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瓦里关山白雪皑皑,巍然挺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届大气科学学院毕业生贾莹珠第三次前往瓦里关山,和前两次一样,他买了可口的食物带给山上值班的人员。大概到了半山腰,车子就无法继续前进了。贾莹珠和同事们一路顶着凛冽的寒风,历时大约1小时30分钟,才到达位于瓦里关山顶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贾莹珠今年刚刚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毕业,他选择远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追寻自己的“蓝天梦”。不久前,全国气象部门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了线下专场招聘会。其中,青海省气象局带来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的工作岗位备受学生们关注。记者了解到,在这座被称为“云顶观象台”的瓦里关大气本底站上,有超过一半的工作人员毕业于南信大。瓦里关山自然环境恶劣经常要靠人力运送物资29年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在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建成,它是欧亚大陆内陆腹地唯一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也被称为“云顶的观象台”。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唯一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大气本底监测站,为研究、评价、预测大气成分变化进而研究对气候变化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其所获取的特种
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似乎不算特别巍峨。9年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在此建成,它是欧亚大陆内陆腹地唯一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也被称为“云顶的观象台”。在这里,超过一半的工作人员毕业于南信大。他们头顶云端、脚踏实地,一代代的南信大人,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毅力,在瓦里关把脉地球、测量“体温”,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气象人的初心和信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毕业后他选择到“云顶观象台”贾莹珠今年6月刚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毕业,他选择远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追寻自己的“蓝天梦”。11月中旬的瓦里关山白雪皑皑,巍然挺立。这是贾莹珠第三次去瓦里关山。大概到了半山腰,车子就无法继续前进了。“徒步上山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忘了”,就这样,贾莹珠和同事们一路顶着凛冽的寒风,迈着沉重而坚实的步伐,历时大约1小时30分钟,才到达位于瓦里关山顶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第一次听说‘瓦里关曲线’是在高中。大学时,我再一次从学哥学姐们口中听到了‘瓦里关’这个名字。”在他们的影响下,贾莹珠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大四时,他主动留意有关青海省气象局的招聘信息,今年7月
探风测雨观云感雾,胸怀气象服务民航。11月15日~16日,第八届中国民航空管(气象)岗位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经过层层选拔和随机抽取,来自全国各地区8支代表队的148名参赛选手齐聚六朝古都南京,同台竞技,一展航空气象人本领。 本次大赛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贯彻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民航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大赛由中国民航工会联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民航局人事科教司、全国民航团委共同主办,民航局空管局承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民航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协办。中国民航工会常务副主席王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金自康,民航局人事科教司副司长张静,全国民航团委书记孙珊珊,民航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副主任高扬,民航局空管局工会主席李其国,民航江苏监管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顾青等出席闭幕式并颁奖。中国民航工会经审会主任齐金升主持开、闭幕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 据悉,本次大赛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国家级二类大赛,是自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以来民航空管岗位第一次全国大
11月14日至16日,第八届中国民航空管(气象)岗位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办。本次大赛是国家人社部批准的国家级二类竞赛,由中国民航工会联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民航局人事科教司、全国民航团委共同主办,民航局空管局承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民航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协办。来自民航系统8个单位的148名选手参加决赛。大赛在航空气象预报、航空气象观测、航空气象信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备保障等4个岗位分别展开,主要考查参赛选手的综合业务能力。全国决赛分为个人竞赛和团队竞赛。对于全国决赛中获得航空气象预报、航空气象信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备保障等3个岗位个人综合成绩第1名的选手,将报请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其余获奖选手将分别申报授予“全国民航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民航技术能手”“全国民航金牌员工”“全国民航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和“全国民航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https://www.workercn.cn/papers/grrb/2023/11/17/2/news-2.html20231117 2版
作为省派盐都区大冈镇佳富村驻村第一书记,高权带头进村入户、走访摸排、全面调研,深入每家每户,聆听群众呼声,一心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始终“用数字说话”,以实际行动在驻村一线贡献自身力量。这有一份“驻村工作锦囊”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为外乡人驻村工作如何挑重担、攻难关?
