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2.nbs.cn/video/763647.html?id=763647mid=420240331 南京新闻栏目
3月2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仪式,在该校举行。这个学院成立于2024年2月,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的中国气象谷。据了解,该学院聚焦国家战略急需、气象行业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联合气象相关行业企事业龙头单位开展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深化产教融合,重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具有独立解决复杂气象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南信大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罗亚丽介绍,学院培养的研究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工程建设能力。从学生的遴选、培养到学位论文的选题等,全面融入和体现学院与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比如在研究生复试环节,会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考量其工程创新方面的潜力。对学生的培养,则以项目牵引,由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专家围绕国家急需,提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清单,从中确定学生的研究选题。罗院长强调,每位同学的导师不会只是一人,而是一个校内外导师团。校内导师负责夯实学生们的学术素养,校外导师则给与工程实践方面的指导。在该院就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还将前往合作单位进行科研实践。南信大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将选拔灾害性天气预报、气象探测与装备、智慧气象和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3月2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及开班仪式举行。首批入选的30名学生将由导师团队联合进行指导培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林鹏程为首批入选学生中的一员。在本科阶段,林鹏程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不仅夯实了理论基础,还提升了编程技能。进入研究生阶段,他参与到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的合作项目,负责改进CMA气候系统模式中的云微物理方案,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丰富的项目经验让他得以顺利进入学校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课程安排主要是以原学院为主,气象卓越工程学院是一个以项目制、项目导向为基础的学院,导师会提出一系列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清单,让我们围绕这些去展开研究,这样的培养方式给我们更多实践和应用的机会,将平时所学有所用之地。”林鹏程说。据了解,南信大气象卓工学院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校内外合作壁垒,致力于实现校企的“四共”“四通”机制,即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做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有别于“一位导师带一名学生”的传统
https://m.jstv.com/video/2024/3/28/1222996572842921984.html?curchannel=20240328 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今天(3月28日)上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及开班仪式举行。首次入选的30名学生见证了这一特别时刻。以项目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未来气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信大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落户在中国气象谷内,作为气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学院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分类界限,突破校内外合作壁垒,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推进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气象及相关行业翘楚深度合作,培养未来气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对于学生的培养,该学院实行“项目制”团队指导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简单来说,一个学生完成3-4年的学制,将由学校的全职导师、行业导师和实践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来联合指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罗亚丽说:“所谓的团队就是说我们希望是以一种项目来牵引的,也就是说学生做的这个选题,就是由这些相关的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他们针对围绕着国家急需的这些领域,提出重要的一系列的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清单,那么我们的学生的这个选题就以这个为主要的来源,然后这个培养的过程中,就是硕士研究生是学制3年、
https://weibo.com/1807431510/5016992654560413?sourceType=weixinfrom=10E3395060wm=9006_2001featurecode=newtitles_channel=4s_trans=1807431510_501699265456041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绿色学校”目标,将绿色理念与制度、科技、教育紧密结合,扎实有效开展绿色校园建设工作,推动绿色学校建设向纵深发展。制度创新,上下联动共建绿色校园。学校在“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统筹布局绿色校园建设,将创建文明生态校园相关内容纳入学生校园文明规范和行为准则、写入《学生手册》。学校建立健全校园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绿色管理制度,制定和出台了能源资源管理定额制度,加强了能源资源计量,开展了能源审计和能耗公示,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对校园建筑及设备进行绿色运行管理,统筹协调、量化管理,促进节约用能长效管理机制的形成。科技赋能,物联应用打造感知校园。学校汇聚多学科优势自主研发的“数字化能源监管”平台,在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下实现对校园内重点用能用水设施、设备的智能监测、感知、传输、分析、管理,实现了能源资源的可视化、可控化管理。学校积极引入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创新回收模式,采用“互联网+”回收、智能自助回收等方式进行绿色科技发明创造,参与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科技竞赛并获得若干奖项。学校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秉持能源最优化原则探索符合实际的建筑节能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学生资助实践,构建“多元互助”资助模式,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和应助尽助。建立应急资助机制。学校在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学生家庭受灾情况摸排工作,及时对受灾家庭学生给予应急资助。学校还设立助学基金,对因遭遇突发事件或身患重大疾病急需帮助的学生进行救助帮扶。推进困难学生家访工作。学校全面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全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全覆盖。建立“家庭心理支持服务”,为心理困难学生和其家庭成员提供心理咨询。通过家校共育,深入了解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广泛宣传各项资助政策,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实效。冬季送温暖。学校坚持每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温暖、送关爱。召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校领导与困难学生面对面,了解学生实际需求,解答现实困惑;为所有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发放御寒冬衣,传递南信大育人温度;为考研困难学生送去慰问,为他们成功“上岸”保驾护航。励志学子树榜样。学校始终将“育人”主线贯穿资助工作全过程,推动一批助学成才典型的涌现。通过举办国家奖学金差额评审公开展示会、国奖励志学子宣讲会
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传承榜样力量,近日,我省各高校组织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师生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鼓励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将学雷锋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学校以优势学科为有力支撑,聚焦气象防灾减灾,打造“我身边的大气科学”“安全教育进社区”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通过开展志愿服务表彰大会、“志愿集市”嘉年华等活动,浓厚志愿服务氛围。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和青年志愿者组织深入社区,聚焦社区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需求,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通过与相关单位共建“志愿服务联盟”、共建志愿实践基地等方式,拓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提升自我的渠道。开展“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宣讲会、“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面对面等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放眼基层、服务社会。结合学校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优质的志愿服务项目,多维度推进学校志愿实践育人工作,培养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江苏大学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向上向善,将雷锋精神转化为情感认同、行为习惯。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主题,召开交流座谈会。通过讲述雷锋的故事,解读雷锋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学期各项工作超前谋划、分解实施,确保各项教育教学安排及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平稳有序进行。教育教学“稳推进”。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初本科教学工作的通知》,制定详细的教学检查工作方案,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常态化录播系统扩建紧锣密鼓进行中,在线教学相关工作有序开展。辅导员走访教室、宿舍、机房,了解新学期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及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困难。服务保障“不掉线”。校园110监控中心、校园安保人员线上视频巡查与线下执勤齐头并进,24小时进行校园安全巡查。对校园部分室内外管网、消火栓等消防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对校园内高层建筑的消防报警系统进行检测、维修、编码,为全体师生把好“校门关”,筑起“安全墙”。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改造和修缮,部分宿舍迎来提档升级。完成云平台升级、虚拟机迁移、融合门户升级等功能研发工作,为师生提供更好的网络使用体验和高性能计算保障支持。检查督查“不放松”。新学期开学首日,校领导带领6个检查组,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听课、走访、现场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出勤、学习状态、教师授课等情况,重点检查教师课前准备、教学组织等情况,并对有