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jstv.com/video/2024/2/20/1209589632645369856.html20230220 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高原荒途,凛风飞雪。无人迹处通车辙,坚冰冻处寻生机。于险峻见勇毅,于深邃觅幽微。昆仑群岭苍雪色,别有浮云衬旭日……”近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科院赵林教授承担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子专题--“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课题,完成相关科考任务。35天的时间内,来自赵林团队的地科院学子李祥飞、张钰鑫、刘世博、李智斌、储晓煜、陈威和其他科考成员一起,成功完成对青藏高原西部羌塘高原腹地无人区的科学考察。本次南信大科研团队主要通过钻探获取了18个不同深度(15m~40m)的土壤样品,并运用无人机、探地雷达和瞬变电磁等方法,获取了研究区大量的多年冻土本底特征资料,并初步建成了全国首个纵穿羌塘高原腹地的冻土监测网络,弥补了该地区多年冻土监测的空白。羌塘高原约占青藏高原总面积1/5,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区域还存在大片的冻土和气象观测空白,“在我们科考的区域,由于冬季气候环境恶劣,基本上不存在固定居住的人。”科考队员说。高反、缺氧、寒冻、断联……他们都是战士从南京起飞到格尔木,沿着109国道和317国道,再到改则县,“前往科考地的路途花了四
岁末年初,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穿过牧区的沙石土路,顺着山壁与悬崖之间的夹缝蜿蜒而上,就到了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瓦里关本底站”)。1994年9月,在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上,这座本底站拔地而起,成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32个全球大气本底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座,也是唯一设立在亚欧大陆腹地的全球大气本底站。从此,一代又一代观测员驻守于此,记录地球呼吸脉动,积累下近30年准确、连续、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温室气体观测资料,为应对气候变化及相关研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今天,“新春走基层”报道组就将见证这条漫长曲线上的又一个点。一天的坐标,是14万多个数据与两万步(一)瓦里关本底站主班观测员的一天一般始于7时30分。起床,花20分钟收拾妥当,再花10分钟步行到数百米开外的观测场,迎着熹微的晨光检视每台设备后,再返回业务楼三层的天台。天台更像一处试验基地,上面矗立着太阳光度计、光谱仪、负氧离子监测站等许多先进设备,其中不少属于瓦里关本底站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观测项目所用设备。检查过每一台设备的“健康状况”后下到二楼,眼前一个个贴着“气溶胶”“温室气体”等标签
古迹寻访者、魔法绘画师、戏曲传承人……近日,记者从南京各高校发现,南京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之余会选择与热爱同行,以充沛的活力与创意,以独特的视角和行动探索世界。课余,他喜欢寻访古迹、定格永恒寒假里,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2021级的本科生黄宬熹拿起他的相机边走边拍,他用镜头捕捉城市的韵味,用脚步丈量历史的痕迹,用心灵感受文化的厚重。他拍摄的一组照片《发现常州“城市宝藏”完全指南》走红网络,被网友们称为“有风情有人情的常州城市宣传大片”;他寻迹延陵、访古问今,看见不曾被看见的常州,他用139张照片,勾勒出一个夺满历史深邃感和现代意趣的城市。黄宬熹喜欢沉浸在江南古镇、金陵山水、苏州园林中。“高中时,我去五台山旅游,站在斗拱下的那一刻,突然觉得世界豁然明朗,也感知到了中华文明的伟大。”那次旅行之后,黄宬熹渐渐从“观古”变成了“探古”,他开始用相机记录下珍贵的历史遗迹,将它们呈现给更多的人。除了城市风光,“一块碑”背后的故事更令人动容。“在常州武进区的恽南田墓,我偶遇了一位守墓老人,他给我们讲恽南田的故事。”黄宬熹谈及这段记忆时,仍深受感动。他默默地拿起相机拍下了这块古碑,“这张照片,是对先人
土壤也“体检”?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信息,全国土壤普查已在各地铺开,目前完成外业调查采样超160万个,占全部样点的六成以上。根据国务院部署,这次针对土壤的“全面体检”将于今年11月底完成全部外业调查采样,2025年形成普查成果。为何要给土壤做“体检”?包含哪些内容?听农业专家来说说——时隔40多年启动新的土壤普查土壤普查是对土壤形成条件、土壤类型、土壤质量、土壤利用及其潜力的调查。此次全国土壤普查是第三次。1958年到1960年,中国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以土壤农业性状为基础,提出了全国第一个农业土壤分类系统。1979年,土壤二普启动,重点普查了土壤资源的类型、分布、肥力等基本性状,普查成果成为全国各种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的基础数据。时隔40多年,土壤三普为何启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解释,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前土壤普查的数据已经不能很好反映当前土壤里各种构成要素具体情况。先说施肥,过去农业生产施用的肥料,有机肥比较多,现在以施用化肥为主,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土壤结构、理化性状指标等产
年味渐浓,春节将至。在江苏各大校园,部分学子选择了在校过年。学校为他们贴心安排了集中宿舍,提供细致而暖心的服务,让奋斗的学子在校亦如家。每天早晨6:30起床,7:15不到就来到实验室,和实验鼠或细胞相伴8小时,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90后博士生田强的寒假作息。1月31日上午,田强来到实验室,当天的实验是将细胞种到培养板上,加上药物,观察细胞的基因、蛋白和表型等方面的变化。“有的实验周期长达一两个月,但‘变化’就在那一瞬间,要是没能第一时间捕捉和记录,那两个月就白等了,必须从头再来。”为了捕捉这一瞬间,田强必须耐心静守,春节临近,组里的小伙伴陆续离校,只剩下他一个人每天坚持着“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保持高度的自律。年三十即将到来,父母特意从老家四川给他寄来香肠和腊肉。“年三十下午我决定给自己放个假,提前从实验室出来,回宿舍吃点家乡味道,再和家人视频拜年,学校也给我们发了餐券。”田强说,“楼下还有值班的宿管阿姨呢,不止我一个人留校,因此并不孤单。”2月1日上午,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内,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二年级的王庆凯正在汇报自己课题的阶段性进展。为了推进手头的科研任务,他