http://m2.nbs.cn/video/702429.html?id=702429mid=4
10月28日至30日,由团中央等部门主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贵州大学举行,江苏高校352件作品获奖,其中,在主体赛中获奖116件,在“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获奖96件,在“红色专项活动”中获奖70件,在“黑科技”专项赛中获奖70件。记者走近部分获奖团队,了解获奖项目背后的故事。突破技术瓶颈,助力产业升级随着社会进入物联网时代,万物互通互联,传统无线通信基带芯片制程瓶颈和传统数字无线通信技术能耗问题逐渐凸显,南京大学获得主体赛特等奖作品“不忘初‘芯’,新信向‘融’——基于存算一体芯片的无线通信系统”针对以上现状,对存算一体原理的通信应用、模拟存算芯片的研发迭代等进行了一系列攻关,提出了基于存算一体芯片的无线通信系统,实验验证了其低能耗、低误码率、高计算能效和兼容多介质通信等优势,并实现了关键存算芯片的全国产化,为未来万物互联时代大量终端设备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提供了可行且通用的技术途径。“原本以为钢铁厂‘傻大粗黑’,没想到煤进仓、矿进棚,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生产不见尘,智慧环保监控平台一屏看全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辜荣程从今年2月开始
眼下,江苏2024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会正在火热进行中。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江苏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约73万人。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江苏各高校举行了主题鲜明的招聘活动,按城市、行业、产业设置专场,便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更有针对性进行供需对接。上个周末,由中国气象局人事司主办的“全国气象部门2024年度人才招聘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6个国家级直属单位,31个省(区、市)气象局以及市(地、州、盟)气象局、县(区、市、旗)气象局,超250家单位提供2300余个岗位。此次招聘岗位性质涵盖业务、科研、服务、管理,招聘专业涉及气象类、气象相关类、数学物理类、信息技术类、媒体传媒类、教育培训类、财务会计类、综合管理类等多学科。“昨天从青岛赶过来的。”出生于1998年的杜如意是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当天她和班里20多名同学组团来到现场。杜如意说,现场投递简历后,用人单位随后会进行笔试、面试等环节,之后就会宣布结果。“今年就参加了这一场招聘会,我觉得就是‘一锤定音’。”中国气象局相关人士介绍,招聘会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拓宽招录的专业目录,拓宽选才用才的视野,给更多高校的毕业生提供就
近日,记者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悉,该校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取得佳绩,3个项目获特等奖、3个项目获二等奖、3个项目获三等奖,1个项目获最佳人气奖。据了解,本届竞赛搭建主体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红色专项活动、“黑科技”展示活动,有机组成“1+1+2”的赛事整体架构,共吸引全国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作品、250多万学生参赛。在红色专项赛中,南信大《党建筑魂,钢铁报国--探寻南京钢铁集团高质量发展的65年蝶变之路》项目荣获特等奖。该项目受邀参加“挑战杯”终审决赛项目成果展。据悉,项目以南京钢铁集团为调研对象,课题组历时300多天,访谈102人,通过深度访谈老一辈南钢人以及南钢各职能部门等相关群体,收集26万字的访谈原文、整理20万字的有效语段,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从党建领航、科技自强、绿色发展等多维度提炼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南钢经验”,为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经验启示。在“揭榜挂帅”专项赛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其中《和光同程--国内高光谱核心的智慧粮储系统》获国赛特等奖和擂台赛最佳人气奖。据悉,和光同程团
11月4日和6日,全国气象部门2024年度人才招聘会分别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南信大”)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成信大”)举办。中国气象局各直属单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及市(地、州、盟)气象局、县(区、市、旗)气象局等超过250家单位提供2300余个岗位。时隔三年,全国气象部门人才招聘会在线下重开,为气象部门和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双向奔赴”的重要平台。全国气象部门2024年度人才招聘会南信大专场现场图 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司长王志华介绍,在总体规模上,今年全国气象部门发布的国家编制事业单位招聘岗位计划数目为2300个岗位左右,已连续5年保持平均招聘规模在2200个岗位以上,今年首批公布的岗位计划已超出平均值3个百分点。 在结构分类上,一是突出主责主业,继续加大对气象类专业人才的招聘力度。今年初步放出的气象类岗位数有1592个,创历史新高;二是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对气象相关类跨学科人才的引育。考虑到新时代气象战略定位业务内涵向地球系统拓 展、向影响预报延伸转变,加大了对气象相关类人才的关注度,今年放出的气象相关类岗位有200余个,比去年同期增长数十个,涵盖了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