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为确保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连日来,我省主题教育第一批参加单位在读书班学习中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推动主题教育正确有力、扎实有效开展。加强理论武装,接受思想洗礼理论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更是开展主题教育的题中之义。各单位读书班严格做好“规定动作”,把加强理论武装作为重中之重,组织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在这次读书班学习中,我将深耕细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悟透精髓、汲取营养”“我们将深化落实厅党组组织开展的‘要素保障护航行动’,全力服务保障全省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4月27日,省自然资源厅主题教育读书班首期“自然大讲堂”学习研讨会气氛热烈,9名厅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站上讲台,谈读书体会、谈思想认识、谈工作打算。“我们将常态化举办好‘自然大讲堂’,打造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蓄势赋能的‘加油站’、解放思想的‘大平台’、敢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提出殷切期望,并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在宁大学生倍感振奋。无奋斗不青春,记者走近几位奋战在科技一线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在田间地头、在实验室,以所学所研担负时代之责。脚踏泥土,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建功立业“用自己所学所研,让农产品产量变高、品质变优,我的内心就无比满足。”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二学生韩玥说,她喜欢农田、喜欢在田埂上奔跑,脚踏泥土让她踏实。她现在除了是一名学生,还是溧水区晶桥镇南京农业大学(芝山)科技人才党支部书记,正在为造就一支有知识、懂技术、真实干的人才队伍而努力。2019年,晶桥镇芝山村被发现土壤硒含量很高,是一块适合发展高质量生态农业的“金土”。同年,芝山村成立综合合作社,采取“村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的新型村级经济实体,建设富硒生态产业园。3年前,韩玥的老师、南农大潘根兴教授带领团队践行人才入村,技术落地,将炭基技术应用到芝山村的富硒健康生态产业中。2021年,韩玥也来到芝山村做研究。韩玥和老师、同学在芝山村推进“炭基硒谷、
近日,中国气象局局校合作工作会议召开暨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成立,标志着局校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的职能与气象事业的定位高度契合,因此,气象部门与高校天然存在合作共赢的基础。局校合作是气象部门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构建省部、部际、局校、局企、国际等多方协同发展新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气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产出的成果;高校气象学科专业发展也离不开气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这就需要局校合作能够“顶天”“立地”,双向赋能,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共同谱写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顶天”引领,拓宽气象高质量发展渠道做好气象工作不仅是气象部门的主责主业,同时也是包括高校在内的广大气象工作者的使命。“顶天”引领,就是高校在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中要畅通接收来自各级气象部门信号的渠道,及时了解形势发展变化,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政策导向,确保与气象部门的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前提是要看时事、观大势,学深学透、领会把握好上级文件精神实质,根据形
未来,迅速爆发的骤旱将成为全球增暖背景下干旱的“新常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袁星教授团队近日在《科学》杂志刊发研究长文,指出在过去64年中,全球干旱正在经历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显著相关。未来,迅速爆发的骤旱将成为全球增暖背景下干旱的“新常态”。骤旱突发性强,难以及时应对什么是骤旱?一般而言,干旱是一种缓慢发展的气候现象,主要由大尺度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引起,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强度和范围上的最大值。但在异常高温和降水极度亏缺的共同作用下,通常会造成局地土壤湿度快速下降,在数周内即发展至重度干旱,这种情况被学界称为骤旱。骤旱发展迅速、预见期短、强度大、破坏性强。“骤旱发生得很快,给我们的响应时间很短,难以及时应对。且骤旱还可能引起热浪、山火、电力短缺等,从而触发复合极端事件,造成重大社会经济损失。”袁星举例,2012年美国中部大平原的特大骤旱就曾造成3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研究团队选取了1951—2014年的数据,根据干旱爆发速度,将干旱划分为缓旱和骤旱,并利用骤旱比例的变化描述次季节干旱的转变特征。结果显示,全球次季节干旱爆发
