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8-19日,由我校陈海山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南京召开。项目联合了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气候中心等单位进行协同攻关。项目主管机构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张峰处长、项目依托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李北群校长、项目负责人陈海山教授、课题负责人和课题骨干成员共7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邀请了包括我校王会军院士、复旦大学张人禾院士、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日宇研究员、国家气候中心宋连春研究员、复旦大学温之平教授、南京大学杨修群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钟中教授、我校周波涛教授等10位专家与会指导。会议开幕式由我校科学技术处处长章炎麟主持。李北群校长在致辞中表达了对科技部与项目合作单位的感谢,强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在项目执行期间切实落实科技部相关管理要求,全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张峰处长介绍了“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专项申请和立项的基本情况,对项目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立项支持表示祝贺,肯定
4月19日上午,宿迁学院党委书记徐德、校长潘志明率队来校交流,我校校长李北群出席会议,会议由校总会计师胡明保主持。会上,两校举了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李北群对宿迁学院一行来校交流合作表示热烈欢迎。他说,近年来,宿迁学院秉承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顺利完成转设并开启新校区建设,成绩喜人,更让人充满期待。“开放包容”也是南信大的办学特质,学校围绕“一体两翼三维”的学科生态体系,各学科专业均与全国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头部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实施“PI”制团队管理模式等举措,形成了充满活力的人才“新生态”,“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他希望两校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将合作共建做深、做实,真正让学生受益、让教师成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徐德说,此次来到南信大,看到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劲的发展态势、蓬勃的创新精神和美好的未来图景,让人感到不虚此行。他介绍了宿迁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特别是转设三年来,在迎接评估迈上新台阶、内涵建设开创新局面、人才招引实现新突破、校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精神状态彰显新风貌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他期待两校在合作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站位、优势互补、突出
4月15日,“青年新游记·相约花果山”2023连云港高校行首场专场推介会暨启动仪式在我校隆重举行。当天还开展了重点产业人才专场招聘会、连云港籍学子座谈会、科技成果对接会、企业博士后对接洽谈会等系列活动。连云港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卢刚、江苏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宋海江、江苏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主任李晓军、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委书记吕洁、连云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程晓红,我校校长李北群、副校长金自康出席本次活动。李北群致欢迎辞,他首先对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将2023年连云港高校行首场专场推介会暨启动仪式放在我校举办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南信大拥有“最硬核”优势学科、“最优秀”师资力量、“最夯实”人才培养、“最开放”国际视野及“最温暖”校园保障,始终践行“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勠力构建“信大优学”品牌,打造国际“朋友圈”,推动教学的优质化、数字化、国际化。他说,连云港与南信的合作渊源深厚,一直保持着高频互动、深度合作,希望在今后的校地合作中深化交流合作,携手共谋发展,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卢刚在致辞中介绍连云港的各类优势产业状况、先进科学技术,并表示连云港为各类人才来连创新
4月14日,第50期多国别考察暨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成立30周年活动在我校举行。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WMO助理秘书长张文建、19个国家气象水文部门负责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祖强,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林其坤,江苏省气象局局长于波,以及我校校领导李北群、周乃贵、胡明保、韦忠平、金自康、陈海山、马嫣出席。活动由副校长马嫣主持。体育馆一楼,WMO区域培训中心成果展现吸引了来宾与师生驻足参观。在观看了南信大国际教育培训宣传视频,以及中外学生合唱表演《一起向未来》后,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张祖强表示,今年恰逢第50期多国别来华考察以及WMO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成立30周年,这是中国气象国际友谊桥梁的两座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30年来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持续传授知识、传播理念,创新教学、打造精品,用心用情教学、展现友好开放精神,日益成为各国气象部门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贡献。他说,在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各国对气象防灾减灾需求日益强烈和多元化,希望南京区域培训中心继续为WMO战略计划和目标做出贡献,提升发展中国家防灾减
