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我校2024年国际化工作例会在行政楼528召开。马嫣副校长和校国际化工作相关部门、学院出席会议,会议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张广磊主持。马嫣就相关工作任务进行部署,对学校国际化工作开展提供了几点要求,一要加强自身建设,主动担当,健全问题解决体制,创新工作方法;二应建立高效沟通机制,加快国际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进程;三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应始终贯彻落实学风建设,严格把控预警率、保障就业率;四是国际口各部门学院应全面协同,保持信息渠道畅通,共同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进程。会议上,国际处、国教院、雷丁学院以及沃特福德学院负责人先后发表讲话,就各自工作进展、重点难点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汇报。
为增进全国优秀大学生对学院的全面认识,吸引优质研究生生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于7月13日成功举办了优秀大学生暑期论坛。学院党委书记屈家安、院长廖宏、副院长胡建林、副院长乐旭、副院长盖鑫磊,以及部分优秀教师代表,共同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们呈现了一场知识与经验的盛宴。论坛伊始,由胡建林副院长担任主持人,引领现场氛围。随后,廖宏院长代表学院师生致欢迎辞,她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基本情况,并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期望。屈家安书记对学院的学科水平、教研平台、师资队伍、研究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介绍,让同学们对学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随后来自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代表(陈凯、樊建凌、盖鑫磊、靳茜芃、李保杰、李昆、李楠、刘振鑫、邱慧、孙明洋、王鸣、吴小伟、谢晓栋等)与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他们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对专业的独到见解。论坛的学术氛围浓厚,乐旭教授和黄潇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向同学们展示了各自课题组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激发了同学们对科研的浓厚兴趣。此外,优秀研究生赵泳淇、吴凯强也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情况和学术心得,为学弟学妹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胡建林副院长对学院考研
会场为回顾总结学院上半年工作,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任务,7月12日下午,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在长望楼N102报告厅召开上半年工作总结大会。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周乃贵出席会议并讲话,学院全体教职工参会,会议由院党委书记陈一虹主持。会上,周乃贵充分肯定了学院上半年各项事业取得的可喜成绩,并通报了学校上半年重点工作取得的进展,他指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金牛湖园区入驻是学校近期大力推进的两项重点工作,要求学院高度重视,积极落实。结合分管工作,周乃贵着重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科研诚信建设,要求学院教师不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时刻铭记自身使命,严以律己。在科研经费使用上自觉增强风险意识和规范意识。同时,学院也要防微杜渐,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监督管理。为加深教职工对学校财务政策的理解,加强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大会邀请财务处副处长方荣作专题报告。他简要介绍了学校财务日常服务和信息化建设情况,从案例分享、问题列举、退单原因分析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财会监督相关内容,在警示的同时,为教职工合理、合法、合规使用各类经费和准确高效报销经费提供了专业指导,并对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作了重点解读。院长冯兆忠作学院上半年工
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推进实验室管理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营造良好条件,7月10日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织召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技术人员发展大会。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资源管理部主任段伦超、我校副校长马嫣出席会议并讲话,原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赵学余、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蒋明敏、资产处处长杨丰政、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代表、全体实验技术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于江华主持。马嫣感谢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和合作企业对学校实验室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大力支持。她表示实验室建设是学校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是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力量。我校在过去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办学成绩斐然,实验技术队伍对学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期希望实验技术人员全面认识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注重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制与开发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的通知》,遴选认定了15所高校作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功获批。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今年4月,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实施意见》,明确支持江苏高校联合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高起点高质量建设一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 自建校以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0余年矢志不渝探索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与信息产业发展同频共振。2024年3月28日,学校揭牌成立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秉承“矢志不渝探索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初心,致力于培养一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气象工程师队伍。 依托学校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科研优势,学院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气象科学与工程技术资源,为培养高水平的气象工程人才提供了广阔平台。学院落户中国气象谷,与中国气象局、华为、国电南自、航天科工等多家行业主管部门及领军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气象科技的研发与应用,为培养交叉学科领域的卓越工程