试验团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冰冻圈研究团队试验地点:青藏高原西部羌塘高原腹地无人区试验内容: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担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子专题——“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课题的支持下,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通过钻探获取18个不同深度(15米至40米)的土壤样品,并运用无人机、探地雷达和瞬变电磁等方法,获取研究区大量的多年冻土本底特征资料,并初步建成全国首个纵穿羌塘高原腹地的冻土监测网络,弥补了该地区多年冻土监测的空白。羌塘高原约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区域还存在大片的冻土和气象观测空白。“在我们科考的区域内,由于冬季气候环境恶劣,基本上没有固定居住的居民。”科考队员说。高反、缺氧、寒冻、断联,我们都是战士“2023年11月15日从南京起飞到格尔木,经过了几日物资的准备与整理的工作,11月21日野外科考大部队沿着109国道和317国道到达了距离工作地点最近的县城——改则县。经过短暂的休整后,野外科考队进入了荒无人烟的羌塘高原无人
看到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草桥中学校初中语文教师招聘成绩公示之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南信大”)毕业生汤超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作为唯一一名80分以上的选手,她的综合成绩超出第二名7分,被录用已是板上钉钉。这个职位仅招一人,面试时面对诸多“985”高校毕业的学科语文硕士,脱颖而出的汤超虽感意外,但仔细思量,觉得“也是意料之中”。 汤超是南信大教师教育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南信大于2018年11月开办教师教育学院,但近两年该校师范类毕业生在招用市场上受青睐已不是新闻。一所素以理工科见长的全国“双一流”大学,缘何在教师教育领域崭露头角?办教师教育既是历史传承,更是时代所需——“教师教育建设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同时也是高水平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使命”。放大学科优势,吸引更多学生“从教如流”4年前,翟若宇通过江苏省高考综合素质评价考核,最终被南信大教师教育学院录取。在志愿填报的十字路口,翟若宇的选择并不少。即便将范围锁定在江苏省,仅以师范专业而论,该省共有师范类或开办师范专业的高等院校19所,作为一所新兴开办师范专业的院校,南信大为什么成为他的首选?翟若宇的回答是,
随着上一波冷空气偃旗息鼓,近期我市气温持续回升,预计7日到8日我市最高温可达22℃。专家介绍,厄尔尼诺现象是今秋以来气温变暖的主要原因。昨日进入新的一周,虽然早晨最低温仍然较低,但是上午气温迅速爬升,午后南京站最高温到达14℃。据市气象台预测,本周前期我市温度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尽管6日我市将迎来弱冷空气,受此影响气温回升的势头将会短暂中断,但是7日到8日,气温将重新回升并触顶,预计最高气温可达22℃。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2023年的秋季,即9至11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最暖秋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和智慧气象研究院院长罗京佳介绍,今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导致今秋以来气温变暖的主要原因,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以后,海表温度较高,海洋释放的能量传输给大气,大气把能量传播到全球各地,从而使全球平均气温增加。罗京佳介绍,每年秋冬季,北方的冷空气南侵会导致寒潮现象发生,如果在气温偏暖的背景下,北方冷空气来袭,可能会导致降温幅度更大。对于市民来说,由于气温反复横跳,可能会觉得今年秋冬以来气温较冷,但实际上,今年秋
2023年最后一周,南京天气开始回暖升温。经历了极强“冰冻模式”后,公众对于是冷冬还是暖冬的热议还在持续。专家表示,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目前已经形成,这个冬天确实存在暖冬的可能性,但厄尔尼诺并不直接和暖冬挂钩,即使是暖冬依然会出现阶段性的冷。“暖冬是一个气候学的概念,即使是暖冬,寒潮的可能性都是有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智慧气象研究院院长罗京佳表示,根据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冷冬等级》,冷冬、暖冬的判定都是用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作为判定的基本要素,“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比过去30年的冬季平均气温相对高,称为暖冬。一般在2月份根据实况数据得出最终结论,但如果气温一直持续偏高,可以较早判定是否为暖冬。”受厄尔尼诺及全球变暖影响,我国经历了最暖秋季,出现暖冬的概率也在增加。“厄尔尼诺是地球上最强、最显著的年际气候信号,每隔几年就会发生。2023年是厄尔尼诺年,前3年是拉尼娜年,两者都是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的冷暖位相。厄尔尼诺一旦发生,就会引发洪涝、干旱、高温、雪灾等极端天气。”罗京佳表示,目前,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厄尔尼诺一定会导致暖冬吗?事实上,厄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