知名语言文学专家出席会议并为学院语言学科发展及重要平台建设指导把脉。校党委书记管兆勇教授,党委校长办公室郑伟主任、社科处蒋明敏处长,以及文学院全体院领导及师生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开幕后,校党委书记管兆勇教授带领全体参会人员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默哀1分钟并向大会致辞。他对专家学者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和此番莅校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随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现状和建设目标。他指出,文学院组织召开“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暨语言文学跨学科研究院成立仪式”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讲话背景下,响应学校号召,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打造进取型语言文学学科的务实举措,对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文学院顺应时代要求、借势发力,进一步推动语言文学学科内涵式发展,做大做强语言文学学科。《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主编、
为深入推进“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断优化我校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我校,12月13日至15日,由校长李北群、副校长江志红带队,教师教育学院、大气物理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滨江学院负责人以及人事处相关工作人员组成招聘团,专程赴北京地区开展“一站式”招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次招聘为吸引优秀学子、提升引才质量,人事部门和各相关学院通过学校人事处网站、微信、人才服务机构、北京地区高校就业部门及学术同仁、在我校工作的北京地区高校校友等,直接或间接发布招聘公告,广泛宣传,提前做好人才信息收集和沟通联系工作。本次招聘活动采用“一站式”服务方式,将招聘宣传、应聘报名、学院考核面试、人事处审核评估、校领导面试等多个环节,在招聘现场“一站式”完成。14日,招聘团在北京世纪金源大酒店布置展位,接收简历,与前来应聘的博士现场进行交流,耐心解释相关问题,积极介绍学校引才政策、学科专业、科研平台和学校环境。15日上午、下午,招聘团分别在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专场招聘面试会。面试前,施威副处长就学校的校情和人才政策进行了宣讲。招聘期间,共收到博士简历120余份
12月13日下午,上海海洋大学校长程裕东一行来校就我校一流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调研交流。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副校长张永宏出席座谈会,我校党委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科学产业处、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副校长张永宏主持。 座谈会上,管兆勇书记在致辞中对程裕东校长一行来校调研交流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回顾了学校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学校快速发展中的各项创新理念、新举措和取得的新成果,并就学校面向行业特色办学,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办学定位做了重点介绍。管书记表示,学校遵循“八个看”办学规律,秉承“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的办学宗旨,坚持开放办学、协同创新、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学校办学规模与层次得到了质的飞跃,各方面成效显著。最后,他希望双方能够加强交流,共同探索“双一流”建设。 张永宏副校长就我校一流学科建设情况作了介绍。他表示,近年来,学校从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深化行业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方面介绍了我校一流学科建设情况,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等方
12月12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黄雄彪一行来校调研我校“双一流”建设工作。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副校长戴跃伟,党校办、科技处、科技产业处、发规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大气科学学院等相关负责人出席座谈会。会议由戴跃伟副校长主持。管兆勇书记简要介绍了我校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博士点申报等情况。他表示,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解放思想,以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他说,学校遵循“八个看”办学规律,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积极推动学校向着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不断迈进。他希望双方能够加强交流,共同为探索“双一流”建设内涵做出贡献。黄雄彪副厅长表示,经过调研交流对南信大近年来取得的各项成绩印象深刻,特别是学校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立体化布局学科建设,在丰富人才培养方式、引进高水平师资、加强与地方合作等方面亮点丰富。学校深度涵养良好生态,遵循科学办学规律,制定严谨管理目标体系,探索出了独具学校特色的办学路径。他希望双方增强进一步联系,为校地合作开拓空间。会上,戴跃伟副校长介绍了我校一流学科建设情况。与会人员就相关
12月5日,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55所涉农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共同研究了新农科建设发展举措和改革实践方案,推出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我校党委书记管兆勇教授参加了研讨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人事司副司长路永斌、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李芹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涉农高校是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建设新农科是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农林教育肩负着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幸福中国建设的重要使命。会议强调,新农科建设理念要“顶到天”、内容要“宽到边”、质量要“立到地”,涉农高校要注重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形成高等农林教育的新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范式、服务国家和世界的新经验。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共涵盖5大改革领域、29个选题方向。“新农科建设发展理念研究与实践”领域重点在回答“理念怎么新”;“专业优化改革攻坚实践”领域重点在回答“专业怎么优”;“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改革实践”领域重点在回答“人才怎么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践”领域重点在回答“协同怎么联”;“质量文化建设综合改革实践”领域