江南水乡竟然也会发生大旱,我国“南涝北旱”的格局正在改变,最快15天就会发生一场特殊的干旱灾害……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干旱事件频发,其中,有一类发展迅速、预见期短、强度大、破坏性强的干旱——骤旱也愈加频繁与强烈。4月14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袁星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刊发文章,指出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干旱正在经历由缓旱向骤旱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显著相关。未来,迅速暴发的骤旱将成为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的新常态。该文章被选为《科学》杂志同期亮点成果。未来,在这个70%地表被水覆盖的星球上,我们面对的干旱灾害风险或将越来越大。骤旱在湿润地区更易出现一般而言,干旱是一种缓慢发展的气候现象,需要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强度和范围上的最大值。什么是骤旱?顾名思义,骤旱是指在异常高温和降水极度亏缺的共同作用下,局地土壤湿度快速下降,在数周内即发展至重度干旱的干旱事件。骤旱在英文中被称为“flashdrought”,即如闪电般的干旱。由于突发性强、强度大,骤旱会快速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导致湖泊等地表水体迅速干涸,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过去的研究
编者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当前,全市各级党组织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满怀敬仰之情、拥戴之情、感恩之情积极投身于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全力推动南京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今起本报推出“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的南京实践”栏目,聚焦南京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南京新篇章的生动实践。【总书记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
http://v.jstv.com/wap/a/20230422/1682146034623.shtml?jsbcApp=1 新闻空间站栏目
4月14日,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率19国气象水文部门负责人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考察,祝贺设立在此的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成立30周年。http://www.nbs.cn/tv/njjytt/2/202304/t20230420_667584.html南京教育头条栏目
“感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过去30年对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培训作出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日前,世界气象组织相关负责人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祝贺设立在该校的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成立30周年,并称赞“南信大的贡献,展现了中国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责任担当与主动作为。”作为一所高水平行业性地方高校,南信大通过国际化集聚各方资源、突破发展壁垒,以国际领先带动国内一流,打造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南信大范式”。形成海外一流人才引培“新生态”国际化之路,南信大已经走了60多年。在新的发展阶段审视自我,“深度国际化”更是学校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的“制胜引擎”。半个月前,欧洲科学院、芬兰科学院院士蒙塞夫·加布伊教授刚刚签约加盟南信大“海外院士工作站”,未来将与南信大在信号、图像处理分析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这是自2018年南信大成立江苏省首个“海外院士工作站”以来,吸引的第20位海外院士。“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批项目”,南信大通过“海外院士工作站”着力打造国际化高层次人才聚集区。此外,南信大还拥有百余人的长聘外籍教师队伍。2020年,塞浦路斯的叶夫吉尼克斯教授来到中国并加入南信大大气
2021年12月初,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袁星在《科学》的投稿系统中提交了论文。一眨眼,八九个月过去了,除了显示已送审外再无消息。其间,国际上陆续有相关研究发表,其中有一篇甚至还借鉴了自己此前的研究方法。袁星有些着急,忍不住给编辑写邮件询问情况,“如果《科学》觉得不合适,我们就撤回来”。那段时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60年来最严重的骤旱,袁星希望这篇研究全球干旱的论文赶紧发表,以引起更多人对相关问题的重视。他甚至已经计划好,如果被拒,就立即投给发表速度最快的期刊。投稿一年多后,袁星终于等来了好消息——近日,《科学》在线发表了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全球土壤水分模拟和再分析等数据,评估了过去64年来干旱的演变情况。该研究发现,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全球干旱正在向骤旱转变。未来,在大多数陆地地区,人类要面对更快发生的干旱。 《科学》将其选为同期亮点成果,并撰写观点文章进行评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科学家从产生想法到做出成果通常需要多久?对于袁星来说,这个跨度是10年。2012年夏天,美国遭遇了50多年来最严重的旱灾,持续几个月的高温和干旱对生产生活影响巨大。此时的袁星入职普林斯顿大学不久,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