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jstv.com/wap/a/20231106/16992773391004.shtml20231106 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11月4日,全国气象部门2024年度人才招聘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拉开帷幕。来自全国16个国家级直属单位,31个省(区、市)气象局以及市、县气象局超过250家单位提供2300余个岗位。来看记者从现场发回的报道。http://www.nbs.cn/tv/njjytt/2/202311/t20231106_694467.html20231106 南京教育头条栏目
11月4日,全国气象部门2024年度首场人才招聘会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包括中国气象局、各省(区、市)气象部门等250多家气象单位带来了2300多个岗位到场招聘。http://www.nbs.cn/tv/21/2/202311/t20231105_694356.html
梅雨是东亚地区夏季特有的天气现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一般以6月中旬至7月上旬持续的阴雨天气为主要特征,对农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广泛影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院士团队对梅雨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展开研究,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异常的梅雨天气近年来引发了严重的气象灾害。那么,梅雨对全球变暖到底有怎样的响应,原因是什么?未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梅雨又会如何变化?该研究发现,过去60年里,长江中下游流域梅雨期间的无雨日数、降水事件强度、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次和强度都呈增加趋势,其中降水事件强度增加趋势最为明显。这表明,随着全球变暖,梅雨期间的天气变得更加不稳定和极端。梅雨期间无雨日数的增加趋势与地表相对湿度的减少有关。梅雨期间降水事件强度、极端降水事件频次和强度的增加趋势与热力和动力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研究人员还预估了梅雨在全球增暖2℃情景下可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梅雨期间的无雨日数、降水事件强度、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次和强度都将增加,其中降水事件强度增加最为明显,将给未来的气候风险管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不过,该研究也提到,由于目前模式对梅雨变化的模拟能
一间宿舍、横跨两个学院、三个专业,四人全员保研!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4栋503宿舍的四名男生耿韬博、周奕翀、颜旭、徐超,收到了继续深造的好消息。他们分别保研至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能取得这样一份成绩,背后是四个人的共同努力。大一入学,四人聚集在了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摸索出了最适合各自的学习方法。在初学知识时,颜旭就努力做到领悟每一个要点;徐超更喜欢在课外花时间整理思维导图;耿韬博反复钻研课本,把握基础原理后逐步进阶;周奕翀则更注重熟练运用的能力。大一结束时,宿舍全员专业成绩均位于年级前十,其中周奕翀为综测、专业成绩双料第一。出于未来规划,周奕翀转去了同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耿韬博转去材料物理专业。一个宿舍,三个专业,相互理解,是他们在宿舍相处中始终保持和谐氛围的秘诀。在考研路上,见证对方情绪的起伏,适时地给予对方鼓励。保研还是一场信息战,他们是彼此的参谋而非对手。徐超与颜旭为同专业,他们及时沟通信息,尽可能错开填报,避免竞争同个名额。周奕翀与耿韬博即使专业不同,在收集信息时也会特意留心其他人可以报考的方向。四人还参与学院的一对一帮扶工作,将自己专业学习上的优
10月26日,2023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结果发布,来自浙江大学的戴攀曦、南方科技大学的范斯腾、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桂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李柯、北京大学的谢金翰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张文霞等6人获奖。戴攀曦研究方向为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其研究揭示了极端降雨和中纬度极端气旋的气候响应,系统阐明其动力机制,助力极端天气的气候预测;范斯腾研究方向为行星大气,在冥王星大气有机雾霾分析和类地行星探测原理领域做出了创新性成果;桂柯研究方向为气溶胶,其研究厘清了全球气溶胶污染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多尺度驱动机制,研发了可业务运行的时空无缝多气溶胶特性参量实时定量反演技术;李柯研究方向为大气环境,提出了自由基非均相吸收和甲醛光解对我国臭氧污染形成的新化学机制;谢金翰研究方向为物理海洋学,提出了海洋中尺度流向近惯性波传递能量的新机制,证实和量化了海洋表层动能的跨尺度双向传输;张文霞研究方向为极端气候与气候变化,将水循环变化研究从传统的平均态和极端事件拓展到多时间尺度的波动性研究。据了解,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是为了纪念我国著名气象学家谢义炳对中国气象事业和人才培养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设立,旨在鼓励青年气象