7月11日,中国气象局软科学项目专家组来校开展气象软科学重点项目结项验收工作。我校马嫣副校长出席会议。专家组成员主要有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潘进军,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气象局原局长丁传群,安徽省气象局原一级巡视员包正擎,江苏省气象局一级巡视员刘聪,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主任曾明剑等。组长由丁传群担任。马嫣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她对气象局各位专家莅临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她说,多年来中国气象局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如火如荼的局校合作工作也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学校作为“因气象而生、以气象而强”的双一流高校,始终坚持气象特色、坚持服务气象行业,在气象专业学位建设、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创建、大气科学一流学科培优行动等事关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以气象软科学项目为契机,组织教师积极开展软科学研究,为中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也期待中国气象局在项目立项数量、大额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学校更大力度的支持。会上,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政策处处长李栋介绍了此次参加验收的重点项目情况和相关验收要求。“‘双碳’目标下气候资源保护与利用立法的功能定位与规范
根据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关于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相关要求,我校于6月中旬向省教育厅推荐了17件廉洁文化作品及课堂实践案例。近日,经专家评审、网上公示,我校共有两件作品和案例获得省级推荐参加全国展示。全省共有64件作品和案例获得推荐全国展示资格。我校获得推荐的作品分别是征文作品《阿诚》和课堂实践案例《立足“一研四廉”,赋能“清风校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勤廉洁教育课堂实践新探索》。其中《阿诚》来自教师教育学院物理师范2021级学生陈肯。该作品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人生是一场修行,自律是修行的根本,面对诱惑和围猎,须保持有足够的警惕和冷静。言有所界,行有所止,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立足“一研四廉”,赋能“清风校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勤廉洁教育课堂实践新探索》来自总务处(后勤服务总公司)党委。该案例介绍了后勤公司将廉洁意识、廉洁作风贯穿日常工作具体做法,通过强化清明政风、清净校风、清淳家风(宿舍、食堂)建设,让“廉洁教育”可感可触、入脑入心。自教育部第九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以来,我校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积极开展廉洁答题、廉洁征文、廉洁艺术创作、廉洁微网课、廉洁实践案
7月10日上午,“江苏高校名师名课月月观摩”第十七期活动在我校举行,本次活动围绕“思政培根科研赋能实践强基—天气学类课程群建设改革与实践”主题展开。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二级调研员郭新宇,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朱大梅,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工程学院以及我校的师生代表现场观摩本次教研活动,活动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网同步直播。活动由全国气象教学名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王黎娟教授主持。她以天气学类课程群建设为例,介绍了课程群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及取得的成绩。大气科学学院姚素香教授以《天气学分析基础》课程为例,分享了思政教学创新实践,为课堂思政浸润专业提供了具体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了科普大思政的思路;大气科学学院马静副教授以《天气学原理》课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教师的科研成果,并着重讲述了“PRESENT”教学改革创新;大气科学学院陈丹副教授结合《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对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大气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钱代丽副教授以《临近和短时天气预报》为例,分享了一次冰雹天气过程教学的设计与成效;随后天气学课程团队师生围绕课程建设、教学创新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下达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镇化对区域及全球尺度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结论,我校大气环境中心主持的“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以91.40分(A档)的成绩通过综合绩效评价。该项目由我校牵头主持,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与。自立项以来,项目组克服疫情困难,紧密围绕项目总体任务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密切团队协作,聚焦城镇化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4年的系统性研究,高质高效地完成了研发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该项目识别了全球城镇化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城镇化影响气候变化的生物物理机制,预估了未来全球城镇化趋势,定量评估了城镇化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湿球城市热岛新概念,研发了动态城镇模块,生成了全球未来50年城镇扩展数据集,为城镇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项目成果丰硕,发表第一标注学术论文51篇,其中SCI论文41篇,包含Nature文章1篇、Science Bulletin文章1篇、Nature
6月30日,由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江苏省会计专业学位教育联合会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承办的江苏省首届会计专硕教学案例研讨会顺利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20余所兄弟高校,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案例教学与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展开研讨。江苏省会计专业学位教育联合会理事长、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王跃堂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院长邱玉琢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是全国会计专业硕士教育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胡明保致辞。胡明保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办学成绩,以及会计学科建设与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情况。他指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气象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地球科学、信息技术等优势学科为基础,在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建设具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特色的工商管理和会计学科,围绕环境与资源会计、大数据与会计决策等领域开展研究,探索复合型和拔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成效。胡明保期待与会领导专家持续关心、支持和帮助南京信息工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