12月10日上午,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一行来校考察,调研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及“双一流”建设情况。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研究生司副司长徐忠波,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洪流、社政处处长王伟、研究生处处长杨树兵等陪同考察。全体在校校领导管兆勇、李北群、王敦宝、王尧、邓志良、周伟灿、江志红、戴跃伟、闵锦忠、胡明保、张永宏、韦忠平,以及相关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前,翁铁慧副部长实地调研走访了校园。“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建设情况如何?”“高端人才是如何引进的?”“学校气象台如何服务教学科研的?”“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危害如何?”……在校气象台,翁铁慧副部长认真听取了关于大气科学学科平台与团队建设的汇报,查看了相关卫星云图、气候预测系统等,询问了一流学科相关建设情况,并勉励学校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继续在气象预报预测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做出贡献。在基嘉楼,翁铁慧副部长听取了中国气象谷的建设规划,询问了项目的建设位置、建设进展等,对学校推进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表示赞许和肯定。 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管兆勇汇报了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
12月6日下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一行来校考察。校党委书记导管兆勇、副校长戴跃伟出席座谈会。江北新区相关领导,我校党委校长办公室、推进教师“工程化”领导小组、教务处、科技产业处、网络信息中心、电信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座谈交流。座谈会由副校长戴跃伟主持。 校党委书记管兆勇在致辞中简要汇报了我校的发展历程及学科特色。他说,学校始终坚持面向行业特色办学,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办学规模与层次得到了质的飞跃,在国际大学排名、学位点建设、ESI学科排名、教学科研、生源质量等方面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深度融合,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陈锋主任听取汇报后,对我校取得的成绩和未来发展战略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他简要介绍了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情况,并对产教融合工作举措进行了说明。最后,他希望南信大能够抓住产教融合的机遇,更好地服务于江北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服务气象行业,服务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座谈会前,陈锋主任一行在副校长戴跃伟的陪同下参观了气象台、可视化中心、大探基地、象辑科技南京研究
根据中央和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要求,12月7日,校党委领导班子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会议紧扣主线、聚焦主题,按照“四个对照”“四个找一找”要求,实事求是、检视问题、剖析根源、明晰方向、盘点收获,达到了统一思想、深化认识、鼓劲加压、推动工作的目的,是一次坚守初心、砥砺使命的政治体检,也是持续深化主题教育的重整行装再出发。 省委主题教育第九巡回指导组组长王军,指导组成员沈春、郑苗苗全程指导。校党委书记管兆勇主持会议,全体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会议,副校长、民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委员会主委江志红,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郑伟、纪委办公室主任蒋元春等列席会议。 自主题教育启动以来,我校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在省委主题教育第九巡回指导组的精心指导下,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一体化推动各项举措有机结合贯通落实,高标准、严要求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取得了较好成效。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通过学讲话、听报告、抓调研、讲党课、找问题、促整改“六位一体”,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普遍开展谈心谈话、检视问题、征求意见、信
我校两项成果获江苏省智库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一等奖12月5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了2019年度江苏省智库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评选结果。其中,我校王会军院士的研究成果《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咨询报告》和与廖宏教授的研究成果《协同减排助力大气污染防治精准施策》均获得一等奖。江苏省智库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评选旨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提升江苏智库整体发展水平,更好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我校此次入选的2个一等奖,均为省级重点培育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的重要研究成果,进一步彰显了我校智库在江苏省社科界的影响力。一直以来,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秉持“学科交叉、文理融合”的研究方式,致力于解决气候与环境治理领域复杂的现实问题。今后,我校智库将继续强化内部发动引擎,更好地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据悉,该奖项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社科联面向全省智库界征集,,经过资格审核、专家评审等程序,共评选出江苏省智库研究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旨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提升江苏智库整体发展水平,更好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我校两项成果入选一等奖,彰显了我校气候与环境治理
近日,由我校王会军院士牵头的“亚洲中高纬区极端气候的机理、预测预估及其生态环境影响”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资助,这是我校首次作为主持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该项目由我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有关科学家共同承担,项目总经费为1935.95万元,执行期为五年。该项目将聚焦亚洲中高纬区极端气候变化,揭示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异时空特征,从多圈层相互作用角度深入认识其变异机理;通过改进和完善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以及发展极端气候的预测理论与方法,构建高效的极端气候预测系统;量化自然因子与人类活动对极端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评估极端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学预估未来极端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项目研究可为亚洲中高纬区防灾减灾、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