绿色生活先进典型事迹系列报道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市民群众积极投身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首都文明办持续深入推进“V蓝北京”主题宣传活动,涌现出一批热心环保公益事业、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环保公益组织和个人。为发挥绿色生活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市民积极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本报将陆续推出60个典型事迹。今天为您介绍的“绿色环保好市民”,分别是来自石景山区的吴金艳、平谷区的杨浩丽。来自平谷区气象局的杨浩丽是一名环境工程研究者,受所学专业影响,绿色、环保、低碳理念始终深植在杨浩丽心中。早在2013年她注册加入北京志愿者时就多次参加绿色公益活动。2018年至今,杨浩丽作为平谷区气象局党支部委员多次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电视塔广场环保公益行”“平行街环保公益行”“平谷城北湿地公园绿色行动”“金海湖绿色志愿服务”、植树造林等环保公益活动。6年间,杨浩丽共参与组织环保公益活动30余次,活动带动500余人次参与其中,是绿色生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杨浩丽从父辈那里继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铅笔削短变成铅笔头,就插上废弃的笔管继续使用;无论家里还是公共场所,只要看到没拧紧的水龙头,杨
深秋,一场强劲的冷空气袭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风雪交加。10月16日夜间,当地再现降雪。秋冬季的降雪往往猝不及防。然而,海北州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晓雍早已提前与青海省气象台开展联合会商,及时制作发布重要天气报告,准确预报出此次降雪天气的开始时间和量级。同时,她迅速与交通、农牧等部门沟通联络,通报天气预报和降雪实况,提供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农牧业防范等气象建议。2015年,王晓雍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来到海北州祁连县托勒气象站从事基础地面气象综合观测工作。托勒气象站海拔高,高寒缺氧,条件极其艰苦,生活上也非常不方便。当时,22岁的王晓雍也曾因想家偷偷掉过眼泪,但她凭借对这份工作的热爱,硬是坚持了下来。“仰望天空观察风云变幻,俯视大地记录雨雪风霜,我要做风雨里的守望人。”王晓雍勉励自己说。从海拔3367米的托勒气象站到海北州气象局,从基础地面气象观测到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王晓雍在气象综合观测和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的岗位上精耕细作、刻苦钻研,不断提升业务技能。一年后,工作出色的她被调至海北州气象台从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为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她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并于2018年到成都大
四四方方的小桌,几支用旧的黑色签字笔,一罐还剩半筒茶叶的茶叶罐,一份还在查阅的文件……赴四川省气象台锻炼的中央气象台强天气预报中心副首席预报员关良桌上的物件,简约却不简单。说话条理清晰,却也不失风趣,关良总能在交谈中让人放松下来。他出生在“钢铁之城”攀枝花,从人口仅一百万的西南小城考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从本科到研究生都学气候专业。“从所学专业到现在的工作,从气候研究到中小尺度预报,跨度大、难度大。”艰辛与执着,伴随着关良不断磨炼、一直成长。把科技创新落到基层需求上在中央气象台,关良主要从事强对流天气预报工作,除常规天气预报预警发布外,也包括重大活动、重大工程气象保障以及强对流预报技术研发等工作。到四川省气象台后,他接触到气象工作更多“接地气”的环节。“中央气象台的工作更聚焦于技术引领,而基层更偏重预报服务。”他笑着说道。在基层锻炼期间,关良先后前往四川绵阳、雅安等多个市县基层气象部门调研预警发布流程和业务现状,也致力于加深国省市县互通交流。市县气象部门强对流预警信号发布主要依靠对实况天气的监测,提前预警能力有限。作为中国气象局“强对流短临预报”青年创新团队成员,关良的重点任务是基于短临
本期观点:■近年来,西北太平洋夏秋季热带气旋呈显著减少的变化趋势。■在海洋变暖和气候变暖的双重影响下,1970年以来,全球强台风强度增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命史的最大强度年平均水平也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1977年以来,登陆东亚和东南亚的台风强度增加了12%至15%。■过去几十年来,大部分海域上的台风活动位置都存在向两极移动的趋势,西北太平洋海域尤为明显。我国台风灾害的影响范围向北扩展,北方地区台风灾害风险增大。■受人类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系统增暖影响,强台风自1980年以来在大部分海域都出现了显著的季节性提前,西北太平洋地区最为明显。■强台风从秋季提前至夏季之后,台风和季风暴雨叠加发生复合灾害的风险大幅提升,需要不断提升针对这类复合灾害事件的预报预警和应对能力。 本期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 谈哲敏,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宋丰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赵海坤,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赵珊珊采访人:本报记者 吴鹏今年盛夏,第5号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给华北、东北等地造成严重灾害损失。随后,第6号台风“卡努”在8月11日23时左右登陆辽宁省庄河市,生命史长达15天,远高于西北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