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袁星教授团队在《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长文“A global transition to flash droughts under climate change”(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n6301),揭示气候变化影响下全球干旱由缓旱向骤旱转变的特征,并发现迅速爆发的骤旱或将成为未来干旱的“新常态”。《Science》杂志将该论文选为同期亮点成果,并撰写观点文章进行评论。干旱的发生发展通常持续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然而,近年来一种爆发迅速的干旱——“骤旱”,愈发频繁地在全球范围爆发(图1),如2022年我国长江流域特大骤旱和2012年美国中西部平原特大骤旱。不同于发生缓慢的传统干旱,骤旱通常在数周内即发展至重度干旱,能够迅速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并导致湖泊等水体迅速干涸,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同时为干旱监测预警与旱灾应急管理带来严峻挑战。近期已有研究表明,骤旱在全球不同地区存在增加趋势。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缓慢发展的干旱也可能增加,全球干旱是否已向骤旱转变尚不明朗。
李北群讲话陈国祥讲话
4月12日下午,南信大附属高新实验小学(简称高新实小)开展主题为“站在未来,给孩子负责的童年”的校园开放日活动。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周桂松、高新实小校长林莉,我校校长李北群出席活动。宣讲会由高新实小教师及学生代表主持。宣讲会前,同学们进行啦啦操暖场表演。林莉对参会领导和家长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她说,高新实小一直秉承教育初心与育人使命,近年来依托江北新区与南信大高校力量迅速发展。她从三方面简要作育人思想汇报,一是自律警醒,打铁必须自身硬,把握正确办学方向,营造教育新生态,全面推进现代化办学新实践;二是理性创新,明晰现状再发力,全力打造“硬核”校园,学校环境优美、课程多元、师资雄厚,切实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三是家校合力,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携手家长守护孩子天性,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新实小学子。她希望,未来能在南信大的带领下,“立”心育人,携手共进,共护成长。李北群对高新实小的邀请表示感谢,并高度肯定了学校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他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和学科特色。他表示,基础教育的发展与高校建设紧密相连,我校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积极相应国家号召,率先成立教师教育学
4月12日下午,省政协副主席、民进省委会主委、中科院院士马余强一行来校调研,民进省委会专职副主委、一级巡视员朱毅民,民进省委会副主委、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袁林旺等陪同调研。我校校长李北群、副校长刘博出席调研座谈会。会议由朱毅民主持。 李北群对马余强一行莅校指导工作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备受社会关注和期待,是学科创新发展和科创领军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前景广阔。近年来,我校大力推动“气象+”“+信息”学科品牌建设,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出一条特色学科交叉发展道路。李北群介绍,学校将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在智慧气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方面重点发力,努力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学科创新、产业增长、人才培养等方面激活新动能,产出新成果。他表示,期待通过民进江苏省委会调研组的调研和指导,进一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刘博作了题为“加快高校学科交叉建设,培育科创领军人才”的调研汇报,从顶层设计、组织管理、培养体系等方面介绍了我校交叉学科建设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应急管理学院、智慧医疗研究院、智能遥感工程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和相关成果。同时分析了
近日,2021年度氮循环十大科学进展于第四届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学术论坛开幕式发布。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柯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的研究成果“基于贸易网络视角的全球农业源氨减排策略”荣列其中。 为深度解析农业源减排对改善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克服当前全球农业源污染的减排难题,李柯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基于农业源排放和环境影响评估的研究基础,从全球贸易网络新视角出发,创新性地通过多学科交叉的模型研究,提出基于经济贸易联系为基础的区域协同减排方案,有效地减少氨气排放,对于从农业源减排(NH3和N2O)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政策启示。 据悉,2021年度氮循环十大科学进展评选活动是首次开展,由中国土壤学会氮素工作组开展氮循环十大科学进展的推荐及遴选工作,经有关专家评议投票产生。入选进展内容反映了氮循环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在引领科学技术创新、鼓励氮循环领域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2023年3月21日,中国气象学会在哈尔滨组织召开了“中国气象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暨首届大气科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颁证仪式”,向各位首届大气科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王会军院士,副理事长费建芳教授和杨修群教授,副秘书长王举教授出席本次会议,此外会议还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表彰仪式由杨修群副理事长主持。王会军院士首先致辞,他回顾了学会优博评选过程的发起历程,并向首届10位获奖论文作者和他们的导师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大气科学学科面临着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他提出了当前大气科学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包括:时空多尺度(无缝隙)动力学过程与机理、精细化地球系统模式研发与模拟、地球系统耦合过程与机制、地球及环境系统中有关预测问题。他勉励各位获奖论文作者脚踏实地,潜心研究,以更高水平的创新研究成果为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随后,王会军院士向获奖论文作者逐一颁发证书,并与所有获奖人及导师合影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